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有的母乳婴儿都面临一个断奶的问题。所谓断奶,是婴儿由单纯的母乳喂养,通过添加代乳品、相宜的辅食,逐步过渡到安全食用食物的过程。而法定产假是三个月,这就让很多刚生产完孩子的职业妇女,过早地就给孩子断奶。但这个阶段对弦子的健康成长和发育却至关重要。如有不当,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可就在很多都市里的年轻妈妈们为孩子平安度过断奶期而忧心的时候,在广州有个名叫杨青的女人,抓住了这一商机,开办了广州首家断奶餐厅,结果生意出奇的火爆。  相似文献   

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太多太多的宣传语说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重视孩子教育的现象尤甚。君不见,学区房的价格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最高价;君不见,家长为了孩子能上名校是费尽心机;君不见,备类学习辅导广告布满街头。  相似文献   

3.
抠婶     
我很不情愿地向抠婶走去,准确地说是被孩子硬拽着走去的。抠婶不姓抠,“抠婶”是人家背地里叫的“雅号”。抠婶是天华影院的清洁工,专门打扫影院门前的卫生。这几年影院不景气,经理都拿不了几个钱,何况一个小小的清洁工。抠婶两个孩子都上中学,正是大把向外撤钱的时候,王叔没把孩子拉扯出来,还又把一个瘫娘扔给抠婶早早西去了。抠婶上服侍老下伺候小,一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早蜕变成了银花怒放的老太婆了。抠婶每天打扫完卫生就在影院门口摆个小货摊,卖些瓜子糖果什么的。“奶奶!”老远地孩子就甜甜地叫起来。抠婶正忙着给“墨镜…  相似文献   

4.
阿冲 《华糖商情》2001,(19):31-31
2001年3月以来,深圳、东莞、广州等地的部分居民每天早晨都会收到免费赠送的“慧明”鲜奶。其生产商,就是连日来媒体爆炒的“晨光断奶纠纷”的主角,原深圳震深沃鲜奶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现惠州市慧明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震——一场“断奶”官司竟然打出了一个牛奶新品牌,令人始料不及。  相似文献   

5.
“世贸组织的精髓,一个是开放,一个是规则。中国家电业在入世之初就是、一个皮实、争气的孩子,是因为早就实现了开放。”7月15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日报社和美的集团共同承办,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电子商会协办的“文明生长”——中国家电业入世十周年大型论坛上,中国人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的主题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是对于儿童的极度重视,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培养孩子或满足孩子的欲望,甚至以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代价,但另一方面,是对儿童极端的不尊重,忽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与尊严,忽视儿童特定的生理阶段与心理空间,只把孩子当成一个宠物或者玩具,把家长的意识强加于儿童。在清洁类产品广告中,以“无菌”为诉求,不仅使职业女性在广告的舆论压迫下或产生内疚或牺牲自己,更为重要的是其实孩子并没有无菌的需求,科学上也没有无菌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7.
断奶餐馆 红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由断乳到正常进餐期间,婴幼儿的餐饮调理不好,便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时下年轻父母大都忙于上班,无暇顾及孩子的合理饮食和营养搭配,倘有"断奶餐馆"乘需而上,生意多半兴旺。日本神户市就有一家专门为断乳后的婴幼儿提供餐饮和咨询服务的断奶餐馆,这家餐馆开张一年多来,生意一直红红  相似文献   

8.
为过错负责     
孙皓 《饭店世界》2008,(1):45-45
刚大学毕业时我曾去一家知名的企业应聘,面试的最后是一道测试题:有10个孩子在铁轨上玩耍,其中9个孩子都在一条崭新的铁轨上玩,只有一个孩子觉得这可能不安全,所以他选择了一条废弃的、铁锈斑斑的铁轨,并因此遭到另外9个孩子的嘲笑。  相似文献   

9.
《中国供销商情》2007,(2):23-26
2006年第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上,导演刘君一执导的影片《留守孩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影片以湖北省襄樊市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以小福、月月为代表的一群留守孩子的艰难生活和内心对爱的渴望.以及各界人士帮教这些孩子,并终于办起”留守孩子之家”的故事。影片完全采用襄樊的地方方言,演员也多为非专业人士,以一个个鲜活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代农村留守孩子的生活现状。导演刘君一表示他希望能够通过这部影片提醒所有有良知、有责任感、有爱心的普通的观众去关注留守孩子的命运,去关注他们的生活,从而让我们国家这一代人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一个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王淘艺 《消费导刊》2013,(4):130-131
当今社会中客观存在现象之一——补习班,以孩子童年真实生活为引子,道出社会现象;家长因为一个不存在的“起跑线’’或者某些心理上的未成熟的“竞争”因素,把在特定阶段本该属于童年的快乐、好奇、感知、探索,以强硬的限制态度,花样繁多的补习班、特长班的课后方式加以剥夺,活生生地使其变成考试机器,炫耀工具的客观事实。忽略了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拥抱广袤自然,接触社会周遭的重要意义,它是远比课本上一亩三分地的知识更为广阔和全面的天然教科书。而他们限制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以定式,圈起了孩子思维的自由延伸、固定化、框格化。  相似文献   

