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正 《企业文化》2007,(4):81-82
一双筷子值多少钱?在张军的筷子专卖店里,最贵的一双筷子标价1万多,最普通的筷子一盒也是好几百,他们一年卖筷子的收入是5000多万,但张军似乎并不知足。“现在我们卖的筷子还只是使用,什么时候大家开始收藏我们的筷子了,那才算成功。”  相似文献   

2.
在外进餐,相信大家对一次性筷子并不陌生。当有人问:“你知道在饭店里用的一次性筷子是什么时候生产的?是不是已经过期了呢?”相信很多人会茫然的反问一句:“一次性筷子不是食品,难道也有保质期吗?”  相似文献   

3.
仲伟林 《企业经济》2003,(7):110-111
我们先从一则成功的营销案例说起。20世纪80年代,美国克莱克公司推出一款布娃娃——椰菜娃娃,小家伙圆头圆脑,憨态可掬。如何将它推向市场,克莱克公司的营销人员煞费苦心,别出心裁地设计出“领养”的销售方式。一般的玩具都是放在商店货架上销售,椰菜娃娃则不同,而是躺在一个婴儿的小床里等待人们来领养。小家伙随身附有新生儿的体质记录、出生证明、领养证书,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张开双臂等待着有人领养他。多么悲壮的场面。有心领养的小朋友先要办理领养手续,并需以小娃娃未来父母亲的身份举行领养宣誓,“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养育椰菜娃娃,…  相似文献   

4.
日本有一位名叫三岛小泽的工程师,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参观考察时,发现西方人因不会使用中国的筷子而无法享受到吃中餐的乐趣。看到西方人非常遗憾的样子,他心想:“为什么筷子不能随他们手指的动作而协调运用呢?要是有双这样的筷子就好了,喜欢中餐的朋友也就能欣赏地道的中国饮食文化了”。  相似文献   

5.
西餐伺候中国味大龙七岁时第一次吃中餐,在瑞典北方一家中国餐厅。爸爸对他说:“现在到了中国人的地盘,吃饭要用筷子。”当地的中餐馆都备有刀叉,但大龙的父亲很懂门道,坚持吃中餐就要用筷子。那两根摆在青瓷旁边的筷子,几十年后还像画面一样印在大龙的脑海里。尽管第一次用筷子吃饭实在很累, 但糖醋里脊的味道还是极富异国情调,让“小龙”眼界大开。  相似文献   

6.
手指上戴着金戒指、手腕上戴着金手镯、脖子上挂着金项链的他,被人称为“金人”。这天,“金人”正准备外出,提包里的手机响了。“金人”拿起手机:“喂,哪位?”“是我,小A。”“啊,你好。生意还好吗?”“唉!”小A在那叹气,“我进的那批货全积压在仓库里。听说您跟我同时进的那批货早卖完了。有啥秘招?”  相似文献   

7.
李学昌 《英才》2006,(1):114-115
大龙七岁时第一次吃中餐,在瑞典北方一家中国餐厅。爸爸对他说:“现在到了中国人的地盘,吃饭要用筷子。”当地的中餐馆都备有刀叉,但大龙的父亲很懂门道,坚持吃中餐就要用筷子。那两根摆在青瓷旁边的筷子,几十年后还像画面一样印在大龙的脑海里。尽管第一次用筷子吃饭实在很累,但糖醋里脊的味道还是极富异国情调,让“小龙”眼界大开。  相似文献   

8.
国内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达400亿双,但一次性筷子在国内的回收,几近停滞不前。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副会长钱小瑜说:“我国每年一次性筷子产量为一百多万标准箱,其中木头的一次性筷子接近50%。这些筷子几乎全部未能回收。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尚有35%的人不知道一次性筷子如何回收,在无节制的一次性筷子使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江西秦和县马审镇甘露村会计刘日泉,每逢外出或者是到较远的地块干农活,都要带上一个黑提袋,里面装着纸笔印章,村民要开个证明什么的,田头地角就能办,十分方便简捷。人们说,刘会计的办公室在提包里。刘会计这样做已经三、四年了,之所以今天才说出来,是因为前两天,笔者到某村委会办事,被告知村委会干部已下班,赶到村委会主任家里,主任让明天上班村4k何典机奚化时间到办公室去。笔者怅然之余,倍觉“提包办公室”之可亲。在一些材委会里,“股”、“室”的牌子七八块,上班“签到”、干部“坐班”、办事要找“分管领导”、领导要…  相似文献   

10.
筷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标志。凡炎黄子孙都引为自豪和使用自如,然而从古至今却无人在改进其功能上动过脑筋。日本人引进筷子后只将其一头削尖就增加了叉的功能。一家企业在筷子上写上日文“星期一”、“星期二”及“母亲节”等字样,投放市场自然引来了可观的“轰动”效益,吃饮时筷子上的提示与祝福,无形中  相似文献   

