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周刊》2013,(6):20-20
金融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理清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才是推动改革的关键。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中国金融改革的两大方向应该遵循“自下而上”和“由内而外”,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2.
张杰 《金融评论》2010,2(5):1-7
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文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金融制度机理多有阐发。McKinnon发现了中国金融改革方式选择的特殊性,借助“金融剩余”、“金融控制”等概念,他勾画了“金融支持型”经济增长的大致轮廓,世界银行和Maddison则分别通过强调“初始条件”和居民储蓄的重要性而佐证了上述观点。一些文献对经济改革中银行体系的制度结构与行为方式有所刻画,它们发现,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银行体系的高不良贷款、高盈利、高流动性与经济的高增长长期并存不悖。另外一些文献进一步觉察到,在国家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依赖金融方式实现巨额债务融资构成改革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邹至庄与陈志武等华裔主流学者则试图深入到历史文化层面探究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金融制度机理.  相似文献   

3.
金融资源理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金融发展理论。麦金农和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拉美国家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了“金融深化”的改革,使该理论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改革是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结合“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突出问题,置于整体金融改革中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5.
本刊上期“浙江探索”栏目较详细地介绍了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看点及信号,我们银行作为“全国十佳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温州金融战线的一个分子,非常支持温州“金融综改”,同时也希望村镇银行都能抓住“金融综改”的契机,在农村金融领域挖掘和发挥应有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金融证券化趋势及我国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步让位于“金融证券化”,这是因为证券化可以增加资产的流动性,达到更适应当今社会趋于增强金融流动性,降低金融风险性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当今世界其他国家金融证券化的活动表现,提出我国的金融证券化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金融社会学的视角和最新理论成果,对三十年来中国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风格切换进行了另类解读,基本观点是:随着“金融社会”的日益崛起,金融系统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举足轻重而成为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宏观调控之关键领域。作为金融体制的核心,三十年来,中国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由“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风格向“大刀阔斧”的激进式改革风格的切换,这一改革风格切换是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从货币社会迈向金融社会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改革理念和政策范式显著转变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改革”(林毅夫,1989),但这一特点不适用于中国的金融业。政府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改革问题上并没有表现出“强制性”特点。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以金融机构多样化、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为特点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谢平,2004),  相似文献   

9.
吴慧 《时代经贸》2007,(4X):140-141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在金融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成效显著,但是千头万绪,任重道远。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各项工作,如何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这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县域金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则祥  韩颖慧 《经济师》2003,(12):218-218,220
县域金融的“真空”已成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文章从县域金融发展的实际出发 ,提出农村信用社是县域金融的主要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县域金融的发展程度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头戏” ,是发展县域金融的关键 ;农村信用社改革要采用“权力下放 ,多元模式并存”的改革思路 ,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吴佳 《商周刊》2012,(2):50-52
五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誉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风向标。每次都会对中国下一步一系列重大的金融改革政策和方向“定调”,今年也不例外。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于2012年1月6至7日进行。为筹备此次会议,早在2010年初,包括中财办、中编办、国研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在内的20个部委办局“总动员”,分头领衔由国务院直接部署的“15项重大金融课题”。之前关于会议的种种猜测也有了答案。  相似文献   

12.
日本自泡沫经济破裂以来十年有余,迄今还未能在经济金融领域真正理出一个头绪。美国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一直用所谓的美国式的“世界标准”捆住日本人的手脚,日本也正在推行用所谓“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的金融改革。然而,这种改革能否成功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同时,我们也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化解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国有金融企业利改税的初步设想王永霞改革国家与国有金融企业的分配行为,即“废利纳税”。笔者认为,目前国有金融企业主要可向国家缴纳两类税种:即“信贷资金营运税”和“利息所得税”。所谓信贷资金营运税,等于商业及其他服务行业向税务部门缴纳的营业税,鉴于银行是...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尤其强调要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巨大的不良资产却成了阻碍商业银行改革的“拦路虎”,因此以加速度化解不良资产,目前已成为商业银行改革的“突破口”,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制度的改革回顾与创新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国金融制度改革在制度供给绝对匮乏的条件下起步,中经七年的准备探索、十年的制度框架构建和四年的调整、充实、深化阶段。改革的主线是从计划金融传向市场金融的制度创新。十十年金融改革推动了金融发展,改变了制度运行环境,启动了制度的要求与供给互动机制;中国金融改革内涵是是从计划走向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数量扩张向效益提高,制度创新是带全局性的,改革必须能揽全局。发展是永恒主量,改革是历史性任务,开放是制度转型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中国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发展,需要认真研究金融发展的新阶段及其特点,结合“十五”期间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挑战,直面WTO,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提高金融效率,保卫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6.
梁晓娟 《经济经纬》2005,(4):135-138
与西方国家金融创新主要是自下而上来自民间金融机构不同,我国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多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是在政府的计划“设计”和“推动”下进行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外生性”。可以说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就是金融创新的发展史,每一步的改革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金融统计国际规范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皓 《财经科学》2002,(5):80-84
迄今为止,尽管我们在金融统计国际规范化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在加入“WTO”等因素的客观要求下,又面临着国际规范化的改革,或说是“金融统计入世”。本在认真分析金融统计国际规范化客观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国际规范化对提高金融统计水平、推动中国经济更加对外开放以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作用机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与SNA和IMF有关框架保持一致,按GDDS标准加快统计改革等国际规范化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十多年来,金融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前期的金融改革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优势,下一轮改革面临众多艰难险阻;一是经济发展和货币稳定的矛盾在不断加深,金融改革的回旋余地和操作空间日益狭小;二是改革的外部环境前所未有恶化;三是目前社会各界的心态持续“疲软”,难以鼓起改革的信心和勇气。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放在适度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上。  相似文献   

19.
1984年金融改革启动以来的十几年时间里,我国已建立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金融支柱行业和人行、证监会、保监会三个管理部门的金融体系。在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是金融深化,下面将”十五“期间可能出现的几种金融深化形式进行探讨。 经营体制深化 (一)金融企业上市增加 虽然金融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与其它企业不同,但在求生存谋发展方面完全相同,金融企业上市也能达到筹资、增资目的.形成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如果政府不加抑制.具备相应条件的金融企业上市…  相似文献   

20.
对于我国所经历的“经济增长奇迹”,来自于金融和产权领域深层次的制度变迁固然值得人兴奋,但以此作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其解释力还稍显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引入“生产风险”和“交易风险”两个重要概念,发展了一个内生“生产风险”和“交易风险”的新兴古典投资一储蓄模型,进一步说明金融深化和产权改革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其得益于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和日益完善的资源配给制度。当市场缺失或失灵,“生产风险”成为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时,金融抑制和传统产权结构仍然有助于弥补私人投资不足,并实现次优的经济增长。所以,厘清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依赖的经济和制度环境才应该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