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栩  张格 《当代经济》2016,(34):107-109
能源的回弹效应能够不断提高能源效率,但同时也会增加能源的消耗.本文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基于产业面板数据估算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运用2009--2015年主要产业数据实证对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回弹效应因产业而异,2009--2015年第一产业能源回弹效应较小,其它产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能源回弹效应.最后,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价格改革等能源消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中国30个省份1998~2008年的面板数据,以数据包络分析(DEA)得到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来指代各省的人力资本情况,综合采用普通面板回归、空间面板回归、门限面板回归以及平滑转换面板回归这四种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在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贡献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和门限效应.基于这一结论,本文认为应当加大对邻省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较低省份的科教支出并努力提升这些省份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较高的省份,不适宜从改进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思路来追求更快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我国地区产业多样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并利用2003-201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多样化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相邻地区产业多样化与创新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存在空间依赖效应;进一步将产业多样化划分为相关和无关多样化,发现相关多样化是创新产出的主要原动力,无关多样化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正“U”型特征;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三种渠道促进绿色能源效率提升;门槛效应发现只有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门槛效应,当超越门槛值时对绿色能源效率的负向影响开始凸显。由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建议要着重提升中、西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发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作用,进而提升全国绿色能源效率水平,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环境绩效与节能减排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全要素方法,将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能源利用经济产出的环境成本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CCR-DEA模型,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度量了其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效率差异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及其环境绩效整体水平都偏低,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效及其环境绩效发展都显著不平衡,节能减排潜力巨大;(3)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节能减排能力有显著影响,而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是当前提升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运用门槛回归和潜在产出法分别改进了基于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测算模型。基于改进前后的模型并利用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中国的回弹效应。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考虑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测算得出的回弹效应更精确;由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诱发的回弹效应呈上升趋势,广义技术进步诱发的回弹效应表现出剧烈波动的特征。认为政府应逐步建立回弹效应监控体系以有效控制回弹效应。  相似文献   

7.
冯烽  叶阿忠 《财经研究》2012,(9):123-133
针对现有文献测算回弹效应普遍忽略技术溢出效应的缺憾,文章构建了三要素经济增长的空间误差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回弹效应的估算方法,并利用1995-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技术溢出视角下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的回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能源回弹效应显著存在,中、西部的平均回弹效应明显高于东部,全国的平均回弹效应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政府在制定能源政策时需要注意降低单位GDP能耗可能出现的回弹效应,把提高能源效率与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宏观调控等手段结合起来以实现既定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7—2012年的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研究人口相关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通过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发现,大部分省份的人口规模、人均消费支出、能源强度和城镇化对碳排放有正影响,只有北京和广东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是负影响,说明可能存在能源回弹效应。老龄化因素只在六个省份与碳排放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家庭规模在大部分省份对碳排放的影响是负向的,说明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会增加碳排放。  相似文献   

9.
选取2004—2014年中国长江流域10个主要省份的面板数据,依托EKC曲线理论和"污染天堂"假说,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讨经济发展、进出口贸易和水污染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有利于减缓长江流域主要省份的水环境污染状况;(2)"污染天堂"假说在长江下游地区不成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污染问题,长江上、中游地区"污染天堂"假说成立,进出口贸易会导致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水环境遭到破坏,加剧水污染问题;(3)长江流域主要省份水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呈倒"U"型轨迹,存在EKC曲线。  相似文献   

10.
使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每年截面数据分析得出各地区的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序,并在此基础上以每年因子综合得分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作为TOPSIS综合评价法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计算出各地区的因子综合得分与理想解的贴近度,以此评价各地区的碳达峰能力。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能源结构与政策驱动导致各地区的碳达峰能力有所差异;(2)碳达峰水平空间差异性明显,表现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快于化石能源丰富地区;(3)率先达峰区域一般为经济发达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以及政策驱动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峰值,而处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政策文件缺乏、可再生能源缺乏的地区滞后于规定达峰时限。鉴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政策驱动对碳达峰的关键作用,建议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碳达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