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封建农奴制度脱胎于吐蕃灭亡的纷争分裂格局中,以农奴主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政教合一制度为最显著特征,以宗教对农奴的精神钳制为主要控制手段。自公元10世纪形成到公元13世纪确立,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经历了萌芽形成期、发展鼎盛期,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后期愈发成为西藏发展进步的桎梏,最终随着西藏民主改革走向了灭亡。西藏封建农奴制度走向灭亡有其必然的历史逻辑,即落后的社会制度,如果固守不变、排斥变革,就必然落后于时代,也注定被人民推翻、被历史埋葬。  相似文献   

2.
克松村是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的一个居委会.位于雍布拉康西面,雅砻河畔.民主改革前为西藏大农奴主叛匪头子索康·旺青格励的溪卡(庄园).……  相似文献   

3.
欧阳国杏 《魅力中国》2010,(29):299-299
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最为彻底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彻底推翻了法国的封建阶级统治,而且还建立起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现代国家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拿破仑帝国不仅坚定的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且随着持续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对西方国际关系与人类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用来达到自己目标的所有可以利用因素的总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西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发、利用执政资源。和平解放西藏,掌握西藏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大力开展经济工作,打牢执政的物质基础和执政绩效;高度重视统战及群众工作,夯实执政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丰富执政的先进性资源。执政资源的积累和运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实现西藏和平解放,进行民主改革、成立西藏自治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并最终实现了西藏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5.
富礼善富礼善(?——1801)清达斡尔鄂济氏,隶黑龙江正黄旗。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尼泊尔)勾结西藏大农奴主武装侵入西藏。乾隆五十七年(1892),清政府派大将军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富礼善以花翎副总管随军出征。将廓尔喀入侵者赶出西藏。还军后因功补总管。嘉庆二年(1797),富礼善随  相似文献   

6.
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西藏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在60年间也经历了两次深刻的变迁.西藏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西藏的社会阶层结构一定会向着更加合理,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褚杨 《改革与开放》2012,(20):99-100
政党功能是指政党在本国政治系统的运转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其政党功能集中体现在凝聚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协调各种政治势力与敌对阶级进行斗争,以获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8.
2010年初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在西藏存在“封建农奴制残余思想”的影响的论断.这种残余思想主要表现在几个意识,几种思维,几个“观”上,即:向往来世的意识,唯上、崇上意识,鄙视技匠意识,偶像崇拜意识,自然崇拜意识,农奴主意识,特权意识,贵族意识.思维特征是:神学思维,崇古保守思维习惯,从众思维习惯,也表现在政治观、权力现、历史现、国家观、群众现、发展现等方面.这些意识和思想在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僧侣阶层、农牧民中都存在,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作风等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消除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和几个战友走近一看,真令人惊讶!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两眼失明的农奴泣不成声地在控诉农奴主对他挖眼的残害。在场农奴群情激昂,不断高呼打倒农奴主和坚决实行民主改革的口号。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科学地而不是机械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果,在实践上是使中国推翻了半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个胜利;在理论上则是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理论——毛泽东思想,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  相似文献   

11.
余平 《魅力中国》2009,(10):19-20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革命取得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的光辉历程,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一个发展、三个关系"重要论断的强有力的说明和论证.从"三个关系"的角度来说.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揭示了西藏民主改革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揭示了考量任何时期的西藏问题时,都必须将其至于中国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民族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西藏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一个发展"角度来说,重点以民族内部结构这个民族发展的内因为主,揭示西藏民主改革是西藏民族内部结构变革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必将对民族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把握"一个发展、三个关系"重要论断对西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50年前,在广袤的西藏高原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百万农奴奏响了民主改革的号角,彻底埋葬封建农奴制度,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开启了西藏划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五十年的风雨历程,西藏在党的领导下,向着社会有序、民众富裕、制度正义的价值目标迈进,其举世瞩目的历史变迁表明了党执政价值目标的正确定位,也彰显出西藏民主改革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印尼在实现民族独立后根据潘查希拉原则建立起了世俗国家,这是符合世界潮流和印尼各民族和宗教的共同利益的。世俗国家不可能完全排斥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势力也不可能达到推翻世俗国家体系、彻底实现伊斯兰化的目标,二者之间的博弈仍会持续下去。政治妥协在短期内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某项共同目标。但是,这种不彻底的解决方式也会为未来的矛盾与纠纷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事件之一的十月革命,从其胜利之日起就受到各方的关注,甚至责难和怀疑。俄罗斯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十月革命性质的分析不尽相同。应当承认,十月革命仍是社会主义革命;它是无产阶级政党依靠巩固的工农联盟,在二月革命没有彻底肃清沙皇专制主义、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基础上,推翻已反动的、落后于革命潮流的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我们往往把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历史看作是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而把所谓两条路线斗争又看作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这样,就很自然地把一些政治运动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党史研究的中心或者作为党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如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9年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1962年的反对“黑旋风”、“单干风”和“翻案风”的斗争,十年动乱期间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这些都在党史研究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和突出的地位。并且还把这些政治斗争串成一条“线…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它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局限性:其领导者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阶级局限性;其领导纲领的不彻底性;其群众基础的薄弱和单一性;其敌对势力。另外,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势力的强大。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精神支柱。这些重要的结论,不仅已经为中国革命斗争的长期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而且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肯定,成为普遍性的共识。因此,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党胜利前进的旗帜。但是,曾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时期,那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为了达到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千方百计贬低毛泽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近代史,是被西方列强入侵、瓜分,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革命斗争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无数仁人志士在斗争中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事实证明,不触动…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     
<正>快!西藏高原三大新兴经济区崛起西藏高原以藏中为中心辐射藏东和藏西的三大新兴经济区迅速崛起。这得益于以青藏铁路建成为标志的西藏交通大发展,彻底打破了西藏各地区间孤立和封闭发展的局面,使得经济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据自治区发改委介绍,西藏按照优先开发、重点开发的要求,提出构建各具特色的中部、东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尤其要把藏中经济区建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核心经济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