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业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当前,搞好“三农”问题重要课题之一是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新闻媒体必须加大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力度。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体对农村的经济报道很重视,这是完全正确的。相比之下,农村精神文明方面的宣传则显得较弱,分量不够,针对性不强。党中央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农村…  相似文献   

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农民收入则是“三农”的核心和基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就最直观的展现。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要问题。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更是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农村落后和农民贫困的问题,依靠国家增加投入、依靠工业反哺农业,是所有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农民利益中所走过的路,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对“三农”的支持都是要建立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我国,  相似文献   

4.
农村文化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活动。无论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还是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都离小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提到农村文化建设时,一些人总报怨“领导不重视,财政投入少,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然而结合目前我市的“三农”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既有“农业”问题,又有“农村”问题,关键则是“农民”问题。解决好农民问题,其它问题不能说迎刃而解,也相应地会一帆风顺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的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市农民的情况与此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吴静 《北方经济》2006,(10):75-7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建设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还是适应日益提高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和新环境下日渐强烈的农业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因此,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协同政府、企业、农民三方面的力量着重解决农村能源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个艰巨的任务是解决好农民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是不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四化”建设就很难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必须根据农村生产力低水平、不平衡的基本特征,多成份、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经济改革和全国一样,首先从农村突破,取得了丰  相似文献   

8.
一、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然而结合目前我市的“三农”发展现状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既有“农业”问题,又有“农村”问题,关键则是“农民”问题。解决好农民问题,其它问题不能说迎刃而解,也相应地会一帆风顺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的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市农民与此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同时还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要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我省开发较晚,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较低,致使许多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在广大农村,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薄弱。“靠天吃饭”的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振兴农村经济,必须在靠政策,增加投入的同时,积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振兴农村经…  相似文献   

10.
包林 《北方经济》1995,(3):41-43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供销社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基层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实现为农服务宗旨的基本环节。基层社办得好不好,对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关系重大,也是农民关注的焦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观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历史及当前面临的现状所做出的精辟论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也是供销社问题。基层供销社是的基础,抓好基层社建设,对深化整个供销社改革,乃至搞活整个农业、农村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业是治国之本,农民是“衣食”父母。我国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所在。“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定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要想完成这一神圣历史使命,继续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外,还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农村基…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发展和全面进步,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所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也就解决好了中国问题。一、要充分认识到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必须是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全方位转型。从经济层面上看,首先,“人多地少”这一最显著的中国国情就集中体现在…  相似文献   

13.
鲍家华 《老区建设》2006,(10):10-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在我国,农民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换言之,新农村的根基在农业,在农村,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为了加深理解、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讲话的基本精神,推进建设礼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从理沧与实践的结合上,回顾思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无法成功地进行新民主义革命;建国以后,实际上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解决“三农”问题,也无法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认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本国情和建国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的经验教训。马克思恩格斯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从一般规律出发有过不少论述,对未来社会农业、  相似文献   

15.
德令哈市现有4个农牧结合的乡,1个纯农业乡。为了使改革后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找到新的途径和办法,从1997年起在全市农牧区开展“十星级文明农牧户”评选活动。紧紧围绕“学科技、进市场、讲文明、奔小康”这一中心,从创建文明户抓起,一个一个地解决勤劳致富、文明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提高乡村文明水平。以“十星级文明农牧户”评比活动的健康开展,以文明村社、文明乡的不断涌现,全面推进农牧区两文明建设。一、评选活动的基本情况为了使评选十星级文明农牧户活动在全市农牧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作为统揽农牧区精神…  相似文献   

16.
蒙英姿 《广西经济》2007,(3):44-44,4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审议时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挥好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之举。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农民问题的论述,以及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中国化,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利益,积极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加大农村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强化意识、增强教育、优化产业等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由于农民化素质、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战略举措和新农村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改革和综合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着眼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