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流动性过剩的定义,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外生性因素,以及外汇储备与上述经济现象的联系的分析,从外部均衡提出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缓解流动性过剩,进而降低通货膨胀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贷危机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过大的背景下爆发的.但本次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美国金融史甚至全球金融史上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一.对于正面临着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本文主要对本次次贷危机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阐述了危机给我国提供的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各种度量方法和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变量,然后采用中国季度数据,在多变量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和ECM等方法发现,在长期内流动性每提高1%,会带来通货膨胀上涨0.79%。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表明流动性过剩和经济过热冲击对我国通胀有持久的正向影响,而国外通胀冲击对我国外溢效应甚微。  相似文献   

4.
邵捷 《新经济》2013,(26):22-22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流动性货币剩余几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形势中的一种常态.本文从全球经济复苏现状和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产生流动性货币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并讨论了流动性货币过剩和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了我国应如何应对流动性货币过剩和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真是过剩流动性引发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月以来,中国的CPI屡创新高,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社会普遍认为,此次通胀的形成归结于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流动性的过度投放,故而为控制通胀需紧缩流动性的呼声很高。本文基于1998年1月到2011年4月的月度同比数据,利用SVAR模型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增长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过剩流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性过剩对中国通货膨胀增长的冲击非常小,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通胀增长有更大、更持续的正向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中国通胀增长率的影响,远远大于过剩流动性对通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对流动性过剩的定义较为模糊,并且流动性究竟过剩了多少?学术界至今尚无公认的测度方式,本文将对流动性过剩重新定义,运用IS-LM模型来测度流动性过剩的程度.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末,我国流动性过剩程度已达13万亿元人民币,储蓄投资缺口和外贸缺口的持续扩大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而过剩的流动性和通货膨胀相关性甚弱.  相似文献   

7.
郭志 《宏观经济研究》2023,(1):14-25+100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中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弄清通货膨胀持久性是长记忆性还是短记忆性,关乎通货膨胀的治理。本文运用SETAR模型、ARFIMA模型分别测量不同指标、不同样本期间的通货膨胀持久性。定基比CPI是发散的,环比CPI具有短记忆性,同比CPI指标具有局部发散、局部长记忆性的特点。整体上高通货膨胀时期比低通货膨胀时期有更强的持久性。CPI指标测量的物价区间、指标前后间的关系及1999年前后中国经济特点等都会影响通货膨胀持久性。环比CPI度量的通货膨胀持久性更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汇率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制约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毅 《经济经纬》2007,(4):132-135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继续出现贸易、资本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加使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存在。国外游资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国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并凸显通货膨胀压力。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包括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发行央行定向票据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严重,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严重受到了汇率政策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的背景下,2008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信贷和货币供给量也快速增长.抑制和防范通货膨胀已经越来越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测度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现象,并被普遍认为是近几年来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如何测度经济体中流动性过剩的严重程度,进而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理论界和管理部门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最优货币供给规则为理论视角,提出了适度货币供给增长率概念和及其定值方法,并以该方法对1999-2007年的实际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体在1999年1月-1999年10月、2002年7月-2004年8月,以及2005年5月后的三个时间段出现了流动性过剩,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并且辅之以其它政策工具吸收沉淀于银行体系和流通领域中过剩的流动性资产,应是现阶段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物价上涨严重,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过快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措施.但是,这一系列政策对经济的稳定效果并不明显,投资需求持续上升,物价指数居高不下……特别是当前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对此,很多专家学者建议将我国的通货膨胀容忍度由3%提高至4%或5%,当然反对的意见也不少.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阐明我国是否有提高通货膨胀目标容忍度的必要,并最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的实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比较实际货币供给与均衡货币供给关系,分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流动性过剩现象,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实际货币总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实际货币供给、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经济领域中的货币缺口仅在个别时期接近零,大部分时期是实际货币供给超过均衡货币供给.流动性过剩不是经济政策失误的结果,它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与资本积累形成的必然现象.目前,过剩流动性正以各种方式进行释放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将货币缺口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度量指标.符合我国中央银行以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投资渠道与发展资本市场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人民银行近期政策与通货膨胀的现实意义出发,回顾了理论界有关通货膨胀主要成因的观点,并指出输入型通胀、需求拉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是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当下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成因。根据经典理论分析,我国当下的通货膨胀压力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导致我国基础货币被动增发以及扩张性货币政策指导下超量货币供给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这一现象在我国近年来表现尤为突出,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资产价格泡沫,都与流动性过剩有关.对于流动性过剩现象及风险,必须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汇率变动、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一国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方法研究了人民币汇率、流动性过剩与通货膨胀三者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升值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有限,并且流动性过剩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也有限。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导致了市场的投机和炒作行为的出现,从而形成了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最终推动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6.
袁前进  陈希  郑长德 《时代经贸》2008,6(8):119-121
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对流动性过剩的定义较为模糊,并且流动性究竟过剩了多少?学术界至今尚无公认的测度方式,本文将对流动性过剩重新定义,运用IS—LM模型来测度流动性过剩的程度。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末,我国流动性过剩程度已达13万亿元人民币,储蓄投资缺口和外贸缺口的持续扩大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而过剩的流动性和通货膨胀相关性甚弱。  相似文献   

17.
治理通货膨胀应该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由包括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和国际通货膨胀输入等因素形成的.其中,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宏观调控带来了严峻挑战.货币政策不仅对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无能为力,而且在货币数量的调控方面也存在诸多局限.相反,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实施需求调节,而且还可以对供给面产生影响,因而能在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治理通货膨胀应该更加倚重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8.
流动性是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当前对流动性过剩看法不一,因为混淆了流动性存量与流量的概念.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存量的流动性,即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于是就有了投资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  相似文献   

19.
流动性过剩、CPI上涨引发了通货膨胀之忧,银行信贷增长过快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管理层重新采用了数量控制的手段.本文首先将我国银行信贷规模与国际银行业进行了比较,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处于合理水平,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并无明显非理性.本文建议不能将信贷规模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直接工具,而应加强银行监管,继续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事前"货币需求角度,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货币供给大于"事前"货币需求,两者的缺口定义为超额流动性。该定义权衡了货币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交互性,从社会整体角度去度量流动性,克服了传统度量指标的不足。从实证结果看,超额流动性指标对我国流动过剩拟合程度良好,流动性过剩是引起通胀的显著原因,对通胀解释力度较强,半对数弹性为0.91。笔者从"事前"货币需求角度,提出建立恰当的流动性指标、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加"事前"货币需求、丰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数量型"货币工具等治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