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的银行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其实,竞争并不是银行业的新特点,但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竞争更广泛、更多样。银行在资产负债表的两边业务,即存款和贷款,都将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随着一系列银行存款替代品的出现,通过增加可选择的...  相似文献   

2.
金融是现代经济竞争的决定性资源。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银行业仍将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山东是经济大省,但近年来银行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特征相当明显,与苏浙两省相比,也有明显差距。推动山东银行业实现快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推动银行产业化发展、打破制约壁垒、推进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发展和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朱华娜  欧晔  方庆庆 《中国经贸》2014,(24):124-124
现代银行经营依托大量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系统、自助服务设备在银行的经营和业务管理活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变银行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银行业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重点探讨目前部分银行己经进行的智慧银行的改革形式,及未来智慧银行的最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银行业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2006年我国的银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面对全球最强的银行的竞争,如果我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在这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则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本文用了一个博弈模型来说明如何通过内部监管来规范银行经营者的行为,使得银行经营符合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由于次贷危机导致西方银行业经营陷入困境,再度引发业内银行关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争论.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了银行业综合型经营模式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业"强身健体"有效抵御风险的根本是加强监管,同时提出了对银行业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初.银行业基本上都为国家所有,银行业以国家信用作为强大的基础,因而几乎不存在银行倒闭的风险。即使银行出现破产的危险,也会由国家承担其破产风险,并以隐蔽的方式加以处理。因此,对于存款人而言,感受不到银行破产风险,银行倒闭的破坏性连锁反应一般也不会发生。但是,在经历了20余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一个更加市场化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已经形成,混合型所有制及公众性公司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此外,从去年12月开始,我国已经对外资全面开放银行市场,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将全面进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多元化主体的银行业的发展,意味着竞争将更趋激烈,因银行经营不善或外部环境的变化,银行破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7.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积重难返。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新型银行制度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把握是现代管理与竞争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紧紧围绕改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创新,增强银行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推进银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银行是一个具有信息优势的部门,也是一个以信息为最宝贵的无形资产的部门,挖掘信息技术平台的功能,强化银行对经济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将信息管理好、运用好、经营好,是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对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是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积重难返.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新型银行制度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经营的,进入20世纪之后,银行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放开,银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目前,银行中间业务成为了各商业银行间激烈竞争的新领域.随着现代金融机制的建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全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基本内涵开始分析,主要探讨了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要解决的问题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颖 《辽宁经济》2004,(3):15-15
由于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将按照时间表来开放银行服务,届时,大量的“洋银行”蜂拥而至,银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辽宁银行业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成为其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银行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差异化是银行业的金融壁垒。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于银行的经营特色和各自的比较优势,只有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才能体现出银行的竞争优势。文章详细分析我国银行业的产品差异化,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有商业银行公开发行上市,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步入了市场化、国际化的经营轨道,从此银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竞争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步入了一个转型期,需要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这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下,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能否保持新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尚静 《特区经济》2004,(10):43-44
<正> 银行业在我国的金融和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核心。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业仅注重粗放型的金融增长,忽略了经营的稳健性和效率的提高,导致不良资产高居不下,资本金严重不足,盈利能力低下,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化和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国内银行面临的风险在激烈竞争中将更加突出、更加显性化,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性也在进一步加强,潜在的金融风险很容易演变成银行危机。同时,“中农信”、“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等金融机构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网上银行运营模式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亦称网络银行(Network Banking)或电子银行,是依托因特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它借助因特网遍布全球的地理优势及其无间断运行、信息传递快捷方便的时间优势,突破传统银行的局限性,利用Internet技术为客房提供综合、统一、安全、实时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代表了未来银行的发展方向,给该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自30年代银行大崩溃以来,美国联邦得州政府一直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实行严格的管制。这种严格的管理体制对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银行业的发展并导致银行竞争力的下降。8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陷入了空前严重的困境。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美国银行业不得不谋求变革以图生存和发展。当前,美国银行业正处于由传统体制向新的体制  相似文献   

17.
李秀华 《魅力中国》2010,(3):334-334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银行是经营货币业务、提供信用服务的特殊企业。现代银行业的竞争既是科技应用的竞争。又是服务质量的竞争,同时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营业网点完善程度(即双基本建设)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业务发展程度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全球金融业呈现出网络化、电子化的趋势,在互联网上,大多数金融业务都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完成,一切金融信息和资金结算都可以在这里传输和完成,从而改变了金融交易的时空概念。银行网络化则是金融网络化的核心和关键。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网上交易飞速发展,要求银行业同步网络化;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支付方式的发展也要求银行业加快网络化的进程。自1995年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以来, 世界各大银行逐渐意识到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若忽视了网络银行的发展,必将在未来的竞争中遭到重创。但如果能把握这个机遇,将自己的优势与网络银行相结合,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崛起,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网络经济时代,未来的全球银行业的竞争将是技术和信息的竞争。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FNB)于1995年10月开业,开业后的几个月中,有近1000万人次上网浏览。如今,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那么开创创新业务是各银行的必然选择,其中创新业务——网上银行将成为各银行发展的焦点,因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网上银行将成为未来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当前,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影响银行声誉的重要因素和银行间竞争的重要手段。银行网点WIFI(无线上网服务)的出现和应用,不仅解决了银行网点业务流程的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更多的是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理念,拓宽了银行的经营思路,帮助银行网点从传统服务模式向互联网金融模式转变。这将不断地带动银行业务和服务的升级,推动银行业的不断变革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