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当前农村挟贫面临的难度与问题依然很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农村扶贫政策调整和完善的思路应是:扶贫对象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移,由注重解决生存贫困向注重解决权利贫困和能力贫困转移,坚持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坚持增加扶贫资金与提高扶贫资金效果相结合,坚持就地扶贫与并地移民扶贫相结合,坚持救济性扶贫、开发性扶贫和知识性扶贫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商业保险支持农村扶贫开发是贯彻中央精神的、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险机制在支持农村扶贫开发中具有独特优势:可成倍放大扶贫资金效用,提高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调节利益分配关系,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保险业可从做好基础扶贫工作、参与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贫困地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参与贫困地区综合开发等方面在支持农村扶贫开发事业。  相似文献   

3.
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消除局部地区的贫困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政府聚焦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明显短板,为取得扶贫攻坚战的胜利不断加大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资金闲置、违规使用、贪污腐败等现象。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科学完善的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体系,基于此,本文就扶贫资金审计监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人口贫困问题历来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所必然面对而又必须有效解决的社会经济综合问题, 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自从 1980年国家财政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以来,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4年的 202万人,已基本解决了中国农村人口从19世纪末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是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还存在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不足,农村扶贫资金项目投向不合理,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贵州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农村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功能,从而促进贵州农村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政府主导减贫实践、履行减贫职能的重要财政保障.在“十三五”全面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政府主导的减贫模式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并将投入更大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以改善贫困现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维护贫困人口发展权利、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彻底摆脱贫困面貌.但受制于财政资金供给能力不足、贫困识别机制存在偏差、扶贫资金运行与监管体制不完善等内外因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减贫绩效难以实现最大化甚至一度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变革相应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减贫职能,提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减贫绩效水平,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助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临朐县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民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先后在52个村成立了扶贫互助协会,成为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的“及时雨”.实践证明,资金互助是农村正规金融体系覆盖不足的有益补充,是解决农村贫困群体资金需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波特模型理论为基础,对造成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的特征和原因分析发现:农村贫困人口内部竞争激烈、来自替代品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新进入者成为现实威胁、购买者的谈判能力弱、供给者的供应贫乏、贫困人口生产或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农村扶贫工作应着重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生产、服务能力和政府供给能力,才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最终从根本上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相似文献   

9.
抉择公平:贫困标准与政府的扶贫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贫困标准与政府的扶贫投入关系到抉择公平.确立客观的贫困标准,是抉择公平的前提;有效的扶贫投入是抉择公平的基础;而抉择公平的实现,则有赖于贫困标准与扶贫投入的和谐.在现有贫困标准下,政府的扶贫投入应首先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其次应解决贫困人口受教育、培训等根本性脱贫问题,最后再解决贫困人口普遍福利的问题,从而实现抉择公平.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农村贫困问题的形成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制度等相互交织的诸多原因,农村扶贫开发与反贫困必然构成21世纪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与难点问题.如何有效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非政府机构的扶贫资源,形成以政府扶贫为主导的反贫机制,消除脱贫农民返贫现象和制止扶贫资金漏出问题,需要开辟多种投资渠道,从加大农村投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基层政府改革和实施不同形式的移民等途径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东北地区脱贫是保障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难以持久增收、脱贫效率不高、代际贫困发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等是东北地区短期内实现全部脱贫的主要障碍.因此,通过金融创新增加资金来源渠道、通过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劳动参与率、通过制度化完善帮扶机制、通过社会事业投入以及通过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优化"十三五"期间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尽快促进东北地区农村脱贫.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但其发展也经过了区域扩大、产业扩展和内涵丰富的发展过程.为了加强财政投入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必须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支出的领域以及选择合理的方式.经过定量分析,给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力支撑规模,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设区市的投入产出效率,以此分析现行体制的合理性.研究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政规模近年增长较大,财政支出使用效率有所提高.从全部投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出效率高于非湖区,然而其整体效率还是逐年递减,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环境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点.以武宁县、鄱阳县及湖口县为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的对策:加强宣传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生态绩效考核,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广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4.
贫困家庭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从多维视角识别和分析贫困更能挖掘贫困的本质,为政府制定反贫困对策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基于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模型,以粤北山区农村家庭为例,多维度定量测算出主要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维度和贫困家庭,并提出按贫困维度施策、按地区贫困和家庭贫困的程度决定扶贫资金的使用、建立以能力扶贫为导向的扶贫机制和提高基层干部扶贫管理能力等精准扶贫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30年开发式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30年的开发式扶贫跨越了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大规模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计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与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四个演进阶段,政策实施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区域开发式扶贫政策措施在过去30年的实践中也产生了很多需要认真反思、总结和研究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农村扶贫战略对贫困的识别与认知、贫困标准、扶贫方式和扶贫瞄准机制等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调整和转换.依托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和就业的并重增长,促进开发式与救济式扶贫并举实施,将是下一步农村扶贫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贫困监测报告等统计资料,结合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综合分析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一方面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贫困山区,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贫困发生率较高且相对集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人口内部群体分布趋势明显,受教育年限低、纯农户、家庭人口负担重、老人、儿童等易陷入贫困。同时相对贫困、代际贫困问题也日见突出。针对这种发展趋势和新特征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江西发展乃至全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其定位,鄱阳湖生态区建设应走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附加值高、技术水平高的集约式产业发展道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切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定位的产业类型,将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经济发展,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2002年贫困线调整前后贫困指标变化的分析,找寻中国农村贫困线调整的契机,并且根据长期性贫困的变化,分析贫困线调整前后贫困模式的变化,确定边缘化贫困群体。研究发现,当某贫困线的贫困率低于5%、贫困人口规模在3500万左右时,存在提高贫困线的契机。新贫困线下的贫困率可以达到13%、贫困人口规模可以达到10000万。同时,提高贫困线之后,可以根据贫困线调整前的数据计算长期性贫困,将处于长期性贫困的人口视为边缘化贫困,针对边缘化贫困实施以社会救助为主的扶贫政策,提高政策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三十余年中,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对于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当前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为低下。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我国扶贫目标的顺利实现,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的农村贫困治理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脱贫攻坚阶段的嵌入式农村扶贫具有系统化的优势和精准性的特征:多元主体的全要素嵌入、多种渠道的全领域嵌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绝对贫困人口进行的精准扶贫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但也存在“嵌入裂缝”降低了扶贫效率和绩效等问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随着农村贫困治理任务和环境的变化,嵌入式农村贫困治理应在延续系统化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嵌入行为治理弥合“嵌入裂缝”,并从精准扶贫向精准防贫升级,从精准脱贫向整体致富升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制度及关系嵌入弥合“嵌入裂缝”,提升嵌入式农村贫困治理的效率和绩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强化制度嵌入和关系嵌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构建和完善系统化、整体致富与精准防(扶)贫并重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