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有关公司价值变动的真实信息将会对股价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影响程度将视公告公司及其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而定。债券融资是公司经营活动中常见的财务决策,通常会对公司价值带来明显的影响。文通过事件研究、配对研究、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深入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2002-2007年对债券发行公告信息的反应,发现可转债和公司债公告具有相似的市场反应,在一定期间内均表现出了显著的负向效应,并且这种公告效应与债券特性、发行环境及公司自身财务状况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商》2015,(47)
当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一种日渐重要的融资性工具。由于它兼备了股票权益和债券的双重特点,可转债的发行势必会对公司股价和债券价格造成波动,这种波动性的大小和方向对于研究公司股价和债券价格的未来波动尤为重要。本文以股票价格为切入点,运用事件研究法,考察论证了我国证券市场上可转债发行公告的股价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的角度出发,选取2002~2014年所有发行了可转换债券的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股利公告对可转债价格的影响,分析控制公司的股东是否利用股利政策来剥夺债权人的财富,并验证国外两种解释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冲突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市场的正确性.研究发现,股利增加对可转债债权人来说是利好消息,而股利减少对可转债权人来说是利坏消息,即支持信息含量假说,可转债的价格与股利增加正相关,而与股利减少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期间发行公司债券的50个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公司债券发行公告的财富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发行公告日后一个交易日存在显著为-0.9%的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5.
可转债发行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晶  陈收 《商业研究》2007,(6):8-12
对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间发行的可转债进行研究,统计检验结果发现,可转债发行后两年内,发行公司经营绩效有小幅下降,与行业规模组对比,发行可转债的公司属于绩优公司,发行前后各项绩效指标都高于行业规模组,而与增发配股组比较,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发行后转债组的成长性指标高于增发配股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工具出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它凭借自身拥有债权和股权的双重特性,以及相较于其他融资工具突出的优势,成为热门融资方式之一。本文选取天汽模发行可转债的案例作为研究内容,对可转换债券在不同时期下转股的融资成本进行计算,判断融资成本是否合理,以及对比天汽模公司2016年与2019年两次可转债发行,分析融资成本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给天汽模下一次可转债融资积累经验以及给同行业企业发行可转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玥 《商》2012,(13):101-101
2005年政府进行了历史性的决策,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股改对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影响非常深刻,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再融资产品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的市场环境,新的融资品种,市场主体们会对之做什么样的反应呢?分离交易可转债和之前的普通可转债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投资者能不能识别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企业的真实情况?等等的问题,促使作者对分离交易可转债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07日,A股上市公司马钢股份发出公告,将于2006年11月13日正式发行总额为55亿元的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自此,这种新的融资方式,新的债券品种正式进入我国。截止2008年5月1日,已有15家上市公司发行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上市公司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对公司股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孙晓晴  杨彦琳 《中国市场》2015,(3):129-130,158
可转债、配股和增发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三大方式,公司选择发行可转债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以前研究成果选择了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发行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因素运用logistic分析对可转债的发行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通过对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开上市发行可转换债券的31家公司的股价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公告日当天负效应为-1.65%,且影响会持续三四天。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公司特征对事件窗口内累计异常收益率不显著,表明不能通过公司特征对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的股价效应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财务指标法,通过分析选取的32家样本公司在2003年至2006年中四项财务指标数据,研究股改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改能够在短期内提升上市公司绩效,并且非流通股比例越高,股改的绩效提升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2.
李艳 《商业会计》2012,(23):59-62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在国内外有关可转债融资后企业绩效下滑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司的资本结构、成长性、条款设计、代理成本、财务风险和公司规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可转债发行后公司绩效表现,政府以及企业的管理者都应当合理的引导和进行可转债融资。  相似文献   

13.
彭莉 《商业研究》2005,(20):163-166
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状况及其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行为具有共性,在国内上市公司存在“融资饥渴”现象以及股权融资偏好现状下,公司为发行可转债和顺利转股,会做出有利于可转债投资人的决策。对可转债价格波动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可转债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2017年资管新规出台以及新的可转换债券发行、申购方式实施后,可转换债券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以Black-Sholes模型为基础,对可转换债券的定价进行研究,选择电子通信行业以及医药行业的部分可转债为例,对其2019年度和2020年度的价值进行分析,在计算可转债相应时点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债券的买入和卖出时机,形成可转债的交易策略。研究成果对可转债市场上的可转债投资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银行业资本监管要求提高以及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增长等多重影响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资本的补充成为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再融资工具种类不断丰富、发展,加上2017年发布的“再融资新规”对非传统融资方式的鼓励,可转债作为一种具有股权性、债券性和期权性的再融资工具受到越来越多上市银行的青睐。当上市银行“补血”扎堆可转债时,对这一融资效应的分析就具有重要意义。南京银行作为我国首批上市城商行,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以南京银行在2021年发行的总规模达200亿元的南银转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行可转债对南京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6.
赵灿 《商》2016,(4):180-181
本文在事件分析法框架下,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上交所发布公司债券发行公告的上市公司共102个样本划分为大盘下降通道、上升通道和盘整区间,对公司债发行公告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告发布之前累计异常收益率均为负但不显著;公告发布之后盘整区间累计异常收益率为负,下降通道和上升通道为正。公司债发行公告效应有所减弱,股价更多受基本面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晓芬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155-157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以可转债发行人作为会计主体,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利息费用的确认、部分可转债实行转股到可转债的全部转股探讨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账务处理,并针对可转债利息资本化和可转债利息补偿金等会计处理实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应用长期事件研究法,对2000-2004年间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的长期市场绩效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债发行前后,可转债标的公司的长期股票价格绩效在绝大多数区间上显著优于行业、规模与权益市值对面值比率的对照组,也显著优于等权加权和总市值加权的综合市场收益率;选择兼有债权和股票期权双重属性的可转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标的公司股票价格长期绩效的优良表现。  相似文献   

19.
卢邦贵 《中国市场》2014,(41):60-65
从可转债的定义出发,对我国可转债的发展历程、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可转债市场存在可转债风险认识不足、发行公司动机不纯、可转债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对新兴产业可转债的发展提出了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可转债法律、法规、新兴产业企业资产标准化、证券化、控制新兴产业信息不对称、建立权威信用评估机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宇 《现代商业》2022,(31):145-148
伴随近年来可转债市场的不断扩容,可转债打新成为市场和监管层关注的重点。本文采用OLS回归研究了可转债申购机制由资产申购转向信用申购对可转债发行抑价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资产申购,信用申购让市场投资者变得更为理性。但与此同时,个人投资者成为了可转债交易的主力,导致其发行抑价率对正股价格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