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全球经济经历了欧债危机深化、地缘政治危机等一系列风险事件,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先后执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体系风险大幅下降,但经济复苏乏力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受宽松货币政策和一系列风险事件影响,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  相似文献   

2.
高怀庆 《当代经济》2011,(20):56-57
2011年是世界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的一年,欧债危机、美债危机频频发作,美国面临经济放缓同时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国内面临外部经济冲击和内部结构转型的双重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涨势重起,国内用工荒也在蔓延,CPI走势一直不容乐观,所谓通胀拐点久而未现,防控通胀已成为今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于是,在国内频繁提准和加息的货币政策影...  相似文献   

3.
过去一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在欧债危机急剧恶化、全球经济复苏明显放缓、美元走强等多重利空因素打压下,走过十分艰难的一年,价格整体回落.2013年,世界经济环境逐步改善,市场信心提升,需求有所恢复,但同时也面临经济低速增长、债务风险依然严峻、货币战争硝烟四起等不利因素.因此,震荡、波动将是这一年大宗商品市场的主旋律. 影响未来市场的四大因素 全球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信心逐步建立 2012年世界经济呈U型走势,虽然全年经济增长放慢,但年底已显现触底回升迹象.中国经济4季度在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投资、消费、出口均有所改善,工业生产逐步加速,制造业PMI重回荣枯线以上;美国房地产和就业市场在年底回暖迹象也较为明显,11月失业率降至7.7%,创4年来新低,新屋开工和二手房销售数据持续好转;欧元区目前已渡过最困难时期,随着欧央行推出无限量OMT债券购买计划以及希腊再次获得援助,欧债危机的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国债收益率普遍回落,部分银行开始还贷,经济数据也逐步转好.  相似文献   

4.
童莉霞 《经济》2012,(3):62-63
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先扬后抑.1~4月受世界经济复苏、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过剩、西亚北非政局动荡因素推动,价格在前一年的基础上继续攀升;5月以后,由于欧债危机加剧,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市场信心受挫,资金从商品期货出逃,价格逐步震荡下滑,但全年价格总水平仍高于2010年.截至2011年10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IMF)比年初上涨0.5%,比上一年同期上升14.7%.其中,能源类商品同比上升25.1%,金属类商品同比下降7.1%,食品饮料同比上升1.8%;工业用农业原料同比上升6.2%.  相似文献   

5.
在延绵不绝的欧债危机阴霾中,世界经济迎来了2012年。欧洲经济不断面临新的危机,美国经济尚处于从雷曼冲击恢复的过程中,世界经济能否冲过重重难关,步入稳步复苏的轨道?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投资也将出现减速,中国经济如何才能实现"稳中  相似文献   

6.
2012年2月27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32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欧洲债务危机前景与解决方案"。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丁凯(Dirk Moens)指出,稳定的融资渠道、有效的控制体制、积极的政策措施是破解欧债危机的三大关键点;中国应当与欧洲国家通力合作,转欧债之"危"为中欧共同发展之"机"。  相似文献   

7.
2011年的世界经济经历了由较快增长到明显减速的变化,欧债危机、发达国家经济减速、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等,使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有所放缓。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复杂多变的一年。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陷入了较长时间持续低迷期;地区冲突、宗教矛盾和主权争议等新"病"又在各地频发。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的同时,财政状况依然捉襟见肘,被迫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应对主权债务压力,不利于结构改革的推进,也限制了政府支持需求扩张的能力。地区冲突、宗教矛盾和主权争议等问题加剧,对大宗商品供给、资本流动和经贸往来形成了负面冲击。同时也应看到,美国、日本、法国  相似文献   

9.
一、美伊矛盾刺激国际油价暴涨2011年末,由于欧债危机持续恶化,世界经济步入下行通道,人们普遍预计未来一年的国际商品市场可能会相对偏弱。然而就在2012年初,中东局势突变,伊朗核危机升级,美欧对伊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使原本平静的国  相似文献   

