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时期蜀道地带森林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强 《中国农史》2003,22(2):123-128
人类经济开发活动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但同时也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乃至浩劫。历史时期蜀道地带森林的分布变迁,与历代伐木修栈、畲田开发和山地垦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伊懋可等人提出的有关"水利系统与自然环境并不总是和谐共生的关系"等论点出发,以历史时期大别山区灌溉水利开发进程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互动关系为考察对象,申述水利系统过度开发可能引发的负面环境效应问题。可以发现,在南方山地环境下,特别是在山区腹地河流上游的垦殖过程中,灌溉水利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小流域整体生态功能之间往往呈现逆向互动关系。由是指出,水利既是不可替代的农业命脉,同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限度与利用边界。  相似文献   

3.
黄权生  蓝勇 《中国农史》2007,26(4):103-113
地名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它可以是时代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因此以地名为手段来研究"湖广填四川"不仅很有意义并且切实可行。四川地名中反映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动因、移民迁移定居、移民后农业垦殖以及手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同样也反映了生产活动与经济的发展对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出,这些沉积下来的地名信息,成为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效应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4.
关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它的发展与否是由其自身的规律决定的。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构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进行农业开发建设和农村社会建设,必须符合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论农业生产力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一个颇具特殊性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力必然有其特殊的基本规律。因而 ,深入探索和正确把握农业生产力基本规律 ,对于更好地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要研究和探索农业生产力基本规律 ,必须首先认识农业生产力的特殊性。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在这一经济活动中 ,作为劳动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 ,其生长、繁殖都依赖一定的自然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劳动可以改变这些有机体生…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政治、交通发展等因素相关,本文先就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简述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进程和成就,最后就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带来的启示进行简单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明清农业垦殖论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明清时期,人口急剧膨胀所形成的巨大压力转化成为农业垦殖扩张的强大促动力量,掀起了一次持续的农业垦殖浪潮。由于此前的宜农土地垦殖已趋向基本饱和,垦殖扩张所向,主要是条件相对差、难度相对大的省际山区、江湖河海滩涂、沿边僻远地区等。与此相应,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成为当时农业垦殖扩张的重要条件。垦殖扩张所及的不少地区,都以玉米和红薯为主要种植作物。受上述诸因素影响,明清时期农业垦殖过程中体现出盲目性、强争性、粗放性和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及局部专业化生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垦殖效益的影响巨大而且深远,至今不可忽视。从社会经济方面言之,明清农业垦殖的效益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扩大、粮食生产量增加——从而对养活膨胀的人口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调和了地区间的开发不平衡状况以及对商品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等方面。除此之外,垦殖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亦不可忽视,诸如对森林资源及其它植被的过度浪费和破坏;必然引起的水土流失,致使“山形骨立”,江湖淤垫;众多山区林产品趋向枯竭;动植物资源品种急剧减少以及对气候调节功能的削弱、自然灾害的增多加剧等;过度的垦殖,盲目的农侵牧、牧改农引起的大面积土地沙化;还有因围垦而导致的河湖水面积急剧萎缩,由此造成的调蓄功能的破坏和灌溉效益的丧失以及对航运、水产以至于气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区围垦过度与山区毁林垦殖的紧密联系不可忽视,二者不可孤立看待。治水治山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地区农业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历史的地域性特点农业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和形成的。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自然条件下,社会经济、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多种因素作用于农业过程,就会形成特定的农业地域类型,它通常体现为不同的空间差异。所以农业不仅有其时间前后的历史,而且存在着区界空间的历史。农业历史的地域特点,首先是由自然因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是古代世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自然环境因素。它予人以天然的生活用品,资人以简单的生产条件,使农业成为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山处者林、谷处者牧、陆处者农、水处者渔,环境不同,布局迥异。自然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一种长期延续的结构,它规定和制约着农业生产显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相似文献   

9.
坚定不移地坚持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是基础的基本原理翟圣绪,万玉兰一、农业为经济与社会的基础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农业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这是一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这一规律,并作了精辟论述。他指出:"农业劳动是...  相似文献   

10.
周毅 《农业经济问题》1997,18(10):17-20
人口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周毅就中国而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问题主要在农村,人口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主体之一。(一)实现人口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农业,是人类生产活动最早的门类,也是人类对自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农业综合开发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标显然是要在不以牺牲西部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前提下 ,逐步缩小西部与东部经济上的差距 ,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 ,实践已经证明 ,由于西部地区自然系统发育上固有的缺陷 ,使得因人类开发而产生的后果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 ,西部地区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历史远不及东部地区 ,然而因开发而带来的环境问题 ,无论是在种类还是强度方面又都不亚于东部地区。所以 ,启动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 ,特别是西部农业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最直接、最广泛、最复杂 ,怎样才能既尊重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经济问题,不仅需要在宏观上进行定性、定向研究,而且还需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定量、定位的评价和论证。本文就农业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设置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同时对有关观点进行讨论。 一、农业生态经济评价的涵义 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是注入了人的干预,人类所进行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生态资源在不同区域表现在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特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 生生不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一、人与环境,相生相克———地球向人类亮起红灯在地球存在的漫长历史中,历经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对地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地球在其自然环境之外形成了能够符合人类需要的人工环境,并使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然而,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人工环境,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胜利。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也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人类的文明史也告诉我们,历史上曾经繁荣的古代文明,地中海文明、苏美尔文明、玛雅文明等如今又在哪里呢?那就是,对大自然的过度攫取,招致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如果不能正确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农业起源的环境变化说、人口压力说、技术进步说,都未能就农业的起源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在前农业时代,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人类很可能是以整个生物界中相对弱者的身份或地位出现的。生存劣势迫使人类积极探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生存能力与生存空间,此或是原始农业起源的契机之一。在满足基本饮食需求以维持生命的问题上,人类被迫接受"广谱采猎"模式,起初只是对不稳定的食物资源的一种动态适应而已。人类选择生存环境不太严酷的中纬度地区,在资源的供给与胁迫交互作用下,迫使人类在采集渔猎之外谋求新的生存途径与方式。"弱者道之用",人类的农业活动是基于自身的弱质性而被迫采取的应对外在自然环境的一种生存方式,是权衡利弊得失之后自我选择之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与农业分离,正是人类社会劳动力的再分配过程。从第二次大分工发生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始进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而社会大分工同时也是商品交换的肇始。  相似文献   

17.
生态农业是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作指导,用人工控制的科学方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群体和人类社会三个部份。  相似文献   

18.
李顶 《林业经济问题》2013,33(1):8-12,17
清代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总体呈现逐渐减少的演化趋势。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排除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清至民国期间祁连山区森林这种演化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主要有农业垦殖、木材买卖贸易、矿业开发、烧制木炭、以及战争毁林等其它途径。这期间人们也不乏对祁连山区森林的保护,但总体上没有能遏制森林不断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于客观世界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本质联系的认识来自于生产实践,包括前人的、别人的和自己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技术与经济交叉的边缘科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生产实践、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历史产物。 人类对农业技术与经济因素的矛盾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发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这就是商品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今年三月三十日就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向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这就是我们的方针。”我觉得:党中央、国务院所制定的这个方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农业生产的总方针。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农业是人们利用生物的生活机能和外界的自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在大自然里进行的。既受益于自然,又受制于自然;既受益于经济,又受制于经济。因此,领导和指导农业生产,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