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丹 《山西农经》2022,(16):40-43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引导农民、教育农民和保护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文章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农民主体性地位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并针对农民主体性地位缺失的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3.
4.
正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人耳目一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农业如何强、农民如何富、农村如何美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可以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乡村振兴方能行稳致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贵州省多个乡镇进行了关于农民主体性发挥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当地存在传承式、经验型的农业生产,阻碍农民主体性发挥;农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村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严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解决对策,推进农村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主体性发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主体意识确立;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回流,增强农村主体性发挥。以期使农民主体性缺失现象得到重视并及时解决,继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新概念与新时代主张,能够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思路。当前乃至以后,中国社会不但要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全面提升农民收入,还应将乡村振兴当做工作的重点。文章以此为视角,对我国民族地区庭院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现实支撑等问题进行研究,借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应有之义。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往往出于污染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管控过当、开发不足,形成了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限制性因素,究其根本在于针对性的生态补偿机制运行僵化,存在明显的体制、机制短板。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作为十九大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健全、完善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解决我国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区位和复杂的文化,是国家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农文旅融合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应当持续从植根农文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强化配套功能,构建一体化服务;多方联合发力,增强保障机制;借助信息技术,做好营销宣传方面展开完善。  相似文献   

10.
旅游扶贫具有强大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是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现实中,由于政府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农旅产业融合度不高,村寨空心化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扶贫发展。因此,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融合、绿水青山生态+、观念扶贫、智力扶贫、智慧扶贫等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发挥旅游+的综合效应、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创新商品营销模式、汇聚社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等途径促使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扶贫。  相似文献   

11.
农旅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民族地区的农旅融合产生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村寨旅游等新兴形态,其本质是产业融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从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要素,以及动因、过程和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内在机理。针对目前农旅融合面临的障碍因素和现存问题,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村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发挥村寨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整合农业、生态、村寨和文化等各种资源,开发以农文旅为主的综合性产业融合,提升融合水平和融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是促进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对阿坝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及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大,二三产业吸纳能力弱,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困难。结合阿坝州州情,在分析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受益面;提升劳动力文化素质,努力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推进旅游产业振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道。  相似文献   

13.
14.
<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为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对我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既有产业的振兴,又有文化  相似文献   

15.
潘晴初  李翠珍 《山西农经》2022,(19):101-103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索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建议,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社会规范是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的重要因素,且对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的预期,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建自下而上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6.
杨晓 《山西农经》2022,(19):107-109+140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农民积极创业,可以实现个人价值,打开产业振兴新局面。文章以陕南地区为研究样本,通过调查分析陕南地区农民创业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农民创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优化陕南地区农民创业的对策建议,为农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7.
熊健 《山西农经》2020,(1):40-41
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在当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重要过渡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丰富内部社会资源,拓宽外部社会网络,对于增加农户生计资本存量,巩固生计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令人关注。建设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民族复兴离不开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民、农业、农村。因此,以乡村振兴为视角探究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去年,结合市委大调研活动,我们对郊区农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情况开展调研。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基层所反映的问题,既有上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有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上海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抓手。经梳理,收集到的问题可归纳为84项,基层农民的期盼主要集中在产业兴旺问题、生态宜居问题、生活富裕问题、急难愁问题四个方面,比例分别为45%、15%、22.5%和1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