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医疗保险与民生问题的关系密切,必须要发挥医疗保险工作的优势,用以解决"就医难,看病难"的民生问题,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完善医疗保险工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从宣传医疗保险政策,提高保险覆盖面着手,让国家的医疗表现制度能够深入民心、深入民生服务体系,实现良好制度的良性运行;必须要全面改革政府的调控服务能力,让医疗保险与医疗民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医疗服务的民生问题;必须要提升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让医疗保险制度能够为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及落脚点。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江苏省也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将民生问题提上新的高度,发挥金融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生为本     
改善民生,“两会”热议,世人关注。民生问题关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待民生的态度,直接体现着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无论是在抵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主权和推翻反动政权统治、  相似文献   

4.
2006年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焦点之一就是民生问题。“两会”期间,这个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民生的距离越来越近。老百姓对“两会”有了更多的期许,希望更多的民生问题能在“两会”上受到关注,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民生问题的内涵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现在提出的民生问题已不单纯是衣、食、住、行问题,而是与国民生活相关的、具有更丰富内容而深远意义的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三个主要问题。就业是民生的根本;教育是民生的基础;收入分配是民生问题的焦点。要切实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贯彻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切实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大民政”就是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探索建立与民生和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民生问题,得到制度化、均等化、全方位保障,是大民政事业的统筹发展,民生问题的整体解决。其核心内容是“大民生”。  相似文献   

7.
吕宾 《改革与开放》2014,(21):73-7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我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遵循执政为民、谋利为民、发展为民的执政理念,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民生建设之路。文化民生是民生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60多年的执政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文化为了人民,发展文化依靠人民,发展文化由人民共享”的人民性原则,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以文化发展推动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8.
苏道俨 《广西经济》2007,(11):12-12
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也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所在。因此,全区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调整支出政策,优化支出结构,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加快由“吃饭财政”向“民生财政”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正>民生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民生问题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对我们执政党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却是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就是民心,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无论从怎样的角度看,更加重视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都应该是中国未来发展和我们党长期执政  相似文献   

10.
我国出现的诸多民生问题,除了发展不够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我国现阶段的体制和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这就是说,有些制度安排还不公平不合理,存在许多弊端.现存制度的短缺、弊端和不完善,不仅制约了民生问题的改善,而且还有助于民生问题的不断滋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抓好体制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健全面向民生服务民生的科学体制,彻底消除在民生问题上的体制弊端.只有这样,才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可靠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可以起到有力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科技必须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如何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提高科技对改善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是山东省各级地方政府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解决民生大计的战略目标是把"衣、食、住、行"这4种需要弄到很便宜,并且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毛泽东解决民生大计的理论思路,主要放在建立革命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邓小平解决民生大计的大手笔,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轨道;江泽民解决民生大计的大智慧,突出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党的十七大描绘的新蓝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新的战略举措。可以预见,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相似文献   

13.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的一个亮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突出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熊怡 《今日重庆》2011,(2):42-45
“十一五”期间,重庆突出民生导向,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家园,使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重庆坚持把改善民生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保持一般预算的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和基层,滚动实施年度民心工程,全面落实“民生十条”,不仅解决了大量突出的民生问题,而且激活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设,民生为重。民生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夯实民生基础;解决就业问题,重视民生根本;增加居民收入,关注民生源泉;改善医疗卫生,心系民生疾苦;健全社保体系,完善民生依托。  相似文献   

16.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党"坚持执政为民,首先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2003年胡主席视察京郊时的讲话:中国新闻网,2003年1月25日)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和春节期间视察甘肃时,胡主席再次将民生问题提出来,并强调注重和着力解决好。  相似文献   

17.
晨曦 《中国西部》2012,(10):48-52
西部最大的民生问题是“贫困”,西部的贫困市(县)占全国贫困区的大部分,制约着西部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在本次两会上。西部的贫困依然是代表们热议的话题,这种艰难之势如何改变,以应对西部的经济改革,成为了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是我国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难题,因此,邓小平的民生观的研究则具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邓小平的民生观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三个角度加以初探。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这些年来在改善民生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各级政府的使命,更是民政工作的落脚点。民政资金是指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资金,使用的效果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合理的监管是确保民政资金“不走样”、“不变形”的标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