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信未来     
马云 《华商》2014,(21):1-1
1995年我离开大学的时候,我告诉校长,我要做个创业者,做互联网。他问我:什么是互联网?我回答:我也不知道,他听我说了两个小时后告诉我:我知道你想有一番作为,我不懂你做的事情。不过如果十年后你想回来,那就回来。我说:好,十年以后,如果我想回来,我会回来的。作为一个老师,你永远会相信未来。  相似文献   

2.
我初中毕业就开始闯社会。从2002年到2012年,整整十年,我打工,做小买卖,换过的行当自己都数不清。直到遇上了金属照片这个项目,我的生活才稳定下来,半年多,我开发了将近100个客户,赚了11万,本钱早就收了回来。  相似文献   

3.
1996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拜访完客户,匆匆往公司赶。不经意间,我瞥见了报刊亭旁的巨幅杂志海报,我被那个名字吸引住了——《商界》!呵,摸爬滚打做了几年的酒类经销商,我无疑就是“商界”中的一员。就凭着这个亲切的名字,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当时我还没有料到,今后的12年,这本杂志成了我亲密的战斗伙伴。  相似文献   

4.
杜国楹 《中国商人》2023,(4):124-129
<正>我生于1973年,今年47岁。1994年年底我离开河南,自此之前我在河南生活了22年。1995年我被派到天津,在天津待了四年半,1999年来到北京。这47年大概可以分成6个阶段:第一阶段,我是一个被吓大的孩子,人生的第一个20年我是跟父母在一起度过的,个性可能跟我的父母和家庭关系非常大。第二阶段,我是一个不安分的老师,大学毕业之后教了两年书,这是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5.
我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张磊 《浙商》2010,(12):17-17
看了《浙商》杂志5月上刊《浙商西征十年》的报道,我不禁回想了一下自己在贵阳发展的十年历程。十年中,我享受过税收的优惠,也曾经遭遇过政策变动之困。我开的天顺酒店,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毕竟一切都刚起步,我感觉现在贵阳的酒店业和旅游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我也诚邀浙江老乡到贵阳投资发展。我相信西部大开发未来十年,会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商行政管理》2014,(9):23-24
我1984年1月参加工作,迎来如歌岁月,送走无悔青春,三十年的时光让我成了工商名副其实“铁打的兵”。我喜欢家乡苍山的伟岸、洱海的胸怀,崇尚“做人做事应清清白白,为政为民需勤勤恳恳”。从事基层工商工作30年来,我始终坚持尽心履职、真心为民,正气守护。  相似文献   

8.
眉心 《经贸世界》2006,(6):89-89
从北京出发,开始我的旅程。2004年,通过近一年时间的感受和了解,我开始喜欢上X公司的产品;2005年,我用一年的时间见证了X公司从南到北的市场发展情况;2006年,我终于下定决心,游历直销。  相似文献   

9.
高其跃 《广告导报》2005,(2):112-112
作为一个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职业经理人,我没有什么故事。我要说的就是2004年,这一年对我来讲,是充满悲伤、挑战、压力的一年。我是一个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职业经理人,以前在一家著名的企业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从很小的业务员一步~步走上今天的职业经理人之路,这家企业对我的帮助很大。但是在2004年,这家企业因为财务问题陷入了困境,当我离开时,有一种大学毕业的感觉,依依不舍,非常伤感,所以2004年对我来说是悲伤的一年。  相似文献   

10.
吴虹飞 《市场周刊》2010,(8):127-127
我决定写点关于艾未未的文,因为我们认识六年了。六年对他来说,不算长,对我来说,不算短。他每次见到我都会请我吃饭。古人说“一饭之恩”,他可不止是一饭了。  相似文献   

