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想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实现从传统的人海战术、手工征管方式向现代化、信息化征管方式转变。“科技加管理”是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根本出路,是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的有力武器,为此,国家税务总局金人庆局长在2001年底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认真做好“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三篇章,其中科技加管理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税民征管,不断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和优化纳税服务水平。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金税工程建设。正如朱Rong基总理指出的,实施“金税工程”,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税收征管的重大举措,一定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设好。当前,金税工程已正式运行,国家税务总局、省国税局、市国税局、县国税局四级办公自动化网络已经开通,税收信息化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在“十五”期间,要以“科技加管理”为手段,实现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主要持征的税收征管改革目标。把税收信息化建设列为“十五”期间各级税务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这是税务部门适应形势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全面实践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国家税务总局用“科技加管理”的思路,提出了“以征管改革为龙头,以信息化建设为动力,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方针,其核心就是运用中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对税收过程的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进行业务重组、优化,使之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需要。目标既已明确,关键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涉及到税收征收管理的各环节,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根本保障,是解决税务征收管理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信息化加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新《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已于2002年10月15日起执行。该《实施细则》充分肯定了全国税务系统多年来坚持的。税收经济观和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这一税收工作主线的要求,进一步肯定了信息化加专业化的新一轮征管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税务(福州)》2002,(3):22-24
2002年福州国税局税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方针,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局税收工作思路,坚持科技加管理,全面深化信息化建设,强化税征管,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和作风建设,与时俱时,从严治队,实现各项税收工作的新跨越,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  相似文献   

7.
云飞 《草原税务》2002,(9):47-49
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是以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秩序和权限、统一数据口径为目标,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实现信息分布合理化、数据加工多样化和层次化、信息高度共享的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是一项庞大、复杂、艰苦的系统工程,推行CTAIS系统是金税三期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推进信息化支持下专业化征管为特征的新一轮征管改革的必要条件,是贯彻“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和科技加管理”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甘石 《贵州税务》2002,(2):46-48
适应以信息化、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税收征管要求,建立“依拓税收信息化网络,集中征收、属地管理、一级稽查”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然选择。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必将导致全职能基层征管机构演变改造成行使单一管理职能的专业管理局,而其征收、稽查职能将被剥离上收到专业的征收局和稽查局,随着征管改变演变中机构分设、职能转换、流速再造,资源重组,优化服务等改革步伐的加快,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金税工程在全国国税系统的开通运行,对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我国税务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给我国正在进行的“科技加管理”的征管改革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0.
新的《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分别自2001年和2002年施行以后,省地税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委、省政府对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税收经济观”、“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以及“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为主线,突出抓好“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的落实,结合全省地方税收征管实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征管法》及其实旋细则方面做了大最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李云  程涛 《税务学习》2003,(3):18-18
在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下,西宁市国税局始终认真贯彻总局“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加管理”的工作方针,落实省局提出的“转变观念、摸清底数、夯实基础、整合连动、稳步推进、分级负责”的工作思路,不断增强征管基础工作,基本形成了一个“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人类跨入21世纪,社会正向信息化迈进。农业税收征管是政府管理的一项职能,农业税收信息化是农业税收征管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加快信息化步伐机不可失、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信息不对称与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其文 《税收与企业》2003,(4):13-14,17
2001年12月中下旬,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人庆在山西考察税收工作期间,多次强调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税收征管,特别提出要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研究税收管理问题,把“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到征收管理的实践中,这是一个新的理念,可以说,运用“信息不对称”可为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推进我国征管改革的进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本文拟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就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金税三期”工程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税收征管信息化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征管信息化能够显著抑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盈余质量随之提升;且融资约束正向调节了税收征管信息化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即融资约束水平越高,税收征管信息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明显。拓展性研究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薄弱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金税三期”工程经济后果及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改善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5.
周可清  刘珊 《税友》2001,(1):13-14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大庆日前在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五”期间我国税收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初步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步伐,补步建议统一协调,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收信息化系统。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专管员管户的税收征管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产物,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税收征管体制,取消专管员管户制度,借鉴国际税收征管的成功作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纳税申报、税务代理、税务稽查”三位一体的税收征管新体制。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汹涌澎湃的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潮,一方面是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网上交易日趋活跃,正呈现出勃勃生机,电了货币、网上支付、无纸化证证券交易也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是电子政务方兴未艾,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金”字工程现已有十几个之多。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庆组成部分的现代税收信息化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第一次在法律中提出了税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使税收信息采集、传递和共享以及税控装置的运用有了法律依据。相信随着“金税工程”在全国的推广应用和税收征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场“触及税务系统灵魂和命运的一革命”必将展开。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在重庆召开了征管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确立信息管税思路,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提高征管质效,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的征管科技工作思路。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宋兰在讲话中详细阐述了把握信息管税工作思路的5个要点,即信息管税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疆税务》2001,(6):1-1
金税工程是税收工作的生命线,是和涉税犯罪分子斗争的“杀手锏”,是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手段。国家税务总局要求,7月1日“金税工程”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通运行。现在距离“金税工程”全面开通运行只有很短时间了。  相似文献   

20.
一、征管模式运行过程中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征管改革总体方案,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集中征收、强化管理、重点稽查的征管新模式已初步建立起来。新征管模式从健全征管制度入手,加快了信息化应用步伐,强化了税源监控,优化了纳税服务,完善考核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税收征管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税收征管制度比较健全,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税收征管制度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