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及相应的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发生的,其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寻求一种新的体制和组织体系替代原有的管理体制,以重新进行社会整合和社会再造,构建新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验和探索中,居委会作为一个连接政府与基层社会,在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组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的基本单元。然而,在既有的供给体系下,社区普遍存在公共物品供给短缺。改革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建立新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满足社区不断增长的需求,已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城市社会发展逐渐从单位制时代过渡到异质化时代,在城市社会加速消解与变异的过程中,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得到凸显。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基石,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目前,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逐渐呈现出复合化的治理形态,社区治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运作的基本逻辑,向社区授权是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因此,国家行政权力在向市场放权、向社会分权的同时,要重视向社区授权。通过向社区授权,释放政府行政权力的能量,强化"社区参与",明确行政授权后的管理权问题并最终使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上海郊区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重心和产业布局正在快速向郊区转移。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指导下,上海较早出现了新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存在于城市及市镇周边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既不同于传统自然村落或行政村组,又不同于城市社区,是介于传统农村社区(行政村)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一种新的农村社会形态。当前在如何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上面临许  相似文献   

5.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民安居养息之处,建设和谐社区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环节,是为社区范围内的"管理、服务、教育"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表达和交流提供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它以数字社区为目标,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为市民提供服务的窗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上海市H区市民驿站的建设为例,采用政府、社区与社会纵横双向的共演框架,探寻其由1.0过渡到2.0模式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传统的政府角色正在逐渐弱化,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的“纵向合作”及社区、社会组织、居民等之间“横向共治”格局已经在驿站出现。当前,H区政府正在深化市民驿站建设,以期建立成在党建引领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网格管理圈和“15分钟生活圈”,打造H区基层社会治理品牌,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亿万居民的切身利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解决政府部门与社区关系不顺、职责不清、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等问题成为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此,铜官山区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一个核心三个体系"的社区组织架构有效地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为此,笔者进一步提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只有建设和谐的社区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因此,加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林业社区的建设起步与发展相对城市比较落后,近两年各林业局才开始重视,并且投入了部分资金,用来加强社区建设,但是在资金的投入与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现就资金的使用与投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民安居养息之处,建设和谐社区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环节,是为社区范围内的“管理、服务、教育”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表达和交流提供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它以数字社区为目标,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为市民提供服务的窗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郊农村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本文以广州市A区为例,从微观历史的视角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社区及村民之间的关系,展示城郊社区治理结构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是市场经济最积极的推动者,将社区土地配置到市场空间中。政府通过股改和股份固化,削减了社区经济管理权力,通过提供帮助渗入,提供资源介入,逐步接管了社区的民生事务、基础设施和治安管理等。社区组织不断边缘化,并在"三旧"改造后基本解体。基层政府、社区与村民相互关系的变迁受到地方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且顺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精英阶层对现代化城市社会管理的追求,事实上挤压了社区的生存空间。重建社区当是中国建设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攀登的高峰。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不论是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考虑,还是从完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出发,加快城市社区信息化进程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据民政部预测,今后3年内我国700多个城区中将有80%建成社区网,5000个街道办事处将有30%拥有网络服务,居委会也将达到近10%的上网率。作为中国城市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市,已将社区信息化作为五项信息化行动计划之一即政府、产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社区的信息化而加以建设实施,并力争在2010年前后成为现实。  根据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2…  相似文献   

12.
<正>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市场与农民个体多元主体相互合作共治,实现"善治"的过程。当前应把加强农村社区治理放在与城市社区治理同等重要地位,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农村治理,理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主体权责,充分保障村民自治权,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一、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传统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3.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应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规划为龙头,以环境整治为载体,以发展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率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生活富裕、服务配套的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为农村与城市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创造新的平台。一、农村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着文化滞后的困境,其中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低下,作为政治文化核心的公民主体性严重缺失。社区公民缺乏主体意识,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发展。城市社区面临的这一问题与社会资本的缺失或下降有关,集中体现在社区文化层面上的社区社会资本。文章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了社区政治文化的核心缺失,并从培育和重建社会资本的角度提出了社区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前沿力量,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同时亟待解决的还有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及服务问题,农民工社会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与培训、劳动付出与劳资、社会保障、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短期内难以融入城市文化等方面.提高农民工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创新管理理念、改革与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突出社区的功能和地位,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及构建农民工“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实益。边疆城市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实际,应重点加强居民委员会队伍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做好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和发挥城市社区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自2000年民政部提出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以来,我国的社区建设实践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然而,随着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社区建设理念与实践陷入困境。文章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了社区、社区建设与社会资本的契合之处,在分析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积极培育社会资本是新时期社区建设的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利益冲突与矛盾层出不穷。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社区成为社会矛盾的聚集点。为此,城市社区调解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也对社区调解人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平台,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但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看,仍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如何逐步健全城市社区管理,是城市政府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与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2005,(11):38-38
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崛起的城市社区服务。90年代初,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原先构成中国城市社会的组织架构基础的单位体制动摇了,并且趋于回归其本性——经济的或工作的单位。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推出了“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明确了城市社会的主要载体是社区,并将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重任寄希望于城市社区及其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从长远看,同样的思路也适合农村。在这个领域,我们也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