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现代化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与重点,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CiteSpace分析软件以及中国知网的文献可视化分析模块,对中国知网收录的82篇乡村治理现代化核心期刊文章进行分析,从发文量、发文机构、合作作者、关键词等方面,归纳总结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研究脉络。研究发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领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有影响力的新热点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领域的新发展,同时也预示了乡村治理现代化领域蓬勃发展的前景。今后的研究要加强团队间的交流和跨领域的合作,扎根乡村社会事实,研究出具有前瞻性的成果,从而指导巩固乡村治理现代化,并同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组成单位,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重大的影响。石固乡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乡村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复杂性、乡村治理法制的不明确性、"四个民主"发展的不健全性,治理方式落后性等问题。文章在理清治理主体关系,坚持自治、法制和德治相结合,基层党组织的廉政建设,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乡村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探讨一个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3.
汪园英 《特区经济》2021,(1):115-118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农村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其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和我党执政基础是否扎实。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乡村治理面对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不断增大,给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巨大挑战。新时期探讨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现有条件下,推进广大无特殊优势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而乡村治理的动力机制、制衡机制是影响治理走向的关键性因素。文章通过比较西安乡村治理创新模式的异同,从理论上更加清晰地动态刻画出不同类型乡村地区的治理特点,更利于西安乡村治理实践的进一步创新,以便于做出更切合西安实际的治理决策。  相似文献   

5.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一些因素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进程,因此,要从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合理界定组织功能、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着力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治和社会治理功效,从而更好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最大效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和国家战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制度、乡村治理、乡村文化的历史变迁为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效借鉴。乡村振兴可从"家国情怀"的顶层设计进行研究,家族情感构成乡村治理的血缘纽带,家乡情结构成乡村治理的地缘凝聚,家国情怀则奠定了国家政权稳定的基层结构。从家族、家乡和家国三个层次推进当前乡村治理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任旭东 《发展》2021,(1):61-62
乡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基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和重要组成,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题中之义的“组织振兴”,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基层治理中,自治是基层运行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治理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总结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发展,并从善治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乡村治理的一些构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乡村治理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当前,伴随数字科技在乡村地区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在改变农村老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乡村发展和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在乡村数字治理探索方面,宁波走在了全国城市前列,像鄞州的"乡村大脑""掌上智村"、宁海的"村民e点通"、象山的线上"村民说事"等,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有效提升了宁波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但数字技术在向乡村深度延伸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村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滞后、村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1.
刘显龙  余纪国 《特区经济》2008,(11):180-181
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具有发力点效应,公共财政在帮扶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以及其推广上发力,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上发力,在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落实上发力,在为农村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与保证上发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二元市场结构的企业分销渠道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明  王涛  张晓艳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105-107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城市和乡村市场在消费环境、消费水平、流通环境、消费者需求特征等方面的二元化特性,明确当前城乡市场渠道权力结构的差异,对比企业选择分销渠道模式的一般影响因素,构建二元市场结构下的企业分销渠道模式。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必须认清我国农村潜伏的危机,并力图提升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关于农村公共危机,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公共危机的五种类型,最后根据张成福的"全面整合"模式提出了提升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七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土地城镇化"模式下城乡土地利益结构失衡问题日趋严重,强制性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目标在短期内较难实现,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推动下,由农民自发组成、得到政府支持、有限度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是可能的。文章从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视角出发,结合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开发商、农村基层政权和农民四组博弈,探讨推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形成的动力机制,为其破除制度障碍和减少改革阻力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现有的相关参考文献为依据,首先阐述了乡村居民点的概念以及开发乡村居民点的重要意义。其次,针对西部地区现有的乡村居民点开发模式进行概括,研究发现目前西部地区乡村居民点主要有集约用地模式、重构治理模式和整治分区模式三大开发模式。然后,在综合思考影响居民点开发的因素,对西部地区乡村居民点开发模式做出相应的适宜性评价。最后,从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产业协同和布局渐进几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化模式举证及其本质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定位于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城乡关系变化的视角出发,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模式:城市瓦解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前)、城市馈补农村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农村转变城市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是城镇化发展的否定之否定,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农村转变城市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城乡一体化最终是要把农村化为城或镇,亦表现为第三阶段城镇化模式的路径创新。城镇化的实质在于解决城乡之间诸多方面的对接和均等化问题,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整体素质少差别或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杜漪  彭军 《乡镇经济》2008,24(5):15-20
农村区域自身产业提升和经济实力增强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基础,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必须把内生产业发展和提升作为新农村建设永恒的主题。文章通过对夹江县10村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内生产业提升带动新农村建设模式在四川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可行性,揭示了内生产业提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徐俊峰 《特区经济》2010,(5):177-179
农村民生模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相互兼容的"四位一体"模式。我国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逐步演进的路径,造就了农村民生的梯级发展模式。农村经济模式的困境削弱了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弱势政治生活割裂了农村民生的内涵,文化生活的匮乏影响了农村民生质量的提高,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弱化了政府民生政策的实效。因此,必须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夯实民生物质基础;强化农村政治生活,升华民生的内涵;探索经农村文化发展路径,升华农村民生层次,完善结构性保障措施,构建"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民生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孟秀兰  高洁 《科技和产业》2020,20(4):129-134
“众筹众创”发展模式是众创时代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模式,具有拓宽民间资本参与到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通过管头村实证案例,从乡村旅游众筹众创模式内涵、模式效应两维度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众筹众创”模式。研究发现,管头村乡村旅游“众筹众创”模式实现了市场组织化和组织市场化的有效融合,引入了权威机制和市场机制双重调节机制,即实现了规模经济又兼具了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20.
PPP视阈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芳  赵玮 《特区经济》2012,(8):174-176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模式存在严重缺陷。与传统供给模式相比,在PPP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建造商和运营商建立起了合作关系,从而有效减少运营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因此,PPP模式的引入,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不足的现状,而且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