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现代预算关乎财政资金的配置与用度,是限制政府权力的重要工具,法治国家无不强调其重要性。旨在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民主监督之间寻求平衡的公共预算,应当以国家治理的高效和财政收支的公开为依归。现行《预算法》已完成初步建立预算管理制度的历史使命,急需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修法春风,全面构建严格规范、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制度。必须坚持高效为民、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加快推动《预算法》修改,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职能,规范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制约政府的财政收支,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提升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2.
现代公共财政预算的目标,包括宪政的权力制约、人民主权、保障人权的诸多理念,而实现公共财政预算目标的根基是建立完善的人大预算审议制度,完善的预算审议制度对规制政府预算行为和保障公民权利有着重要意义.预算审议制度在民主宪政体制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完善程度是现代国家民主宪政成熟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人大预算审议制度必须从厘清预算审议权限、建立人大预算审议的专门机构、明确预算审议的具体程序、强化预算审议的民主四个方面予以具体完善.这是人大预算审议的宪政精神在制度中具体体现,亦符合我国国情.完善我国人大预算审议制度是建设宪政与法治国家的紧迫需要.  相似文献   

3.
财政状况紧张是常态,因此限制政府预算膨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财政赤字高速增长与政府预算监督弱化并存,加强对我国财政收支的控制具有紧迫性。严格对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财政收支行为的法律约束,建设税收型国家,是控制财政债务风险及与之密切相连的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深化产权改革,夯实税源的经济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4.
《预算法》修改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预算法》自1994年制定并执行以来,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的宏观调控,修改预算法,完善我国预算法律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阐述了现行《预算法》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修改预算法的若干建议,认为应加快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建设综合性政府预算,建立预算编制与执行相分离的预算管理体制,完善预算法律责任,赋予地方政府发债权。  相似文献   

5.
我国预算法修改后,允许省级政府发行地方债券,因此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论述了预算法修改涉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内容,分析了预算法修改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建立全口径债务预算管理与分级控制机制、逐步建立地方政府财政破产制度、以中期预算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隐性债务增长,以及完善党政官员任期与责任追究制度等政策建议,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促进我国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强调预算治理的当下,可诉性理念越来越成为预算制度的必备要素.预算监督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构建预算的可诉性机制,在预算监督中架设公众参与的司法桥梁,是保障预算监督的有效方式.预算可诉性机制通过司法能动主义矫正政府的预算背信行为,将公众与政府同置于司法的天平之上,既可以确保预算监督中的公众参与,也可以震慑政府在预算执行中的不规范行为.因此,建立和完善预算的可诉性制度,是实现预算民主和预算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预算法修订工作却远非一帆风顺。究其根源,在于对预算法修订必须遵循的核心原则缺乏清晰的认知。本文界定了中国预算法修订应遵循五项核心原则:约束政府、限制自由裁量、强化受托责任、促进透明度与参与、确保预见性。遵循这些彼此相连的核心原则,要求预算对预算过程的自由裁量、立法机关的角色与作用、控制与报告机制、预算听证与质询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安排与实施机制,做出适当的规定,以确保法治的精神和良好治理的理念充分融入新的预算法中。  相似文献   

8.
《预算法》应具有法律约束性——评预算法修改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算法》作为政府财政活动的一个重要法律应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性,《预算法》不应停留在笼统的一般原则层面,而应该明确而具体地划定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全国人大财经委拟定的预算法修改稿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尚不足以使之成为一个有法律约束性的法律文件,在预算立法宗旨、预算的公开性、完整性,预算编制标准、预算审批以及调整等方面尚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作者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预算法修订的主要内容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预算法难以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缺陷和问题日益突出。修订预算法对规范我国分配秩序和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多种条件的制约,此次预算法修改从范围、程度和内容来看,只能是以立足于中改或争取中改为好,重点解决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解决预算执行与预算批准先后的矛盾、规范预算编制、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明确人大初步审查预算的重点、规范预算超收收入使用、规范预算调整行为、加强人大对预算审查监督、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和完善国库支付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政府规模越来越大,政府行为与市场冲突不断.人们普遍要求加强政府会计责任,建立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针对这一背景,本文通过对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实践的介绍,指出在技术性安排方面,不断加强政府的会计责任对规范政府行为、保障财政资源的高效配置方面是最为奏效的,而作为制度性安排的预算程序一般都能取得有效控制政府行为,提高财政资源使用效率等多重目标,因此,政府预算是实现政府会计责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上公共预算申请遵从三种不同的假设,分别为当前服务预算、固定最高限额预算和“无限制”预算,每种预算假设蕴涵着不同的理财宗旨,依次概括为侧重保基数、赤字控制和项目效率评定等等。以省级预算形成过程为例,从正式和非正式两个层面对中国预算申请过程进行分析,认为中国预算申请过程遵循“扭曲”的预算假设,凸显出政府理财观的四大误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扩展,公共支出呈现出膨胀的趋势,控制公共支出使公共资源高效合理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在“利改税”后和公共财政框架构建过程中,作为纳税人的公共预算民主意识觉醒,预算民主成为约束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预算民主是建立公共支出体系的基石。民主化的公共支出预算能使公众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公共支出决策,实现以“众人之财”行“众人之事”。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企业预算调整的前提条件、总体原则、基本流程进行了论述,着重对调整过程中应实施的调整范围、调整程序、调整权限、调整日常控制、调整时间及次数、调整事后分析等相关控制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动摇了传统预算管理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传统预算管理的缺陷逐渐显现。作业基础预算是以作业管理为基础、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的的预算管理形式。它以价值链分析与作业分析为前提,可以更加准确地预计资源需求量、绩效衡量和目标落实,可以深入到作业层次中,从而使预算控制更加有效。预算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越来越明显。但是,作业基础预算的应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并且避免出现企业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完善零基预算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各级政府预算所采取的基数法编制有其弊端,必须加以改进,推行并完善零基预算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我国预算体系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的职能范围是确定两种预算运行区间的依据。由于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性质、职能、活动领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必然决定了二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运行区间。文章在归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区别的基础上对公共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支结构及其规模进行分析,以期对二者的运行区间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虽然进行过多次变革,但仍然没有完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预算管理体制,应该在转变思维方式,实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细化预算科目,实行部门预算。为保证部门预算的贯彻实施,应该强化财政职能,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提高财政收入“两个比重”;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落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改革预算管理方式,强化预算管理;理顺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关系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使部门预算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实践的展开,预算管理理念在我国已得到广泛认同,并进入了逐渐规范以及广泛实施阶段。预算管理对于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预算应该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以保证预算的全面有效实施,但是为了适应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情况,预算还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柔性。在柔性预算管理中应注意重视有效的预算监控、严格规范的审批程序、控制预算调整的权限和注意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柔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软预算约束”是科尔奈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最初科尔奈用它来描述社会主义经济以短缺为标志的一些行为,但现在软预算约束概念已广泛应用于转轨经济学领域。虽然关于软预算约束已经有很多的文献,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在诸如软预算约束概念的界定、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对策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对已有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并立足于转轨经济实践的基础上,厘清软预算约束的来龙去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同的理论观点在如何消除软预算约束的政策结论上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