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数据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掏空风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投资者保护对掏空风险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相比,私人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掏空风险更高,因而融资规模显著高于前者;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小,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越低;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性越小,因而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越低;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越能起到抑制掏空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月晗 《科技和产业》2023,23(12):113-116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面临着第二类代理难题,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损害事件也屡屡出现。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在动机、方式等方面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内部治理有效性的研究方面存在不同观点。基于此,对大股东掏空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进一步探究中小股东的公司治理作用,为今后大股东掏空及公司治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股东治理下的董事会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不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但是,银行是上市公司最大的债权人,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受害者除了中小股东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国有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4.
王彩萍 《发展》2012,(5):77-78
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出现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障碍。本文基于目前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猖獗的局面进行研究,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首先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现状进行描述,其次分析大股东"掏空"行为及审计防范的必要性,最后基于我国现阶段防范大股东"掏空"行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审计防范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审计参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外部审计防范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发生关联方并购重组交易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较高的持股比例和负债均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负相关,二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自由现金流量均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正相关,说明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存在的普遍性。研究还表明,上市公司的上市年限越长,发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和ST/PT公司更容易遭到其控股股东的"掏空"。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动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股权分置时代,现金股利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转移资金的工具,这造成了非流通股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本文以股利代理成本理论进行分析,判断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机,提出了在即将到来的全流通时代,大股东恶意圈钱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必然大为减少,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因将会改变。  相似文献   

7.
姚燕 《新疆财经》2006,(4):76-80
基于控制权转移市场理论,本文以1999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啤酒花(600090)为例,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控制权转移并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绩效的改进,反而使收购方股东通过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进行“掏空”,即通过担保贷款、关联方交易等方式从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处获取了巨额财富。  相似文献   

8.
捷克事件     
《新财经》2001,(11):18-18
1997年时.捷克曾有1716家上市公司.但到了1999年初.只剩下301家.高达82%的公司消失了。究其根源是上市公司采用掏空手法.把公司的资产挪用侵吞。  相似文献   

9.
杨海燕  陈琳琳 《科学决策》2023,(10):161-180
民营企业集团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到底是“支持”还是“掏空”,选取“神雾系”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神雾系”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资金流向和经济后果,并进一步讨论了股权质押“支持”和“掏空”上市公司的条件及路径。研究发现:“神雾系”质押资金一方面用于缓解融资困境、垫付重大合同预付款、维持基本运营的需要,支持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用于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违规担保,引发财务造假、债务违约、业绩对赌失败等后果,最终股价下跌、被迫退市。可见,民营企业集团股权质押行为会同时表现出“支持”和“掏空”两种动机,在企业积极创新、专注主业、行业发展前景良好的情况下会利用质押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在产权结构不明晰、筹资渠道单一、治理结构不稳定、质押状态的交易笔数异常、行业发展受限的情况下会“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如何掏空上市公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年一度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日期就要到了,在一路下探的股市中,各家上市公司交出的成绩单真的不敢让投资者抱有太乐观的期许。在接连的叹息声中,更有ST江纸、三峡水利、托普软件等上市公司被大股东用尽各种手段掏空,导致上市公司巨额亏损的消息频频让投资者们“割肉”。上市公司已“体无完肤”,这样的结局是怎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掏空、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闯 《科学决策》2009,(8):27-31
本文以2002年度国内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为掏空程度衡量指标,分析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以岭回归为研究方法控制了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后,本文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的分离显著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分离程度越高,盈余质量越低,而当上市公司附属于企业集团时,盈余质量的降低更为明显。此外,本文还发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助于改善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12.
银根紧缩下,上市公司争做"小银行",高息发放委托贷款,或致掏空主业。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市公司却不差钱。于是,一个成了苦主,一个成了债主。因为相比中小企业资质较优,更易在银行获得贷款,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不少上市公司做起了委托贷款的生意。据Wind资讯,上半年上市公司含  相似文献   

13.
银根紧缩下,上市公司争做"小银行",高息发放委托贷款,或致掏空主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市公司却不差钱。于是,一个成了苦主,一个成了债主。 因为相比中小企业资质较优,更易在银行获得贷款,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不少上市公司做起了委托贷款的生意。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大股东隐秘抽血的事件频繁曝光,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在恶意掏空后,将债务抛给上市公司独立承担,极大地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实际上,利用公司法人的“有限责任”来转移财富、假破产真逃债等等已是屡见不鲜,因而有人主张在新《公司法》中引进美英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来应对。但这在实行成文法的我国,恐怕还难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大股东隐秘抽血的事件频繁曝光,这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在恶意掏空后,将债务抛给上市公司独立承担,极大地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实际上,利用公司法人的“有限责任”来转移财富、假破产真逃债等等已是屡见不鲜,因而有人主张在新《公司法》中引进美英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来应对,但在实行成文法的我国,这恐怕还难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上市公司筹资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捷玲 《北方经济》2010,(16):31-32
本文主要探讨了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特别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加以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企业融资的方式,之后比较了以美国、日本为例的发达国家、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和中国融资结构的区别,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最后,本文试图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融资方式自身原因、上市公司内部原因以及外部市场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股权分置时代,现金股利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转移资金的工具,这造成了非流通股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本文以股利代理成本理论进行分析,判断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机,提出了在即将到来的全流通时代,大股东恶意圈钱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必然大为减少,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动因将会改变.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梳理我国机构投资者和控制性股东掏空行为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文章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界定,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及各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对控制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并给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伟  刘星 《南方经济》2007,(11):53-62
本文利用"隧道行为"理论解释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通过对2002-2004年间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控制性家族控制权偏离现金流量权的程度越大,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高。这说明控制性家族有动机操纵盈余以隐藏其掏空公司资源的"隧道行为",从而补充了现有对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期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任意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甚至"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时有发生,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断受到侵害、掠夺.ST猴王、PT郑百文、ST幸福、吉发股份等前赴者尚未倒下,济南轻骑等后继者已经快马加鞭赶上来.问题之严重,已经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