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1979—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和协动性水平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省域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平滑化、微波化特征,1995年后协动性水平明显增强,密度、距离、分割、异质性(即"4D")对省域经济周期协动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在"4D"影响中,地理毗邻与周期协动性负相关,反映出我国相邻各省域间分割严重,行政和贸易壁垒问题较强;人均GDP差距与周期协动性正相关,反映出我国省域经济周期协动性水平整体虽然提高,但人均收入扩大的趋势尚未改善。在分区域"4D"影响分析中发现,东部地区受外商直接投资度、产业结构差异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受对外开放度、人均GDP差距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受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差异影响最大。地理毗邻变量在东、中、西部三地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说明三地内部省域分割仍然比较严重,区域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83—2012年数据,测算欧元区国家间财政赤字离散度反映财政政策协调,利用HP滤波、皮尔逊相关系数判断经济周期协动性,并结合三期面板模型研究了欧元区财政政策协调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欧元区主要国家间"财政离散"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显著负相关,即国家间财政政策协调能力下降,则国家间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将会下降,而财政趋同有利于经济协动,并能缓解欧元区经济波动及由此对欧元带来的打击,财政政策协调是治理危机的一条出路,本文对此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笔者基于1997年~2012年季度经济总量数据,运用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对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协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砖国家经济周期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区制内表现出不同的协动性,具有从区制1到区制3逐渐增强的区制依赖特点;金砖国家各区制内发展速度位次相对稳定;中国经济对金砖国家经济协动在"共同低速增长"和"共同高速增长"区制内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在"共同中速增长"区制内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沈骥  曹星 《经济与管理》2011,25(12):9-15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国,其国内的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HP滤波法并使用1978—2009年度数据以及2008—2010年季度数据对中美两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研究后发现,中美经济周期协动程度随周期变动且呈现出明显的增强趋势,中国经济增长潜力高于美国且经济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为此,应加强对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预测与中国货币政策制定、施行时机的把握,从而做到提前反周期操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持续性、逆转性和协动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总体上符合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规律,但由于特殊的国情也存在着一些独特性,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个别典型事实并不服从一般经济学规律。  相似文献   

6.
影响中国(大陆)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双边贸易强度、产业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金融开放度、产业结构相似度、财政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汇率政策等。运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对1992-2009年中国(大陆)及其贸易伙伴共14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协动性主要受到产业内贸易强度和产业结构相似度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政策以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  相似文献   

7.
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北关自由贸易协议》签订并实施以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三国间经贸投资联系的加强必然会作用于三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传导,并改变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加、墨三国经济周期协同的特点。本文首先探讨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间贸易与投资的积极效应,然后对三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变化的特征事实进行了分析,最后考察并检验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对三国间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亚洲地区6个经济体的区域内贸易密集度与产出波动的相关性进行测度,度量区域内贸易对各经济体经济波动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六个经济体的估计结果是都是显著的,中国和菲律宾的参数估计值为负,表明区域贸易密度对当期经济波动具有反向关系。这一结果表明,样本内的大部分经济体区域内贸易对各国的产出波动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计算两个阶段各经济体GDP双边相关系数,我们发现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都有显著增加,这表明区域贸易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周期协动性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实证和理论研究均表明,金融要素会放大随机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即金融对经济波动的加速器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梳理金融加速器理论产生的原因及其传导机制;其次,引入金融机构(银行),从企业资产负债表效应和银行资产负债表效应两个角度阐述金融要素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再次,从多元投资组合和国际借贷两个方面揭示金融加速器对国际经济周期的传播和扩大作用,并指出金融加速器在我国的存在性;最后,总结了金融要素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凯  刘斌  宋维玲 《海洋经济》2019,9(1):53-62
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海洋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增长。同时,由于受不同层面的冲击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确定性进而引致了潜在的经济周期性增长风险。因此,对海洋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以及发展态势进行监测与预判,有利于海洋经济保持于稳健的增长路径之上。基于增长率指标构建的中国海洋经济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 ①所构造的海洋经济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具有较高的预测预判效果,先行指数、同步指数、滞后指数之间的变动存在合理的时差关系;②中国海洋经济存在显著的短周期性波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由于宏观政策调控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显著性影响,海洋经济周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呈现出协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产品内贸易对亚太地区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基于2000年~2010年亚太地区十五个主要经济体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产品内贸易对于区域内各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双边产品内贸易强度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近年亚太地区产品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经济呈现出显著的相互依赖性。研究结果还显示,双边经济结构相似度越高,经济周期协同性程度越强,而金融一体化则会弱化协同性。产品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是亚太地区国际分工格局的一个基本趋势,在此背景下,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对于各国保障其经济的稳定发展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近期国外经济周期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国外对于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传统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包括经济周期的测定与预测、经济周期阶段与转折点、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以及经济周期的成本与影响等六个方面;二是国际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包括国家间经济周期同步性、国际经济周期的形成与传导等方面。通过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构建新的理论框架以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国外对经济周期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本文旨在对最新研完成果进行归纳评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长期内消费价格指数(CPI)与生产价格指数(PPI)之间存在协整和相互格兰杰因果关系,但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内的传导关系并不相同。在经济上行阶段,CPI领先于PPI;而在经济下行阶段,PPI领先于CPI。传导关系的变化主要来自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企业行为的差异。传导关系的改变意味着不同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应关注不同的价格指标。  相似文献   