11.
笑一笑     
《光彩》2002,(9)
孩子的帽子“当我的孩子掉入水中时,是您把他救起来的吗?”吝啬鬼问一大学生。“是的,先生。这不值一提。当时,谁遇到那种事都会这么做的。”“怎么不值一提?孩子的帽子还没找着呢。”谁过生日晚礼拜所有仪式完毕后,礼拜堂的牧师转过身来,向一群学生问道:“你们中间今天谁过生日?”一个学生站出来高兴地回答:“今天是我的生日,牧师。”“啊,很好,我的孩子,你去把那些蜡烛吹熄吧。”不明白巴克:“我真不明白,那么多人死在海里,可是还有那么多的人出海。”比尔:“一点也不奇怪呀,那么多的人死在床上,可是你每天晚上还要上…  相似文献   

12.
上周六在某公园我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年轻的太太,推着一个大约不到一岁的孩子,正往前走着,从旁边走来一位老太太,和这位年轻的妈妈聊了起来,边聊边笑嘻嘻抱起孩子。“这孩子真胖,长得像你,多大了?”老太太问,那位年轻的妈妈边笑边回答。接着老太太把孩子放到小车上,从她随身带的包中拿出两个小背心,说:“唉,我那儿媳妇下岗了,卖点小东西,这两件是断码的,全棉,你看这孩子穿上准好看。”老太太看到那位年轻妈妈不愿意买,又指着她的产品说:“这两件你要是都要了,每件便宜五毛钱,每件四元,你回去打听一下,要是买贵了,我以老太太这把年纪担保,  相似文献   

13.
于百慧 《商》2014,(5):284-284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大家公认的,在这个性格多元化的时代,一个孩子要想取得成功,良好的性格是必不可少的,而作为一个孩子发展的起源地,家庭良好的氛围又是至关重要的,家庭的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做好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4.
Health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拖油瓶”,但最新研究颠覆了这一认识,有孩子会令人工作更富成效,对女性而言这一效应更为显著。 密苏里州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研究人员对约1万名男女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孩子会令人工作更努力。没有孩子的男士与有一个孩子的男士工作成效相差无几。但有两个及以上孩子的男士,比只有一个或没有孩子的男士工作成效高出很多。养育年幼孩童的女性的工作成效会下降15%到17%,但一旦孩子长大,工作成效就会提升,而那些没有孩子的女士在中年以后工作成效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上周六在某公园我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年轻的太太.推着一个大约不到一岁的孩子,正往前走着,从旁边走来一位老太太.和这位年轻的妈妈聊了起来,边聊边笑嘻嘻抱起孩子。“这孩子真胖.长得像你,多大了?”那位年轻的妈妈边笑边回答。接着老太太把孩子放到小车上.从她随身带的包中拿出两个小背心。“唉,我那儿媳妇下岗了,  相似文献   

16.
孩子的钱好赚! 孩子永远是家庭的主旋律,每位父母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呵护,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家长们可以说是费尽心思,从衣食住行,到各种教育,无不勇于投入精力和金钱。“巧手丫”益智手T乐园,是一家专为2-15岁少儿开设的课余健康娱乐场所。  相似文献   

17.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7,(37):110-111
对于谈判的价值,我们用一个经典的小故事说明:有一个妈妈把一个橙子给了邻居的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便讨论起来如何分这个橙子。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而另一个孩子选橙子。结果,这两个孩子按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  相似文献   

18.
春节期间接不完的红包是大多数孩子的幸福经历,如果没有被父母收缴,那么这笔“巨款”怎么花就成为一个甜蜜的负担。对于企业来说,获得巨额投资的兴奋感与此类似,但是在如何处理这笔资金的问题上就要严肃得多。比尔·盖茨这个“乌鸦嘴”挂在嘴边儿的话就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则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19.
孩子,你是否在为数理化成绩无法突破60分关卡而郁闷? 家长,您是否在为孩子“分数木桶短板”是数理化而苦恼? 众多周知,中学教育阶段成果检验大典——中考、高考遵循着“木桶原理”,每门功课都是“分数木桶”的一块木板,最短板决定了孩子的成绩,也牵扯着孩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黄岳 《成功营销》2010,(4):131-134
2010年的春晚植入广告,引起了媒体与网友的一片口诛笔伐。 如《新闻晚报》点评,“一个连孩子上学都供不起的家庭,会拿出上千块钱买白酒感谢捐款人吗?”;知名作家海岩抨击,“广告植入太明显了,没有会好一些,特别是国窖1573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