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本文认为公共财政应该是一种民主财政、绩效财政、有限财政和阳光财政,为此,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从财政的公共性出发,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民主财政机制的建立、公共选择机制的形成、政府理财方式的转变、财政分配秩序的合理化来进行,从根本上实现财政决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财政伦理观是公共财政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它规范并主导着公共财政管理的实践,引领着公共财政文化的发展方向,它包含为公理财、公正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廉洁理财、节俭理财等基本内容。当前,我们要从增强文化使命感,加快实施公共财政文化战略;增强公仆意识,塑造财政伦理主体的人格形象;增强规范意识,促进财政伦理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等方面着手引领财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最大功能就是通过政府配置资源来解决市场失效的问题,同时通过收入分配职能解决社会公平合理问题。财政的职能实现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财政支出安排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商品。因此,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管理重点必然由过去的收入转向支出。作为财政审计必须研究财政公共支出,针对公共支出内容和特点有重点的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我国公共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为完成其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按照经济性质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支出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所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一般认为,市场“失灵”是公共财政存在的经济根源,弥补市场“失灵”是公共财政的根本职责。只有市场“失灵”的领域,才是财政可以介入的领域;只有为市场所要求而市场本身又难以有效或正常发挥作用的活动,才是公共财政必须开展的活动。按照公共财政原理,目前的财源建设,不再应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立项、财政掏钱”,不是完全的由政府、财政直接办项目,财政不再包揽一切。公共财政下的财源…  相似文献   

5.
于珺 《内蒙古财会》2001,(11):13-14
公共财政是指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财政体制。它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是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一种财政分配和管理模式。而现行财政支出框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不仅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还给财政工作本身带来许多问题。具体到财政支农工作来说,一是无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直接干预农业经营性、竞争性领域;二是日常主要忙于对经营性项目的立项审查及验收、审批和下达企业财务计划和考核指标等微观事务,不能很好地去研究和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系全局的大事,财政支农工作难以充分体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国家的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6.
王平 《新疆审计》2006,(1):44-47
1998年以来,中国财政学界和政府部门经过长期的探索与争论,终于选择了构建中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方向,并在1998年末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正式将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确定为中国财政改革的最终奋斗目标。所谓“公共财政”就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在理论上称为公共财政。具体说,是指由政府出资进行经济活动的诸如国防、教育、社会保险、医疗保健、福利规划等经济领域。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发展的目标模式,其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是国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经济行为。它体现为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身份筹集财政资金,在个人之间以及眼前与长远之间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2009年起步的新农保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具有促进社会公平、调节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全面推进新农保建设不仅对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农村地区财政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新农保制度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全面分析,认为新农保制度的推进不仅不会增加地方财政的压力,反而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地方公共财政职能,提高地方财政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在构建公共财政新机制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难以回避、逾越的问题:(一)保障基本支出需要的财力严重不足公共财政的一个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证政府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然而,现在地方财政特别是市(县)以下财力严重匮乏,收不抵支,有些乡镇的可用财力连教师工资都不够。如此紧张的财力状况,使地方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因而,有人把“吃饭财政”当成公共财政。其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财政是无建设性支出的财政,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历来都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代表,属社会公共需要,应由政府出资兴办。  相似文献   

9.
李冬 《审计文汇》2007,(2):19-20
财政历来是指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本来是没有异义的。有时只是为了强调其分配主体,同时也为了区别企业财务等,才使用国家财政这一全称,而不用简称财政。但近年来,“公共财政”这一术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争论亦日趋激烈。笔认为,财政本来就是公共的,如果某类收支是私人的或是市场的,就不是财政收支。换个角度讲,财政的公共性又是发展的,而政府“越位分配或缺位分配”只是扭曲地表现着政府财政的公共性,而这正是当今财政改革的着眼点所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财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财政投入瞄准机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者、引导者、协调者和管理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同时大胆创新财政体制机制,建立"七个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  相似文献   

11.
公共财政本来就是民生财政,是由公众选择和决定,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公共财政逐步向其本质民生财政回归;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推进公共财政的完善与民生财政发展,是当前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地方财政调控是指地方按照公共财政和分税制的要求,为实现地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的合理分配和经济的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杠杆和财政政策,对地方经济进行的宏观管理与控制。目前来看,我国地方财政调控存在弱化现象,主要表现在:财政投资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盲目性、随意性和结构趋同性;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对所辖区域之间财力差距及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财政调控存在“缺位”和“越位”问题,应由政府出面的问题,如市政建设、环境保护、水电路的建设等却解决不够;许多县乡级的财政收入仅能维持现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及其人员的工资支出需要等。针对地方财政调控弱化现状。本文对地方财政调控的基本思路及政策取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周亚  周燕 《审计月刊》2007,(2):22-23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进行的政府收支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我国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标志着我国财政审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财政审计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审计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我国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标志着我国财政审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财政审计将产生深远影响,正确把握今后财政审计的取向是十分重要的。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审计目标财政体制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建立公共财政,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形成一种“全能政府”观念,忽视了市场和社会功能。在这种政府职能观念的支配下,长期以来我国财政预算支出除维持必要的国家政权机构的正常经费外,把大量的财政资金…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支出体系是与公共收入体系相对应的。新的公共收支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精髓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发展实践,而建立的公共财政框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综合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不再充当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全面进入为弥补市场失效的非盈利性的以及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这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改革目标模式的基本思路。我国财政经过编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改革,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重在规范支出的公共财政框架,与其相应的保障措施——财政监督,更应该从制度上、财政宏观管理、支出流程、内部控制、人员培训、财政电子信息化等方面入手,构建财政支出日常监督运行机制,使其宏观上适应公共财政改革,微观上推动财政资金监督工作,为更好的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财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7.
朱庆华 《广东审计》2002,(6):20-20,19
推进依法理财、规范财政分配秩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是当前我国财政改革的总体方向,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目标,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坚持“服务于政府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精减、节约、公正、效益”的原则,规范供给范围,增强调  相似文献   

18.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财政,具体讲就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取得收入并用于政府活动支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经济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目前我国建立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国情,进行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改革已成必然,当前制约我国公共财政框架改革的突出问题是现行财政体制中的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分配秩序不规范以及财政预算管理不科学等诸多难点问题,因此,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中,必须要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9.
郑万峰 《西部财会》2007,(10):65-68
财政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对财政公务员提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为公信念、爱民情怀、服务态度、公正品德、法制原则、精细风格、节俭习惯等构成了"财政公共精神"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公共财政,必须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培育财政公务员的公共精神是财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财政公共精神既要激发内在动力,又要强化外力推动,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全方位系统化的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全方位系统化的素质提升培训;三是全方位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和公共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20.
王楠 《管理观察》2017,(13):89-9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公共财政管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也逐渐向着常态化方向发展,并已经成为新常态环境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和发展方向。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的重要内容。在公共财政资金的分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个别单位和个人权利寻租现象。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都发现了问题,审计监督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将就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思考,为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