10.
国际经贸     
《时代经贸》2012,(10):7
1、欧债危机持续三年拉低欧企估值欧债危机持续3年,欧元区火烧连营,全球经济复苏遇阻,金融市场动荡不已。目前,欧元区经济已陷入温和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欧元区2012年经济增长率降至负0.4%。据总部设在德国的贝塔斯曼基金会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希腊最终破产并退出欧元区,其所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对全球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1.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蔓延至整个欧洲。2012年1月标普下调包括法国在内的欧元区9国信用评级,全球经济形势更加严峻,欧债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升级。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研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就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应对欧债危机的策略,希望为我国与欧盟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塞浦路斯经济在2012年出现了萎缩,GDP从2011年的180亿欧元萎缩至2012年的178.5亿欧元,失业率则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3.7%一路上升至目前的14.7%。政府财政捉襟见肘,金融业摇摇欲坠,经济严重衰退。本质是欧债危机延续曾经创造欧洲"经济奇迹"的  相似文献   

13.
在延绵不绝的欧债危机阴霾中,世界经济迎来了2012年。欧洲经济不断面临新的危机,美国经济尚处于从雷曼冲击恢复的过程中,世界经济能否冲过重重难关,步入稳步复苏的轨道?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将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投资也将出现减速,中国经济如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23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29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热点问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朱一平博士指出,欧债危机现在处于关键阶段,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能否承担危机救助责任存在疑问,同时欧洲央行内部对于危机救助存在着意见分歧。目前来看,唯一的解决方案是走共同财政政策的道路,发行统一的欧元债券。鉴于目前欧债发展态势,建议中国增加从欧洲的进口,同时增加对欧直接投资,并在欧盟推出统一欧元债券基础上,增持欧债。  相似文献   

15.
霍建国 《经济》2012,(4):54-57
2011年的世界经济经历了由较快增长到明显减速的变化,欧债危机、发达国家经济减速、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等,使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有所放缓.联合国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2012年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之年”,世界经济何去何从将取决于发达国家能否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全球经济不断增加的下滑风险.然而目前看来,发达国家面临的金融系统危机、经济结构失衡、高失业率等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仍难以走出衰退阴影,外需减弱将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在弱势格局下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需要我们审慎思考、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受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和全球经济增长同步减速的共同影响,全球贸易持续疲软,亚洲供应链终于感受到来自于欧债危机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如何加强亚洲区内贸易变得比以往更加急迫和重要。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12年经合组织34个成员出口额  相似文献   

17.
沈长丰  杨禧  项伟  张婷 《经济师》2012,(9):32-33
欧债危机始于希腊,而后愈演愈烈,在欧元区四处蔓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断升级的欧债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文章从欧债危机的起源和发展角度出发,结合目前欧债危机的发展与趋势,剖析欧债危机发生的内外在因素,从福利、制度和金融体系的层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孙艳 《经济月刊》2012,(11):84-85
正值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之际,经合组织8月13日预计,德国2012年贸易顺差将达到2000亿美元,超过中国、日本及海湾石油输出国,成为世界第一。德国联邦政府认为,其出口经济极具实力,相关数据是本国高水平竞争力的体现,值得骄傲。德国强劲的竞争力使其在欧债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  相似文献   

19.
孙艳 《经济》2012,(11):84-85
正值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之际,经合组织8月13日预计,德国2012年贸易顺差将达到2000亿美元,超过中国、日本及海湾石油输出国,成为世界第一。德国联邦政府认为,其出口经济极具实力,相关数据是本国高水平竞争力的体现,值得骄傲。德国强劲的竞争力使其在欧债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甚至一枝独秀,但也  相似文献   

20.
李雪 《经济师》2013,(5):6-8
欧债危机带来的一个主要经济风险来自增长停滞和财政、银行信用紧缩带来的通缩压力。完善欧元区的治理,需要整顿财政和削减赤字,对劳动力市场做根本性改革,经济政策要兼顾增长。解决欧洲债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债务国经济增长和结构性改革。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欧盟对华贸易政策更加激进,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动作不断,我国对欧"走出去"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为缓解欧债危机采取的积极救助,将为中欧合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不久前,本刊记者就欧债危机的一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汪巍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