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主要就索绪尔的符号任意性特点,阐述了能指与所指关系的相对任意性。语言符号任意原则仅适用于在符号结构双方结合之前,一旦语言系统形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只存在强制性。  相似文献   

2.
广告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的传递行为,广告中的各种符号是广告产生意义的来源之一.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广告中意义的创造和传递往往是通过符号的意指和符号的重组来完成的.广告将本无关系的不同能指放在一起.完成了意义的嫁接.此外,通过各种符号能指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广告可以创造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告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的传递行为,广告中的各种符号是广告产生意义的来源之一。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广告中意义的创造和传递往往是通过符号的意指和符号的重组来完成的。广告将本无关系的不同能指放在一起,完成了意义的嫁接。此外,通过各种符号能指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广告可以创造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分析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元小说.元小说可以看成是由分别作为能指和所指的艺术和现实构成的符号.元小说具备能指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在元小说中,原始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合并形成一个新的能指,这个新能指即为元小说本身.从索绪尔的符号学角度挖掘元小说的意义在于,元小说能够体现能指的延伸,获取美学价值,追求新的真理,并且按照人类的审美体验重新设计世界.  相似文献   

5.
文学符号与结构在文化的沉淀中延续,其深厚底蕴于集体情感的汇流和集体智慧的累积中形成.但文学符号的固化和文学结构的封闭也制造危机,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的缺失使意指的合理性丧失,文学表达趋于僵化,文学符号与结构存在的根本意义难以被维系.创作者的情感与认识作为文学符号与结构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为其存在提供依据,也是促成其"延"与"变"的要素.独特的情感与更新的认识激发创作者改变的欲望,促使指涉的形式或内容发生演变,从而为文学符号与结构注入持续的生命力.为了满足文学表达的需求,文学符号与结构在自然的延续与演变中保持着可感的力量与指涉的威力.  相似文献   

6.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烟草,这种被科学证明对身体有害的产品,无疑又是特别的一种。在我国,烟草广告是被明令禁止出现在任何媒体及公共场所的,但商家却总能想到办法宣传自己的商品。本文试图从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烟草广告进行探究,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任意性,揭示其能指与所指,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此类烟草广告。  相似文献   

7.
言在化史与学史中一直保持着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至清末民初有了极大的变化,一大批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本梳理了该时期学传播的语言符号变革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语言传播符号变革的基本动力,并对该时期语言符号变革未能取得彻底胜利的原因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派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从初期的海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到上世纪40年代的海派文学的创作都可以看到西方文学所产生的深刻印记,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精神分析、意识流等为海派文学的成长提供了可值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视觉符号的理论角度分析80后的视觉符号现象,试图探讨80后视觉符号的形成,举例概括80后视觉符号的表现,描述解析80后视觉符号的特征和意义,总结肯定80后视觉符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布迪厄的符号权力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而区别于其他语言学家,权力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社会世界,但社会世界也在同时改造着权力。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是权力存在的媒介,也是塑造权力的一种工具。通过分析话语实践中符号权力的潜在影响,体现符号权力对于话语生产与流通的促进与阻碍作用,同时符号权力也极易演化为一种符号暴力。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是对原作的再创造 ,就必然存在叛逆。创造性叛逆不是误译。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是翻译中的删减、增加和意译。这在诗歌翻译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是韩子满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的贡献在于:作者结合中国文学翻译的实践,从多个角度对英语文学汉译中的杂合现象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弥补了中国翻译界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但该书存在有些观点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表述含糊不清、论证推理有逻辑错误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奇比妙喻 ,历来为人称道。钱氏的文学比喻样式繁多 ,喻体选用别出心裁 ,反传统比喻之道而行 ,具有哲理美、新奇美和刻薄冷峭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当代微型小说自上世纪80年代崛起以来,虽然成为了深受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但还未能赢得主流文学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关于微型小说文体的界定与论争从来就没停止过。因此,对其进行规范与正名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士商关系转变与社会转型的研究较受学界关注,然而文学生态中所反映的明清之际的士商互动却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分析明清之际短篇小说等文学体裁创作的文人化倾向的探讨入手,结合明清文学生态中的商人化题材,可为透视明清之际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提供某些可能性信息,从中窥见儒学民间化的某些迹象。  相似文献   

16.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本文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学文化修养、译者的创造性等角度,研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说明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混沌理论作为21世纪文学批评的新视角,模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等学科间的界线,打破了线性思维受限的僵局,将带动文学及其批评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文学批评领域混沌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相较国外相关论著的大量出版,国内仍有滞后和不足,但近年来关注度有所提高.总结其研究重点,混沌的不连续性、流动性和包容性为其参与文学批评提供了整体性的把握,其允许共存的差异和无限可能会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美国的悲剧》,可以看出美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忽略了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等问题,最终造成了"美国的悲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台湾近百年文论的发展,经历了"五四"文化运动的洗礼、日据期间日本文化的侵蚀与感染、1949年后随着台湾社会的变迁欧美文化的大量引进等历程,由此产生了与大陆文论不同的呈海洋文化开放性的独异风貌.它在许多时候虽呈精英文化的特点,但由于论争多于探讨,引进甚于消化,故距理论经典作品产生及由此出现理论大师的时代仍然遥远.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一种非功利的、关照人心灵的艺术形式。文学鉴赏能力是一个人对文学作品感知、理解和判断的能力。泛网络时代,快餐文字充斥视听并左右着青少年的价值与审美情趣,浅薄与庸俗取代了经典与高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广经典文学阅读与鉴赏尤为必要。文学鉴赏课在高职高专的设置,应突破惯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充分考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与接受能力,进行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