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大部分地方的降雨量为250~600 mm,地表水平均径流量为136.91亿m~3,人均484.58m~3,仅为全国人均的1/3。自然降水年际变率大,季节分布不匀,干旱灾害频繁,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同时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土地贫瘠,风蚀、水蚀和沙化严重,农业生产不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使水资源问题突出。根据上述情况,文章重点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几种调水方式和增产途径,可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在黄土高原旱垣地的应用,以晋中市黄土丘陵区不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为研究对象,记录每一次降雨量和收集水量形成集雨效率图,并观测工程的耐久度和实用性,筛选出4种坚固耐用、用水就近方便、维护简单低廉、集雨效果良好的典型高效雨水集蓄利用模式,并提供了另一种集雨效率低但潜力巨大、互补性强的模式,系统分析了各... 相似文献
3.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该文通过对我省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根据汾河灌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一部分管道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有利于在灌区促进发展节水、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进程,认为通过实现水资源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理顺体制、强化监督,可以把汾河灌区建成节水型的新灌区。 相似文献
5.
6.
彭珂珊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21(1):5-8
分析黄土高原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总结出黄土高原农业调水技术主要有 7大类 :培肥地力以肥调水 ,轮作倒茬调水 ,间隙休闲调水 ,抗旱育种调水 ,节水灌溉调水 ,径流农业调水 ,化学技术调水 ;指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 ,利用农业调水技术是粮食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8.
9.
近年来,延庆区作为北京市主要农业生产区,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分析延庆区农村实施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方式,提出通过开展农业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污水再生利用、雨水收集再利用和加强监管等措施,提升水资源高效利用。同时,在大力推广节水措施的过程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水意识,进一步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建设区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水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研究制约左云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意识;发展节水农业经济,减少污水排放;广辟水源,积极争取引黄入左;强化责任,严格执法程序,加强水资源执法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左云县水资源短缺、实现左云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邯郸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已很难得到保证,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发展节水农业的战略思想,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尽快制定节水农业专项规划和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综合节水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水资源承载力核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根据黄土高原62个气象站1980—2008年气象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通过构建适合黄土高原植被蒸散量与需水量的模型,研究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需水量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估算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的植被理论覆盖率,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重建过程中可参考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主要植被类型全生育期多年平均需水量分别为:刺槐林450~800 mm,油松林500~900 mm,紫花苜蓿300~600mm,苹果400~700 mm。在有效的自然降水条件下,黄土高原各研究站点的林草植被理论覆盖率分别为:阔叶14%~65%,针叶13%~60%,草地7%~51%,经济林16%~64%。 相似文献
13.
14.
15.
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通过对国外旱地农业成功经验和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回顾与现状分析,认为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作物生产力为目标,在协调、优化和永续利用农业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基因资源的潜力开发为中心的旱地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服务于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食物、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的特点,提出了培育节水品种、实施有限灌溉、推广生物节水和抗旱化学调控等若干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对小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水土保持对径流的作用是水土流失治理中一个亟待回答的实际问题.本文用小流域平行对比观测法,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对小流域地表径流的数量及其时间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在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能使小流域产洪次数减少、地表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减小;使小流域地表径流模数的年际变率增大;在洪水产流过程中,水土保持使流域产流起始时间滞后,径流持续时间缩短,瞬时流量及洪峰流量降低以至消失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腹地调查,对水资源特点、地形地貌特征、生产经营方式等进行了分析,指出由于该区域水资源量少、分布不均、缺乏常规水源;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沟深、沟谷密度大;区域内农业生产只能在小流域分割的自然单元内进行、生产特别分散、规模小、以户经营、城镇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彼此呈孤立的发展状态等特点,决定此类区域水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以小流域单元内自身资源为主,小尺度水资源配置更符合此类区域的特点。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水资源配置研究的进展分析认为,目前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区域及宏观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小尺度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较少,可支撑和指导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小尺度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研究成果和科学规划的不足,开展小尺度水资源配置研究,对于指导该类区域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19.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佛山市水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以二元动态水循环模式为基础,考虑工程供水能力、防洪、压咸、河道内生态需水等约束,采用大系统"分解协调"原理,运用逐步宽容约束法及递阶分析法,通过佛山市水库、河道及区间径流联合调度,建立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1956~2000年月时段来水条件下,对2030规划水平年水资源进行优化调配,得出各用水户在长系列调算后多年平均配置结果。结果表明,佛山市总的水资源量丰富,可满足2030年的用水需求,但现状工程供水规模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2030年需水要求,因此需要采取开源和节流措施来保障规划水平年的供水安全,从而保障佛山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