11.
董杰 《中国拍卖》2012,(1):64-65
我从事拍卖工作已近9年了,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主持了上百场,经我拍下的金额也有十几个亿。但2008年10月12日晚的那一场拍卖会,事隔三年了,却让我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2.
《广告导报》2004,(6):135-135
我的这段回忆源于大学二年级,也就是1982年,我自认为当时是打抱不平,而策划了一起打群架的事,因此受到了记大过的处分。1981年,全国大学入学率是4%,在我们地区可能只有1%左右,我入大学的时候,同学们、邻居排着长队,有几十个人去火车站送行。但是就是因为这一次处分,虽然我当时在班级里面排名第六,学位至今没有拿上。尽管这样,在1985年毕业的时候,我还是以好学生的名义走出校门。到1994年我自己开始创业的时候,我把这个大学毕业证烧了,因为我发誓不再回去上学了,我想这可能是我一生当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3.
我的故事     
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清神的。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户,当我的作品《我的母亲》在庆祝福建省个协成立十周年的征文竞赛中荣获二等奖的消息传来,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回顾五年来我的个体之路,不禁感慨万千。1991年7月,我因几分之差没考上大学,命运就在这里有了转折。经不住家人的再三劝说,我加入到个体大军中来。在扑朔迷离的商海里,我傍徨,我失望。我深深体会到经商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因为我的母亲早在1986年就开始卖鞋子,所以很自然地,我也随母亲一道卖鞋子。刚开始,我只是帮助母亲做一点杂活,并没有独立经营…  相似文献   

14.
《华商》2011,(7):10-10
最近碰见一位制造业的老板朋友,向我诉说,公司最近三四年一直徘徊,年营业额维持在五千万左右,再也突破不了,很是郁闷,问我有何高见。我同答,你这是典型的“企业一二五法则”综合症。  相似文献   

15.
至少有两件事让我的心与台湾纠结在一起。 其一,它是我“走遍中国”计划的最后一站。从1980年到1995年,15年间,我已足涉内地所有省。97香港回归,随后是澳门回归,港澳之行就顺理成章了。此后即是漫长的10年,等待以一个泰然的姿态进入台湾,完成我旅行版图的“红旗插遍”。  相似文献   

16.
陈晓梅 《中国拍卖》2013,(11):50-51
初接触拍卖到成为一名拍卖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财贸学院毕业,那时国家还是统一分配.我被分配至一家国企工作。工作没几年开始国企制度改革。2005年,我离开原来的单位,来到拍卖公司上班.从此与拍卖结缘。最初.我在财务科就职,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接触具体业务。拍卖合同签订后,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因为单位效益不景气,我下岗了。为了生计,我几乎参加过上海所有的招聘会,最后,选择了一份推销的工作。不过,一年过去了,我却没有太大收获,面对每月销售额上千元的同事,我的心里很不平衡,因为这一年中,我自问花的时间并不比他们少,或者可以说是比他们更多,然而结果却如此的差强人意,我完全失去了信心。  相似文献   

18.
臧玉健 《中国海关》2007,(1):156-156
2006年3月1日,总署党组将我从呼和浩特海关调到汕头海关。长期在北方工作,对南方的情况不熟悉,特别是对潮汕这片土地,我更是陌生。因此,我把2006年定位为自己的“调查研究年”,利用几个月时间,跑遍了粤东五市和关区17个隶属海关、办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粤东地区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19.
《对外经贸财会》2008,(2):74-76
我把自己近20年的投资故事和投资体会讲一下。我先介绍一下自己,1989年,我们全家人凑了8000元进入股市,1990年初就赚到了12万元,1992年赚到1000万元,我辞了公职,然后一直在股市上这么多年,没有一次赔钱。  相似文献   

20.
我叫何凤新,今年52岁,是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的个体户,人力车夫。说起我15年来拉个体车所走过的路,我心里总是感慨万千。清原县第一个人力车夫那是70年代初,我因犯盗窃罪先后两次被判刑,在劳改队里度过了十个春秋、人生有几个十年?我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但又正是这十年的改造教育,使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1982年7月3日,我第二次获释,回到了我朝思暮想的故乡清原。这回我是下了恒心回来的,就是再苦、再累、再难,我也决不再犯罪。我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重建家园,一定要干出个样来,让人们看看。可那时,人家一听说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