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国和 《浙江经济》2002,(20):42-43
近年来,我国人口、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有效地改变着各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增长,使资源过度消耗、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必颈对此加以重视,妥善处理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区域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张唯实 《发展》2006,(5):39-40
人口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国西部地区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6%,拥有人口2.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本身的增长固然很重要,而适当地控制人口增长和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也至关重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做了…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加大。如何使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为了生存,使后代延续不绝,需要从周围环境的自然资源中索取食物和资源,从人类的祖先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和分析方法,通过对新疆不同区域和县市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得出:新疆协调较好的区域和县市占比较高;目前新疆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虽属相对富裕状态,但有趋向临界值的态势。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均粮食消耗量会不断增加,因此,新疆要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控制人口增长,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河北省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运动,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可操作性方案,对于河北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但也应看到西部民族地区存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人口增长过快,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差距不  相似文献   

7.
张唯实 《发展》2006,(7):17-18
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使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林静  衣婧 《西部论丛》2009,(9):76-77
21世纪,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挑战。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研究,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解决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使农民能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最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历史进入新时期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从以往过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后所选择的正确道路,它关系到社会进步和人类的生存。对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和相对重要的玉树地区来说,实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从2002年起已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在未未的发展中.如何应对全省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从根本上改变四川省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粢严重的局面,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四川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编按]  相似文献   

11.
张海瑜  占绍文 《改革与战略》2013,29(2):37-41,66
文章选取了2010年榆林市12区县的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等分析方法构建了榆林市区域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县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分析了榆林市各区县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状.结果显示,2010年榆林市各区县系统之间总体处于弱协调状态,南部六县的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北六县要高,但分析说明这种协调是处于低水平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加快推进榆林市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水平,消除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自始至终离不人口结构作相应的发展和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文章结合玉溪市的区域背景,根据人口普查和统计资料,着重分析玉溪市人口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民族结构变动对玉溪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空间结构优化整合,提出人口、经济发展战略措施与对策,把经济增长同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玉溪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11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主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提高人口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前途。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尽管造成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有 多,但人口文化素质低下给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却十分巨大。尤其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的大背景下,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从长远看,制约西部大开发的最大障碍不是缺乏资金和项目,而是缺乏知识和人才。  相似文献   

14.
王丽 《北方经济》2010,(15):67-68
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愈来愈大,若以资源的供给和环境容载的有限来应对人口增长的无度和物质欲望的无限追求.人类社会势必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协调人口、经济、技术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在数量上的协调.若在数量上失衡.那么资源与环境方面就会遇到问题。因此.定量分析环境压力与人口、富裕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出适当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张芳芳 《魅力中国》2010,(14):36-36
目前,我国面临的现状是资源短缺、人口剧增、环境恶化,为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深层次的问题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社会、经济和科教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经济发展现在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当代社会面临的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矛盾在中国都有所体现,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各种矛盾显得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7.
湖南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过去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实现工农业较快增长的。当前湖南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如果继续坚持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必将造成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我们要避免重走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互相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  相似文献   

18.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人口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的变化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疆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人口增长过快。本文以人口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主线,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协调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强。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何伟纲  陈金明 《特区经济》2010,(12):167-168
本文从土地资源与人口的比例关系、经济发展状况对劳动力需求等视角,论述了中国农村人口过剩的相对性。并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辩证地分析了农村人口相对过剩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影响。对于农村过剩人口现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适应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