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商民主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素养, 理性成熟的公民素养是协商民主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公民品格特征: 自主与平等品格, 尊重与包容意识, 理性与互惠精神, 责任意识与公共意识. 我国公民协商民主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建立协商民主的教育模式, 健全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加强协商民主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民主政治下,"政党竞争"和"政党协商"两条不同的制度逻辑。"政党竞争"制度逻辑体现在多元竞争的民主政治结构体系中,代表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政党,以自由平等、公平竞争、程序正义为基本原则,通过竞争性的方式、方法来掌握政权和参与政治生活的一种政党制度模式。"政党协商"的制度逻辑体现在非竞争性民主政治结构体系下,各政党在特定国情中形成了合作型政党关系,以平等协商、理性共识、合作参与为基本政治原则,通过协商民主制度平台来实践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作为一种在多元主义价值背景下产生的理论,其蕴含着特殊的价值,包括对自由主义的制衡、限制行政权力扩张、实现政治平等等。同时,协商民主因其自身特性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在推动协商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其程序化、制度化并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才能摆脱协商民主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好的服务于民主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4.
宪政是用宪法和法律来规范公共权力,其目的是规范公共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民主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也是宪政的追求目标。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被认为是对自由民主理论和批判理论修正的一种民主形态。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其概念核心是公共协商,强调通过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达到保证公共理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其完美性被认为是一种鸟托邦的政治理想。协商民主有良好的宪政基础,但是在我国的宪政实践中不能很好的运行,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界定协商民主的概念。我们从宪政的角度来探讨协商民主的概念,以及通过对协商民主概念的界定、制度价值分析以及运行现状反思,以期构建在宪政轨道上的协商民主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就研究领域而言,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民主思想,仍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探讨。本文主要用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分析梳理了毛泽东的平等协商、公共协商以及人民政治参与等协商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主要特性和普遍价值:协商民主有助于推动我国宪政建设和人民民主;协商民主有助于民主政治和服务型政府的形成;协商民主有利于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公民社会进步。探讨了推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现路径。要完善协商民主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丰富民主协商形式,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何静 《改革与开放》2016,(12):23-24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利益的分化与重组,不同利益集团向公共政策过程施加影响的冲突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挑战。协商民主无疑是平衡不同集团利益格局和解决矛盾的路径。通过逐步促进利益集团政策参与的合法化、培育利益集团的公民文化、重塑利益集团的协商伦理及增强利益集团的合作博弈,找到协商民主与利益集团参与政策过程相结合的契合点,从而充分发挥利益集团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8.
<正> 服务型政府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依据法定程序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相应责任的现代政府。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决策形式和政府治理形式,对于转变政府行为方式,实现政民良性互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将协商民主引入政府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协商民主有利于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协商民主倡导公共治理中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为:(1)进行协商民主实践的空间狭小,(2)存在对公民能力和协商效果的普遍质疑,(3)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摆脱这一困境的一个快速、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进行协商民主实验、借助科学的研究手段来证明协商民主的效果、证明我国的基层公民有能力参与协商政治,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的努力来拓宽实践协商民主的范围和领域。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是对当代代议制民主出现的种种弊端的批判应运而生的。它不仅是社会和谐的价值趋向,而且还对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围绕协商民主的形成发展,以及中国式协商民主与我国和谐社会协调发展而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