14.
顿创  江涛 《经贸实践》2016,(13):38-39
对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扩张与衰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宏观经济数据,展开了丰富的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则集中于经济周期的测定与预测、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及国际经济周期等三个方面;国内学者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相对较晚,大多集中于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数据,对经济周期的划分、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以及地区协同性等三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对于计量方法的原创性研究,以及对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关注,值得我国学者在今后研究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静态和滚动的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法证明新兴大国外汇储备波动具有协动性且日趋增强。SPSS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该协动性是由国际冲击因子和新兴大国特征因子共同作用所致,但各国受两因子影响程度不同。协整分析将两因子内涵具体化,证明代表新兴大国特征因子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四变量及代表国际冲击因子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美国股票市场波动与储备增长率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本文结论凸显出新兴大国加强外汇储备合作的战略意义,也为各国实施差异化国内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冲击与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婷  庞东 《经济经纬》2006,108(5):43-46
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实现的,本文在对我国对外贸易波动的特征及与经济周期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国际贸易乘数效应具体分析了国际贸易冲击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其结论表明国际贸易冲击对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出口每波动1%,会引发GDP波动0.25个百分点左右,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贸易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世界各经济体自身经济周期的非同时性,各国所处的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通过种种渠道,相互传递挤压,对于各国的经济走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本文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全球联动开始,对各国经济周期的国际传递机制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贸易,能源,直接投资,金融等四个渠道入手进行论述,说明了世界各经济体之间非同时性的经济周期是如何相互传递和挤压的,并且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6-2011年的数据,本文对中国与东盟五国的经济周期同步性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与东盟五国之间经济波动的相关性较为密切,双边经济周期呈现一定的同步性。在此基础上,从贸易强度的视角展开讨论,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进一步分析贸易强度对中国与东盟五国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发现双边贸易的强度对中国与东盟五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具有正向作用。本文建议提高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比重,减少对欧美出口市场的依赖性,提升外向型经济质量,提高中国在东亚经济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按照国际、国内两条脉络,对世界范围内国别经济周期关联性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关联性、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波动的关联性研究的有关重要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得出了定量研究我国各区域经济运行的相互关系是我国经济周期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危机,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为了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制定节能减排政策以实现这个目标,划分不同的经济周期开展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研究。首先从经济、社会、能源三方面选取了8个可能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然后利用两步法(MSAR-OPLS)进行实证分析。通过MSAR模型将中国1978—2019年划分为低速增长期、中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期3个经济周期,然后利用OPLS模型得到了中国不同经济周期内碳排放强度和各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周期内的“碳效应”。在总结分析不同时期碳排放强度关键因素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