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前期,清王朝比较注重对苏松地区的钱粮蠲免。其数额大约占额定地丁银的20%或实际赋税额的15%。额定的赋税超过了苏松人民提供赋税的实际能力,赋税蠲免实际上只是对重赋的补偿。蠲免的数量则随清王朝财政收入的盈绌而升降。因此,清廷的蠲免自始至终以其根本利益为转移,对在重赋繁役压榨下的苏松小农来说,蠲免使他们有可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却不可能使他们扩大再生产。  相似文献   

2.
南宋的朱熹不仅是一位理学大师,也以创办社仓闻名于世。理学与社仓并举,其目的是为了在封建制度下,建设一个稳定协和的理想社会。中国长期以来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文明古国,储粮备荒源远流长,历代相沿很少变化。朱熹适应封建社会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历史情况,别开生面的创办了一种异于常规的社会赈恤形式:“朱子社仓法”。  相似文献   

3.
周致元 《中国农史》2002,21(2):63-71
明代的灾蠲包括报灾、覆踏和蠲免等基本程序 ,只有皇帝和监国的太子有权下令灾蠲。明代灾蠲的频率随着制度的完善而提高。明初的灾蠲不轻易推行 ,但却常常将税粮全部免去。明代灾蠲的内容主要是粮草。弘治以后只免存留 ,不免起运。明中后期常常要免拖欠多年的税粮。弘治时定下了根据受灾程度确定蠲免份额的原则 ,是荒政史上的大事。明代对灾区实行的税粮改折主要在嘉靖和万历两朝发挥作用。改折的份额依据受灾的程度决定。灾蠲过程中有贪官横行 ;灾蠲的最大受益者是地主  相似文献   

4.
农业发展的实质与我国农业问题的核心尚启君一、农业发展的实质农业发展的实质是农业质态发生改变的过程。迄今为止,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且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持续时间最长的产业,沉淀了三个最基本的传统特点:微观功能(经营者功能)自给性、经营手段技术停滞性和...  相似文献   

5.
减灾是一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实践活动。唐代减灾思想涉及对于减灾的重大战略意义、灾荒的自然成因和社会成因、以及减灾对策的选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认识。唐代减灾对策主要有十四项,构成四种类型,即灾荒预防对策、灾荒抗御对策、灾荒救济对策和灾后恢复对策。唐代减灾思想和对策,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与实用性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赵丰 《中国农史》1991,(4):49-56
唐代蚕桑技术史向来鲜为学者重视,原因是史料太少,本文通过对唐诗的索查、钧沉,辑录了大量唐代蚕桑技术史料,勾画了唐代蚕桑生产技术的轮廓。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对现代社会贫困实质和成因的认识应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从总体上考察,制度因素是形成贫困的深层原因。贫困的实质是制度贫困,即制度落后和制度短缺等。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应是现代社会反贫困的根本难题和实质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南京倚为东南重镇,受气候变迁影响,气候性灾害频繁,对于社会经济破坏巨大。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蝗灾、寒灾、疾疫、饥荒等,而尤以旱灾与水灾发生的频率为最高。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该地区灾害比较重视,虽小必闻,采取的救灾措施也是多种多样:有灾前防灾也有灾后减灾;以灾中赈灾为主,具体包括赈济、平粜、蠲免、倚阁、代输、养恤、私捐等多种应急措施,也注重救灾管理,兼问吏政。种种不同举措,因赈情而异,因赈者而别,尤因赈力而殊。  相似文献   

9.
唐代乡村社会中由具有文化背景的士人、具有仕宦背景的退职官吏、乡县胥吏和乡豪构成了乡族势力。由于根植于乡村,所以他们关注乡村社会的全部生活;又由于乡族势力是政府基层行政与地方宗族的混合体,国家通过这些乡村领袖完成了国家基层行政组织与乡村宗族组织共同控制乡村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游翔 《中国农史》1993,12(1):1-10
在“两税法”中,地税、户税取代租调成为官府正税,这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本文以唐代地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地税的渊源及其演变进行历史的考察,认为唐代地税源起于隋代义仓,并且在唐代经历了由备荒储粮到官府杂税,由杂税到正税,由单一正税到正税杂税复合体的演变历程,从而勾勒出了唐代地税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一、国有企业改革政企分开的概念(一)政企分开的含义及实质。政企分开职能层面上的含义是指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相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政企分开的实质是要使企业成为市场的运行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而使政府成为市场的调控主体。  相似文献   

12.
赵永康 《中国农史》1996,15(1):38-42
大兵之后继以凶年、民人饿死殆尽的惨重教训,迫使清王朝及其封疆大吏十分重视四川的粮食问题,一再蠲免应纳皇粮以藏粮于民,并在全川普遍建仓储粮,建立了颇为完善的管理与经营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其中有很多值得今天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好经验,特别是国家应当牢牢掌握粮食收购与运销主渠道的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唐代寺院的水碾硙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平 《中国农史》2005,24(4):44-50
唐代佛教寺院经济发展到了兴盛阶段,其经济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寺院大规模的水碾硙经营活动,对于国家经济和管理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唐王朝水权管理制度的变迁,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绩效有限。从佛教寺院水碾硙经营的角度进行考察,表明唐代寺院经济与当时国家制度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其影响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 ,是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即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这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五个统筹”的实质@艾梅  相似文献   

15.
实效是创新经济理论的出发点和最终检验标准;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理论基于实效的创新;新时代经济发展理论创新必须高度重视指引中国式现代化实效。罗来军教授立足于当前时代背景,从经济视角把握中国独有国情和透析世界最新发展条件与环境变化,服务于解决新时代现代化实效问题所创立的实效经济学,成为在世界经济发展理论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崭新理论分支。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惯称“汉唐盛世”,唐代确实是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期,生产力提高到了空前的水平。由于唐初统治者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加以唐前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生产逐步上升,带来了唐代前期[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一百多年的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的社会经济之所以不断地上升和发展,应该说是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打下的比较良好的基础分不开的。其中实行的“与民休息”政策以及强化封建中央的国家机器、招抚流民还乡、增殖农业人口、轻徭薄赋和均田政策等有关措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试作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村级财务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难题,特别是村级招待费支出偏多、村级工程项目招投标程序滞后、村干部用车公私难分等,仍然是当前农村的热点焦点问题。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从规范制度着手破解。浙江省淳安县县委县政府为建立村级财务管理长效机制,有效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深入调研,聚集智慧,在原有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使新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严谨实效和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严峻资源形势呼唤资源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由新疆石河子大学屯垦文化研究院张安福、郭宁等撰著的《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经济生活研究》于2011年4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0.
叶依能 《中国农史》1993,12(4):13-20
东南地区自唐中叶以后,成了“军国费用”的财赋要地,全国经济的重心。赵宋王朝在其立国后,为了确保王朝不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宋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把东南看成赵宋王朝的命根子,采取了重点发展东南的战略,在东南地区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东南特别是两浙地区的农业飞速发展,继续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两宋东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因素诸多,但抚辑流亡,鼓励垦荒;重视官员的劝农督导,设立农师制度;蠲免道租,赈济饥民;废除烦苛,减轻负担;改变种植制度,推广优良品种;兴修水利,治水营田等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