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股价持续大幅上扬不能以一般的"牛市"(或"熊市")而论,在经济学上,这种现象称之为"泡沫"。股市泡沫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和干扰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泡沫泛起,助长了投机风气,损害了人们的创业精神和实业、敬业精神。我们知道,全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靠人们的辛勤劳动创造的,因而个人的财富也要靠勤劳和智慧去获得。但是,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即仅靠在股市上炒炒股票就能发财致富,那么,人们的创业精神、敬业精神都会受到挫伤,社会的正常秩序也会受到影响。就个人来说是如此,如果投机风气涉及到企业,企业仅靠股票投机就能获得高额利润,何必再去辛辛苦苦 相似文献
4.
中国股市兴起已有10年,其间股票价格的飚升,曾经使一些人在一夜间暴富;而股票价格的暴跌,又使得一些人折戟沉沙,由腰缠万贯变得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5.
股市泡沫与有效性的同一性检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股市泡沫与有效性的概念 股市泡沫(bubbles in stock market)有正向的和负向的两种,都可定义为理性预期假定下股市指数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别,在理性预期假定下如果这个差别有一个较大的累进正值时就会导致正向的股市泡沫,如果这个差别有一个较大的累进负值时就会导致负向的股市泡沫.股市泡沫反映的是股市价格异常波动的两个方面,通常股市价格的异常波动都是先造成正向的股市泡沫,正向的股市泡沫爆裂后又会产生负向的股市泡沫即股灾.如果不能对正向的股市泡沫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必然会面临由于正向的股市泡沫爆裂而导致股灾的危险.因此,从证券监管部门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做好对股市泡沫的监测和度量工作.本文提出的动态自回归方法正是有效监测股市泡沫的方法,同时也可以作为对股市有效性检验的方法,体现了股市泡沫检验与有效性检验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6.
7.
9.
10.
今年头6个月,中国股市牛气十足。昨日,它们以同样的喜气迎来下半年,上证综指突破3000点大关。 相似文献
11.
【香港《信报》1月10日】中国股市已经进入直通泡沫轨道。若再不采取行动,股指将持续升至股市泡沫爆破,而升得愈高,日后将跌得愈痛。 相似文献
12.
股市行为及其分类通常来说,股市行为是指在股票市场上参与对股票的交易或持有的行为。因此,从这个基础层面来看,股票交易行为和股票持有行为应该是股市行为分类的两个基本元素,而且是两个具有相互转化排斥关系的元素。从买方来看,股票交易行为一旦完毕就会进入股票持有阶段,这是相互转化关系;从卖方来看,股票交易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失去对股票的持有,这是相互排斥关系。也正是由于股票交易行为与股票持有行为之间的不断相互转化排斥,决定了股票市场流动性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所以,要研究股市行为,就要紧扣股票交易和持有这两个最基本元素,即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细分股市行为,股市行为对市场的作用最终都应该体现为这两个元素通过不同组合而对市场产生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Jonathan AnderSon 《海外经济评论》2008,(1):12-16
2005年年中,显示中国股市总体走势的主要指标上证综合指数经过5年持续下滑后收于1011点,是自1997年2月以来的最低收盘点位。那之前的数年时间,就在中国经济以两位数增幅迅猛增长、“中国奇迹”一词日渐风行全球的时候,中国的股票投资者却痛苦地看着市场无情地一跌再跌。进入21世纪以来,分析师和策略师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14.
闫畅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1,(11):33-34
中国股市的市盈率一向倍受指责,主要批评其值高企,造成股价与上市公司收益不匹配,股市充满泡沫容易引发股价下跌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危机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中央银行自七月份起清理违规资金,试图挤掉中国股市的泡沫,以保证加入WTO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但我们首先应肯定中国高市盈率判断的正确性?高到什么程度?清理违规资金降低市盈率是治标还是治本?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即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股市规模不断扩大,股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使股市健康、稳定地发展,防范股市泡沫风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中国股市以追逐价差利益为主要的动力源,它的运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泡沫成分。规范股市运行已经提了多年,监管层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政府部门制定证券市场发展规划及监管政策的观念仍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去年开始,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终于在沉寂了五年之久的中国股市展开了。面对股票大幅度上涨,今年初,一些所谓的“著名经济学家”等先知先觉者们坐不住了,在他们的鼓噪之下,“泡沫论”不绝于耳、甚嚣尘上。笔者的疑问是,金融泡沫是可以预先知道的吗?如果是无法预知的,那么,这种言论的危害性是严重的,不仅殃民,而且祸国。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