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蔡厚林 《商》2014,(39):80-81
列斐伏尔、哈维等人对空间的重新解释,引发社会公正的“空间转向”。作为大规模出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消费空间,其空间公正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空间实践(space practice)、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再现的空间(spa-tial representation)三个维度审视消费空间公正问题,涉及空间政治失衡、地方性丧失、“符号暴力”、社会排斥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刘鹏飞 《消费导刊》2013,(4):174-175
“邱兴华杀人案”已过去多年,但是此案最重要的意义是对我国司法程序公正和完善具有推动作用,程序公正在当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司法程序公正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公正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了当代中国的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公正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都有独到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的公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正观;社会主义公正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的统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政治与经济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根本利益与基本权利的统一。必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必须保证人民的经济权利不受侵犯;必须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社会主义的公正观既要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又要实现人民的政治利益;既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又要遏制非公有制经济侵害社会利益的消极作用;既要维护投资者的合理利益,更要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利。  相似文献   

5.
行政公正是确保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为社会一般理性人认同、接受所要遵循的原则。行政公正既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的自我要求,也是社会公众的外在期望。行政公正不仅要立法公正,更体现在执法公正上。概述了行政公正的真正含义以及我国行政公正的现状,阐述了促进和提高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来说明公平公正的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人们相信其生活在一个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的世界的信念。公正世界信念能为个体提升幸福感和提供生活的目的感,关注长远目标,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且能提供对负面事件的缓冲,因而使个体能更好适应社会。但当个体遇到不公正事件时,会采取亲社会等的实际方式或反社会等的心理方式来捍卫公正世界信念。对公正世界信念的概念、维度、功能,公正世界信念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进行概述,并指出公正世界信念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以期能深入了解公正世界信念的功能,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或调节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正问题日益浮出水面。作为社会公正的根本保证,制度是否公正也引起社会的反思。笔者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制度的效率和公正这两大维度,从而引申出制度公正的内涵,即制度公正的实现阶段。为更为详尽地阐述以上内容,笔者以户籍制度分析为例,以制度公正的四大实现阶段来解决户籍制度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民的不公正。  相似文献   

9.
刘刚 《商业科技》2014,(16):165-167
在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中,“诚信和客观”原则是核心,是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通行证”,是审计工作的立业之本、命脉灵魂。功利主义追求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道德义务论强调行为合乎道德法则;权利和公正原则认为每一个自然人都是平等的权利主体,应该被公正对待。本文首先分别介绍诚信原则和客观原则的概念及相关内容,然后重点将用上述三种理论分别论述“诚信和客观”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这一主题,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这是合法性危机的体现,这种局面的存在与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相融洽的。而要消解贫富差距的扩大,首要必须做到的是保障程序公正,即是要符合公平、公正的占有原则、转让原则,以及矫正原则,以减弱社会公众的不公正的“感觉”,而从法治的角度解决社会问题也是在民主话语胜利的今天世界潮流所趋。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根本体现是按劳分配和人权保障的统一。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体制不够完善、传统发展理念不够科学、人们的社会公正意识不够强烈等原因,社会弱势群体边缘化、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公共权力运用失当、社会再分配力度弱化等社会公正问题较为突出。只有坚持马克思社会公正观的指导,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为保障、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关键、以培育人民群众的社会公正意识为动力,当今中国社会公正问题才能获得现实解决。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极为丰富,除政治、哲学、教育、伦理等思想外,还包含经济思想,如"惠民富民"的致富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观、"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社会保障观念、"宁俭勿奢"的消费观、"见利思义"的取财观等,这对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河南洛阳社保模式的实质是“五险合一”、“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它充分考虑到了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对社保的现实需求,较好地体现了社保模式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应,为中国社保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社保模式走渐进式的改革路线,注重建立统一社保模式,社保基金运营管理应引入公益信托机制以及注重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冲突规范注重连结点的确定性、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可预见性.追求“形式正义”,但这种只注重“立法管辖权”的传统;中突规范越来越不适应国际民商事交往的需要;现代冲突规范通过运用灵活、开放的连结点等方式追求“实质正义”,但在“国际本位”理念的指导下,正义并非仅指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合法保护.且“冲突正义”和“实质正义”应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5.
"原初状态"理论既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又是罗尔斯正义原则的论证方法,其要素包括选项预设、信息预设、主体预设、环境预设、心理预设五个方面。虽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行文结构严谨,论证审慎小心,结论豁达易行,但他的"原初状态"理论同样受到"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批判。前者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契约各方——主体的假设上,后者则集中在社会合作必要性、可能性和利益性方面。出于对以上批评的回应,罗尔斯对"原初状态"理论的三个方面即理论适用范围、社会特征、契约主体作了认真的修正,以期进一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在“低碳”条件下,后发地区如何发展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提出四个转向:用“多元经济”取代单一工业发展模式;用“人口进城”取代单一GDP数字增长;用“项目招标”取代单一招商引资工作和用“就业创业”取代单一社会管理控制,用新的价值取向取代原有的社会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一个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梦”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实现也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中国梦”的实现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中既有诸多挑战,也存在很多机遇。为此,中国应当顺应世界潮流,结合自身现实,积极调整外交战略,为“中国梦”的实现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8.
浅析分配正义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但考虑的角度主要是从政治层面或经济层面以及社会结构层面,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基础即伦理道德的层面关注得较少。从伦理道德的层面即分配正义的角度来综述现有各学者的观点,分析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能"给市场经济一张人道的面孔"。  相似文献   

19.
关联性是证据法领域的基础性概念,对此国内外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对于关联性内涵的把握,关键不在于定义性的语言表述,而在于对其所蕴含之根本特征与内在价值的理解。关联性是存在于证据和待证事实之间的相对性概念,是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两方面含义的整合。“法律上的关联性”所承载的价值功能,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相应的可采性规则而实现;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这两个概念本身存在着内容上相互对应以及程度上逐渐递进的关系,而此种递进关系在关联性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就证据内涵而言.关联性为其根本,但不宜冠以“属性”之名。证据能力、可采性及证明力是三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对于具备可采性的证据,其证明力一般随着关联性的增强而增大,此一过程系通过逻辑推理和经验法则的共同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坚持从个人出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反对从抽象的类、人、集体出发的虚幻的历史观,强调个人是历史的主体,反对用抽象的类或集体来否认和压制个人:个人是“现实的个人”,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个人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或其他的什么出发:社会关系以及生产方式是人的需要的实现或满足方式,它既根源于人的需要,又制约着人的需要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基本命题与个人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世界观,而后者是一种价值观.从现实的个人的需要出发,不会也不可能导致“个人主义”。正确理解这个基本命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它给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最根本的总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