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余斌 《经济纵横》2012,(9):9-1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尽管这一规律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理论总结,但其还是遭到后来的一些学者的非议,如日本学者置盐信雄针对性地提出了置盐定理。但是,这些非议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本文在简评相关争论之后,给出了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一个模型分析,探讨了平均利润率必然下降的一个根本原因,认为现有资本的贬值也要归入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利润率下降理论的阐述以资本积累为背景,其核心是资本的构成。当快速的资本积累用尽劳动力的供给时,工资上涨会降低利润,减少资本积累;后者又导致失业增加,下降的工资再促使资本积累逐渐加速。19世纪英国商业周期的波动证实了它们的关系。资本积累的进一步机制是用机器代替工人。个别资本家节约成本的技术革新,不会必然地提高总资本积累的一般利润率,利润率的部门差异引致积累的资本在竞争中涌向不同的领域,最终过多的资本积累瓦解了资本积累的目的本身——利润的增加。依据马克思资本积累基本模型构建的动态模型,能够估算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利润率的历史和未来演变。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韦斯科普夫在研究一般利润率规律时,试图用产能资本比、利润份额和生产能力利用率三要素去解释利润率的升降。实际上,不能够将产能资本比与资本有机构成等同视之;利润份额的下降在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施压于利润率,并非是利润率下降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产能利用率的降低不过是利润率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6,(11)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绝大多数产业的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即多为垄断竞争、完全垄断、寡头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是经济社会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的主要外在动因。深圳证卷交易所、上海证卷交易所的公开经验数据表明,在最近18年时间序列上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最具代表意义的45家上市公司的利润率几乎都不相等。企业因为各自的资源禀赋不同,等量资本也未能获得等量利润。因此,无论是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或是现代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平均利润率始终是一伪命题。由此推导得出资本平均利润也是伪命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可归结于产权和产业结构二者的主要变化上。这些变化背后的动因很多,通过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所提出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在这些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所起作用的范围和局限性作初步探讨,并从这个角度看待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动因和趋势,能为我们在以后的经济结构政策制定中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弗雷等人构建的单部门实物量模型基础上引入劳动价值论,用以分析技术构成提高导致价值构成提高的条件.研究发现,技术构成提高能否表现为价值构成提高,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类型.而技术进步的类型背后所体现的是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分析得出,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表现.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应从属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理论认为,机器替代劳动的技术进步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生产率,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会下降.然而,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生产资料变得便宜,因此资本技术构成提高并不在逻辑上等同于资本价值构成提高.对单部门模型的利润率公式进行分解,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假定下,可以得出利润率下降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即劳动生产率对资本技术构成的弹性大于1.基于中国1990 ~2014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在当前的技术进步模式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正在逐渐放缓,这意味着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正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韦斯科普夫曾在1970年代提出了一个研究利润率动态的方法,即将其变动归于产出资本比率、利润份额、产能利用率这三项因素的变化,并将它们与三种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相对应。他采用计量方法检验了三项因素对于60年代末利润率下降的不同影响,并据此以维护利润挤压论针对1973~1974年危机成因的理论解释。韦斯科普夫的研究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利润率动态进行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的重大尝试,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为了进一步精细地解释劳动份额的变化,韦斯科普夫区分了两种劳工实力,这实为其分析中的败笔。  相似文献   

10.
皮凯蒂关于资本收益率高于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结果,与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从表面上看是相互冲突的;然而,这种冲突实质上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表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资本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这在逻辑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驳倒的.而由其所形成的竞争压力,驱使资本加深对社会自然力的深度汲取,也驱使资本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并导致资本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化;由此不断将利润率下降的压力转嫁给全社会,以实现垄断资本的高积累和高收益.资本的高积累势必会带来贫困的高积累,从而造成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矛盾在当代不断地深化.  相似文献   

11.
1966-2009年间美国非金融公司部门的平均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在波动中趋于下降。经验分析表明:资本技术构成提高,进而产出资本比的下降是平均利润率和净利润率趋于下降的根本性力量,但导致不同时段利润率波动的因素却不尽相同。新自由主义体制下,剥削率的提高缓和了利润率下滑的压力,但未能扭转下滑的根本趋势。与此同时,非生产劳动支出的急剧增加不仅扩大了管理人员与普通雇员的收入差距,而且抑制了净利润率的复苏。利润率趋于下降的压力既表明美国的生产关系需要重新调整,也说明经济的全面复苏期待一场新的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12.
平均利润率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利润率的平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实现社会公平会起到积极作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行业间利润率的极大差距对社会分配公平公正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产生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促进社会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必须努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利润率的平均化。  相似文献   

13.
一、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笔者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相似文献   

14.
15.
16.
传统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认为当商品按价值出售时,等量资本无法获得等量的利润,而如果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的利润,商品就不能按价值出售,是因为它假定了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具有完全相同且固定不变的剩余价值率。但是,在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中,随着资本的流动,各个部门的预付资本和产品价值都会变化,从而,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亦会变化。一般而言,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最终会导致不同部门的以价值表示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从而,在商品按价值出售时,这些部门的以价格表示的利润率最终亦会趋于一致,即等量资本最终可以获得等量的利润。因此,"相等的平均利润率"确实"能够并且必须""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价值规律不仅适用于利润平均化之前,而且也适用于利润平均化之后,不仅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而且也适用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7.
在选择融资手段时,企业大多盲目地把发行股票当作"最优"的融资手段,将上市作为救命稻草.本文认为选择融资手段时,应遵循资本的成本-收益定量分析.虽然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在资本成本的计量上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计量标准,但本文倾向于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M)的"平均资本成本方法"分析.故本文采用此方法,以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运输板块为样本,对资本成本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企业选择融资手段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行业分析了中国A股上市公司1990~2009年资本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A股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行业均值呈递增趋势;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具有显著差异,资产负债率高(45%~70%)的行业为建筑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低(22%~45%)的行业为采掘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社会服务业;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以后年度相对降低,这说明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最后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50年代MM理论提出以来,理论界逐渐放松了MM理论最早提出的各种假设条件,但对企业增长为零的假设条件却没有予以放松。关于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问题,理论界一直认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最小时的资本结构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而本文通过对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利润增长、企业价值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时的资本结构并不一定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资本成本的角度去考虑;二是从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角度去考虑,即只有满足WACC-g最小时,而不是WACC最小时的资本结构才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只有这样确定的资本结构,才能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资源,知识资本是否造成行业利润差异就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关心的焦点。将行业利润差异分为行业内利润差异和行业间利润差异两个维度,以2010年10月测得的工程建筑等28个行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和利润水平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知识资本分别对行业内利润差异和行业间利润差异的影响程度,验证了知识资本对行业利润差异具有影响的命题,但回归模型显著性水平都较低,由此得出结论:知识资本会带来行业利润差异,但并不是行业利润差异的唯一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