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效率工资理论述评 1、效率工资的基本内涵: 定性的讲,效率工资指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比市场保留工资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定量的讲,厂商在利润最大化水平上确定雇佣工人的工资,当工资对效率的弹性为1时,称它为效率工资.此时工资增加1%,劳动效率也提高1%,在这个水平上,产品的劳动成本最低,即效率工资是单位效率上总劳动成本最小处的工资水平,它保证了总劳动成本最低.事实证明,效率工资已经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利器,它可以相对提高员工努力工作、对企业忠诚的个人效用,提高员工偷懒的成本,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功效,采用效率工资制度有助于解决企业的监控困难.  相似文献   

2.
叶浩  李梓涵昕 《价值工程》2011,30(14):123-124
"双因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使用空间,能有效的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利用保健因素如公正公平的工资和津贴,改善工作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将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其激励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强化员工内在激励,即工作丰富化,给与员工成长机会,组织内部竞争环境等,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以及发展空间;运用"双因素"理论时,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并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正确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防止激励因素转化成保健因素,建立保健和激励因素并重的人员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3.
员工激励是企业通过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而加薪和升职是最常用的激励手段,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企业打造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员工队伍。文章分析了在不同加薪和升职策略下,企业和员工的博弈行为,建议企业要保持市场平均水平的工资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适度加大涨薪力度,重视高能力员工及关键岗位员工的需求等,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转型经济时期,员工与企业之间在文化、激励等方面的博弈值得研究和探讨.文章首先研究激励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出发提出了激励的措施和方法,寻找员工激励的软文化,最后建立优秀绩效文化等,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基业常青.  相似文献   

5.
模块化与知识员工激励——一个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员工的激励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问题,但由于知识活动难以监控和测度的特点,传统的激励机制对知识员工而言效果不佳。模块化是广泛应用于欧美制造业的产品设计方法,应用于KM中的主要作用是将大型的复杂的知识体系分解相对简单、小型的独立模块,从而使小型长期的合作团队成为独立的企业基本知识活动单位。这种分解有利于产生一种基于利他合作的知识员工激励机制。本文构建了三个博弈模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别解释了没有激励的情况下知识员工的理性选择是不提供知识;小型团体中,只要参与者具有一定的耐心,依靠非正式的规则就可以理性地实现难以移植到大型群体的利他主义合作;长期合作的团队比短期的团队更容易实现合作。  相似文献   

6.
证券监管人员报酬激励合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虑证券违规行为罚款额和监管成本不确定条件下,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建立了证券监管人员报酬激励合约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我国证券监管人员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报酬激励合约的有关特征和相关解释。同时也分析了实施报酬激励合约的代理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由于股权的分散,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了分离,并且出现了三种控制权安排的情形:所有者完全控制企业;管理者完全控制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联合控制企业。不同的控制情形下,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激励合约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本文分别构建了三种控制情形下的激励合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不同合约对管理者激励、报酬和效率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8.
企业员工基于自身利益的驱动会产生道德风险行为,道德风险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文章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建立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博弈模型,定性、定量地讨论了均衡状态下的最优博弈策略,并给出了基于最优博弈策略促使员工努力完成项目的激励契约。  相似文献   

9.
“80后”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征与激励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知识型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有着区别于以往员工的独特性,旧的激励理论和模型的生搬硬套对其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需要从"80后"知识型员工崇尚自由、追求自我、易于冲动和愤世嫉俗等个性特征着手,在激励的过程模型中着重体现对这些个性特点的重视,注意激励资源的有效均衡配置,并在整个激励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体现激励。  相似文献   

10.
论绩效考核工资在高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娟 《企业经济》2007,(11):52-54
本文分析了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成本的关系,阐述了绩效工资在建立公平薪酬体系中的激励功能,认为公平的薪酬体系与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相结合是高校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的基础,并从校方管理者角度,对高校实施绩效工资过程中的考核监督行为进行了简要的博弈分析,指出现阶段高校仍需进一步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1.
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流失率并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却又同时面临着员工在接受培训后选择跳槽的风险。如何控制受训员工的跳槽行为以使自己的损失最小化,则是所有提供培训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鉴于此,本文以经济博弈理论作为分析受训员工跳槽行为的客观基础,通过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得到企业和员工关于培训博弈的四种行动策略组合,即:企业不培训;企业培训,员工留任;企业培训,员工跳槽,企业不索赔;企业培训,员工跳槽,企业索赔。分析表明:受训员工跳槽行为的理论成因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企业对受训员工跳槽行为的管理控制建议:一是增加受训员工的期望收益;二是增加受训员工的离职成本。  相似文献   

12.
绩效工资是通过对员工的综合考评,确立员工的绩效工资增长幅度.绩效工资要达到激励效果的最佳,就应该考虑通过激励获得的额外经济收益来判断是否起到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梓 《企业研究》2011,(12):131-132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方法,然而心理学理论的介入有效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多个角度阐述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包括员工职业生涯、精神激励、工资激励等方面以及EAP的应用。心理学能对员工的行为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对其加以控制以及引导,在人力源管理中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方法,然而心理学理论的介入有效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多个角度阐述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包括员工职业生涯、精神激励、工资激励等方面以及EAP的应用。心理学能对员工的行为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对其加以控制以及引导,在人力源管理中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企业如何对待"打天下"的员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天下"的员工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能否有效地激励他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强烈的影响,当前许多企业经营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本文首先分析了"打天下"员工的具体特点,然后从企业文化、薪资系统等角度提出了对待"打天下"的员工的一些思路,包括培训、非工作时间工资、福利待遇、股权激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型工作群体熏他们是知识资本的掌握者,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熏文章通过对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理论的分析认为: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熏应建立在满足其较高层次需要的基础上熏在激励策略方面熏主要采取报酬激励、精神激励和工作激励等方式熏并且应根据知识型员工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组合,才能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说到激励,人们习惯于以增加工资、奖金、福利等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采取短期的单一的激励方式是一种不计成本的、手段单一的激励方式,虽然短时问内员工的积极性可以得到提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工资奖金等方式的边际效用会逐步的下降。因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用双因素理论进行员工激励,对于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A公司于去年成立,但至今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只是共同口头约定了劳动关系和工资数额。半年来,由于实行的是固定工资,A公司觉得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大,因而打算把员工的工资拆分成两部分:50%作为基本工资,另外50%作为绩效工资与考核挂钩。员工认为这样做不合理,是变相减薪水;老板却说这种做法很正常,干得好了有同样水平的薪水拿。 绩效工资,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易引起劳资纠纷的“导火索”,如果在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的企业,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那么作为HR,该如何掐断这根劳资纠纷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9.
傅端香 《价值工程》2007,26(3):120-122
对进行核心员工的特性分析,结合心理契约和目标激励理论,提出了基于目标导向的心理契约型核心员工激励模型。本激励模型以目标为导向,激励核心员工的行为,最终实现核心员工和组织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20.
管理者薪酬理论来源于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最早是由Ross,S提出的,后来经过Mirrless,J.和Stiglitz,J.E.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将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从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来看,非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非对称信息也有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希望设计出一种合理的合约代理机制,从而使代理人能够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以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