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4):4-7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方法,分析了山东省1978~1998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表明,山东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成为山东主要承载资源;1982年以后,山东省的综合承载人口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 相似文献
2.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选取传统的三次产业,分别以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作为参照区,计算并分析了东北地区1980-2008年三次产业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无论是相对于全国、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第一产业资源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表明第一产业是支撑东北地区人口发展的主要产业;相对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第二、第三产业资源承载力均超载,表明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与西部地区相比,东北地区三次产业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均有较大富余,表明东北地区仍有很大发展优势.未来东北地区应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向集约化、现代化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新疆水平为理想状态参考区域,选择兵团作为研究对象,以人口和经济为双重考量的分析方法,对兵团相对资源承栽力进行新探索。通过对兵团1978年~2008年中22个主要年份的时间序列分析,兵团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呈小幅波动不断爬升的趋势,其中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攀升势头明显,相对经济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实际人口走势趋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呈J型上升趋势。总体上,兵团人口和经济双重富余状态,并且富余程度有不断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4.
南通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通市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南通市1978~2004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以全国为参考区域时,南通市经济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富余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则始终处于超载状态,而综合承载力存在由超载变富余的趋势;②以江苏省为参考区域时,南通市经济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③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参考区域,南通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富余,而经济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指出转变资源的管理方式,促进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南通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济宁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传武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3):57-58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济宁市为研究区,山东省为参照区,计算了1996~2005年济宁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结果表明,济宁市各项资源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济宁市自然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占较高比例,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通过济宁市相对承载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济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其估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部分价值的外部性导致我国耕地不断减少,需通过耕地资源价值重建将外部性价值内在化。耕地的效用是其价值的源泉,在构建价值体系、明确价值主体的基础上,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果参照法、市场比较法、成本法等方法,对1997年与2004年武汉城市圈及区域内九个市的单位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表明,1997年到2004年,武汉城市圈内的单位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与社会稳定价值稳步增加、社会保障价值增加幅度较大、生态价值略有减少,城市圈内部分市的耕地价值变化需予以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研究表明区域内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对农民最为重要,需完善相关保障体系并提高农民话语权地位。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1995~2004年间湖北省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①湖北省人口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湖北省的主要承载资源;②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湖北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问题;③湖北省内发展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有效协调省内区际关系保证整体可持续发展是湖北省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旅游核心竞争力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梳理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分析影响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提出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全国为参照区,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各省辖市相时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综合承载力、超载比例以及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时承载力的贡献率,结合相对承载力研究成果,提出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1978-1995年江苏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江苏省的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土地资源,是江苏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从1982年开始,江苏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显,南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而北部地区处于超载状态;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计算1980-2002年惠州市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与全国和广东省的区域对比,惠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都处于富余状态,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则处于超载状态,除1993年外,惠州市相对水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保持了较协调的发展,水资源还有较大的承载潜力。 相似文献
12.
李明明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3):27-32
采用修正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从时间和空间对玉树州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9—2008年间,玉树州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但富余量在逐渐减小;土地资源承载力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其中牧草地资源和林地资源对综合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资源承载力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和南北部的资源承载力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讲,对城市的建设用地生态规模和耕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从实践意义来说,可根据这种评价的结果,为城市确定一个适宜环境的良性发展的人类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各项经济活动的规模限度,促使城市建设用地在生态可持续条件下进行利用。从建设用地合理生态适宜量比例和耕地资源固碳释氧的角度对城市耕地资源生态效用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可为系统研究城市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提供参考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珠江三角洲的主要特点,提出土地承载力的新定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的新思路。并据新近资料,对珠江三角洲9市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表明:各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高低不同,深圳人口超载,东莞、广州处在临界边缘,其他区域还有不同程度的剩余。 相似文献
15.
试论武汉城市圈建设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地发展。然而,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政府对土地的征收和征用,致使社会出现了失地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权利被弱化和被漠视的现象严重。该文试图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角度,论述如何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机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完善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失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区域国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承载力是资源评价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以往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只是单方面的 ,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本文在对资源承载力重新审视的基础上 ,以全新的视角重构国土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含义 ,并对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发展模式,评价其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其生态型城市群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结合研究区2001-2009年有关统计资料,从社会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3个方面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法对研究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2000-2002年的快速增长阶段,2002-2006年的波动后的缓慢增长阶段及2006-2008年的持续性快速增长阶段,并与社会经济子系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基于评价结果,就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服务土地管理实践,从耕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及各市县的土地承载力,还从生态环境承载量的角度研究了建设用地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建设用地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按人均100m2计算,安徽省及各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在20%~40%之间。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区域常住人口、土地总面积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的影响显著。但GDP、人均GDP和二三产业占比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利用GIS的研究表明,在扣除生态必需用地后,安徽省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为36 847km2,超过目前的建设用地总面积。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目前的耕地面积能满足全省常住人口粮食需求,但各市县差别很大。若不提高单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安徽省到2020年可能会面临粮食缺口。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与地理空间模型法,融合"自上而下"的承载能力约束与"自下而上"的适宜性评估,以"数量管控—空间布局—多目标协同"的逻辑主线进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结果:(1)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考虑尺度与区域差异;(2)以表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约束作为多目标优化的数量约束,融合开发适宜性的空间转换规则及空间约束,构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模型,能够为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优选方案;(3)基于"双评价"的区域多目标优化,强调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等多目标协同,将提供促进区域空间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研究结论: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有效耦合多目标,推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