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代,但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经济却出现了萧条和衰败。为了拯救中国农业和农村,切实解决广大中国农民的问题,学术界产生了一股研究乡村经济建设的思潮。其中,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改良等学派,纷纷对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讨论。这些探索对当今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着重对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的出发点、特点和内容、历史评价进行评价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8,316(10):98-103
他们仍然是一盘散沙。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希望农民组织起来,争取他们应该得到的。没有办到。  相似文献   

3.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对国际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改造的经验总结,也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出路.英、美、日、韩等国家在乡村改造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等,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我国应在科学规划、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以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谢璐璐 《企业导报》2014,(14):82-83
农村社会组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耦合,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农村社会组织的概念和类型、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提出农村社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弥补"农村公共产品不足",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反映农民诉求,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充当农村社会"安全阀"机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谢拥军 《价值工程》2010,29(34):244-245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中级、高级技能型创业型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就农业高职教育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索,并对农业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晏阳初,一位留美博士,回国后放弃高官厚禄而扎根于农村,通过三大教育方式对农民进行四大教育,为我国的平民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大学生特岗教师应该学习晏阳初的精神,扎根农村做事业,兢兢业业为农民做事。  相似文献   

7.
张海燕 《乡镇论坛》2011,(29):15-15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地方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农民办了许多实事项目。如建设村级服务中心、集中居住区,修整路桥,农村环境整治、改厕、二次改水等,这些工程项目使农民得到很大实惠,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要突出文化建设。而在农村文化阵地中,乡镇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民的图书馆,是普及科技知识和教育的阵地,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科学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因此,探析乡镇图书馆的建设状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媚  王伟 《企业活力》2011,(6):19-23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目前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已成为关键制约因素,因此,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市探索出以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为载体的"江湾模式",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土地流转,尤其是土地集中机制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部财会》2007,(2):27-27
陕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实施文化建设五大工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是确保  相似文献   

12.
罗晓萍 《活力》2012,(19):73-75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为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一项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惠民工程"农民书屋"应运而生,"农民书屋"工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工程就是通过政府投入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切实解决农民"买书难、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满足广大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自国家实施"农民书屋"工和以来,全国共建成"农民书屋"2万余家,2015年将基本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届时将极大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如何能让"农家书屋"长久发挥作用,如何做好建设、管理、利用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道路建设供给不足需重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交通问题,是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道路受到"重城轻乡"观念和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农村道路的投资、建设力度上均落后于我国农村的实际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力度。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我国农村公共道路建设情况的现状分析(一)我国农村公共道路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交通部提出:"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启动了建国以来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们在对某县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与调查时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轻管"、"三轻三重"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势必使新农村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使"新"村变回"旧"样。如何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笔者认为:严把新农村建设管理"三关",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广大农民。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培育一代政治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乡镇论坛》2009,(32):14-1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十百千”工程,搭建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周作人倡导的乌托邦式新农村,到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知识分子进行的乡村建设。一些改良主义者以“中国的改造必须从农村开始”为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追求。建国后,以合作化、集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农村实践又成为举国上下最受关注的事情之一。然而。这些承载了中国人诸多梦想的伟大尝试,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的相对贫穷和落后.事隔半个多世纪,作为一个重大雨及时的举动,新农村又成为“十一五”规划中的关键词。那么,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新农村是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是否依然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马静花  张爱国 《企业导报》2012,(22):124-126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对新农村建设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构建乡村旅游主导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本文以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为例,在本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条件尤其是优势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选择乡村旅游作为该镇新农村建设主导模式的合理性,并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丽水新农村建设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决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现代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村环境,改善农村民生,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20.
《价值工程》2018,(2):85-86
习总书记讲话:国家富裕,必须农民富裕。这就要解决好农村经济问题,这就是要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的新型农民,来解决好农村"地谁来种,新农村谁来建设"的问题。当前,以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发展"4+1"现代农业产业,推动我市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新型农民,却受到农业人才不足与人才流失严重的矛盾的制约,缺乏现代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也就要求我们加强涉农专业的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农业人才,来策应淮安"4+1"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淮安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