11.
筷子的历史     
先秦时期,吃饭一般不用筷子,而有所谓“持饭”的说法。抟饭,是用手把饭粒捏聚成一团再送入口中。吃菜时要用筷子,筷子古时称“箸”或称“梜”。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筷子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传说宋代吴中一带船民避忌说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     
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梳子……到处流行一次性。用过即扔,似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据说这样卫生、方便,好处多多。或许是吧?有多少人拒绝这种一次性呢?我也未能免俗,常常加入这“一次性”洪流。但近年来,我面对那些本该用过即扔的一次性筷子呀、杯子呀、等等,实在扔不下去。这筷子。洁白的、淡黄的,散发着松树的清香,也许几天前它们还是一棵棵小树,站在山野里,雀鸟在枝头跳跃,呼唤友伴,忽然来  相似文献   

13.
俗语说,“民以食为灭”。众所周知,吃东西是以筷子为先的。筷子在中国乃至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大的市场。追溯它的历史,如果从殷商末期纣王下令制作中国第一双象牙筷算起,也有3100年历史了。  相似文献   

14.
素以讲卫生、爱清洁著称的日本人,首先发明使用了一次性筷子。然而他们却有意放弃这一“专利权”,使各国这一商品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向别国(特别是发中国家)进口一次性筷子。我们一些地方企业尤其是林业加工企业以为找到了商机,大量砍伐林木生产这种商品并向日本出口。于是在当地政府的年度工作报告中往往就添加了这样的语句:“……今年,我县企业瞄准日本市场,生产符合出口标准的一次性筷子××万件,为国家创汇××万元,向国家上交利税××万元……”岂料精明的日本人将使用后的筷子作为造纸的上好原料制成纸浆,装  相似文献   

15.
尘土飞扬的工场,走风漏气的棚户,怪味刺鼻的空气,污迹斑斑的机器。在山西省岚县康井洼村,隐藏着一个颇具规模的一次性筷子厂,已经生产经营四五年,在“厂房”里,记者竟然找不到任何消毒设备。而那些“消毒”一次性筷子就在这样污浊的生产环境、简陋的机器设备下出厂了。  相似文献   

16.
本月初,美国佐治亚州一家工厂向中国出口筷子引发西方媒体热议。这家工厂每天可以生产200万双筷子,大部分出口中国。《时代》周刊评论说,在每件商品都标注“中国制造”的时代,进口筷子无疑是个标志性事件:中国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之一,但这种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廉价制造业逐渐开始向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地方转移,正  相似文献   

17.
9月26日,拥有全国第一狗市的山东莱州市朱桥大集人如潮涌,一个操外地口音、衣着入时的汉子在粮食市与当地卖粮的农民李某交谈起来。那汉子自称是石家庄粮油加工厂的供销科长,姓王。他殷勤地递给李某一支红塔山香烟后,便胡吹乱聊地神侃起来。李某暗自高兴,如果能和这样神通广大的人合伙做买卖也许能发大财。那“王科长”侃得正来劲,一个蓄着小胡子、长得挺帅的小伙子凑了上来,他从提包里掏出一个玉坠问“王科长”要不要。王接过玉坠连声  相似文献   

18.
“弃儿”布娃娃 这些年,美国市场上出现了抢购扁脸布娃娃的热潮。这些布娃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由碎布做成,其貌不扬。但厂商掌握了公众心理,给普通的玩具注入了“人性”,说她是个“弃儿”。而且这些布娃娃的脸型各不相同,并由电脑为其分别取名,出售时还“领养证”顾客购买时都要在“领养证”  相似文献   

19.
城市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建筑工地上,一群年轻农民工坐在马路牙子上,一手用筷子穿两个馒头,另一只手端着盛菜的饭盒,吃得那叫一个香。家里装修的、饭店服务员、做家政服务的、送快餐、快递的,尽是些稚气未脱的十七八岁的孩子…… 他们就是“民二代”——上一代农民工的子女,新一代农民工。“民二代”都是“80后”、“90后”,据有关部门统计,“民二代”占了目前农民工数量的六成以上,全国约有上亿人。  相似文献   

20.
一忌叮(口当)筷。吃饭前不要把筷子敲得叮(口当)响。二忌指人筷。吃饭时不要把筷子对准他人,指指点点。三忌铲刀筷。不要将筷子在碗碟里拨来拨去,这里挑挑,那里拣拣。四忌挑食筷。不要夹了这种菜后放下又去夹那种,或用嘴将筷子上的菜肴咬碎后又放回菜盆。五忌窥视筷。不要手握筷子,眼光盯在菜肴上瞄来瞄去选目标。六忌牙签筷。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