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求适合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贸易战略是各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研究的重点,在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今天更是如此。寻找制约和影响国家贸易发展的因素无疑对该研究的深入与推动会有所帮助。本文结合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中国贸易发展的实践,对中国总体对外贸易,非制造业对外贸易,制造业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本研究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影响我国总体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因素有平均市场规模、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平均关税税率;影响我国非制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和平均关税税率;影响我国制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市场规模差异、平均人均收入、平均人均收入差异、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和平均关税税率。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产品附加值的程度对影响我国行业内贸易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APEC成员间建立FTA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使用Probit模型对APEC成员间建立FTA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一个国家在决定是否与其他国家结成FTA时,从长期来看主要考虑其是否会带来本国经济福利的改善。纯经济因素准确预测了APEC成员间59个已经形成的FTA中的51个和151个尚未结成的FTA中的146个。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额外考察了生产者服务在长期内对于FTA形成的影响,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在短期内对于FTA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创意产品贸易决定因素及对双边总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创意产品贸易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增长点。本文以标准的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分析创意产品贸易决定因素及其对双边总贸易影响的计量方程,并采用PPML估计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意产品贸易具有偏好"传染性",进而对后期创意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创意产品贸易发展对双边总贸易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据此本文认为,在后危机时代短期内外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不失为稳外需、保出口增长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7.
国家特征视角下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实证研究——基于2000~2007年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运用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对2000~2007年中国的总体、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别加以测度,然后运用面板数据从国家特征角度对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进行跨时期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国家特征因素,其中,经济规模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有增强趋势;外商直接投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且影响程度有减弱趋势;贸易不平衡与我国总体、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呈明显负相关,且影响程度有增强趋势。另外,地理位置和政治文化因素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terminants of Austrian bilateral intrafirm trade in a panel of industry-level intrafirm goods trade
flows. Economic size, unit labor costs and the magnification effects originating from multiple border crossing of sequentially
finished products are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trade within multinational firms. Especially, our evidence
lends support to multiple border crossing of sequentially finished products, an argument that has recently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outsourcing literature.
JEL no. F14, C33 相似文献
9.
中日长期外贸顺差成因的异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都出现了持续较长时间的贸易顺差.两国各自的贸易顺差的成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的不同.总地来说,制度因素是中国长期贸易顺差的最重要原因,而技术因素是日本长期贸易顺差的最重要因素.相对于日本,中国贸易顺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且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前景盲目乐观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0.
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台湾1993~2010年的贸易数据对台海两岸信息通信科技(ICT)制造业最终产品和零部件贸易模式进行解析,研究结果显示: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贸易模式逐步从20世纪90年代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变为21世纪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一点在零部件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台海两岸ICT产品产业内贸易都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并且零部件产业内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最终产品;进一步分析ICT产品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现,无论是在最终产品还是零部件垂直产业内贸易中,台湾对大陆出口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均占据优势份额且呈迅速上涨趋势。台海两岸ICT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检验表明,两岸ICT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由驱动ICT全球性生产网络发展的垂直专业分工链条的分解所导致,而ICT最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由市场规模等需求性因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借鉴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以及政府作用等5个方面对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选择了11个具体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这11个指标当中只有四大银行资产占比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负向的关系,其他指标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都是正向的关系。在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众多影响因素当中,政府的作用相对最大,这可能和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中日钢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中日间钢铁产业内贸易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首先,选用相关指数和方法对1990~2009年两国钢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分类测量发现,中日钢铁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波浪形增长,产业内贸易模式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其次,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对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在实证结论基础上文章提出重点应在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市场集中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4.
15.
The present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among the East Asian economies over the 1970–1996 period. A dynamic index is used to capture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rade flows. Based on this approach, IIT is decomposed into horizontal (HIIT) and vertical components (VIIT)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each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HIIT and VIIT have exhibited increased importance over the sample period in manufacturing. Using pooled panel data the two‐way trade in all measures of IIT i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ountry‐specific variables, such as the market size, exhange rate depreciation, the levels of development and income, and negatively to the geographic proximity of the partners. Economies of scale are seen to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IIT and HIIT, but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VIIT. Although the relative openness of a country's trade regime show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any form of IIT, a trade imbalance does affect IIT and HIIT flows.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de liberalization process as HIIT is associated with demand for variety and relates to two‐way trade in goods of similar quality, while VIIT is driven by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relative factor endowments.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微观视角的局部均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既有的基于微观视角的包含两币的局部均衡模型中引入交易货币,发现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依次为:卖方市场结构、出口品差异化程度、出口国所占目标市场份额、其他出口商的计价策略和汇率的稳定性.在同质性商品的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的非同质性会导致货币垄断计价.其中,进口方货币的垄断计价地位较为稳定,出口方货币垄断计价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口中零贸易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利用1992—2004年中国对166个国家的SITC(Rev.2)四分位出口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出口中的零贸易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论发现:中国出口中存在大量的零贸易,中高技术产品以及对欧盟的贸易中,零贸易极其普遍;零贸易的分布受到地理距离、关税水平、贸易费用、收入水平和产品替代弹性的影响;地理距离越远、关税水平越高、贸易费用越多、收入水平越低、产品替代弹性越大,零贸易发生的概率越大,反之越低。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样本和回归方法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8.
Menzie D. Chinn 《Open Economies Review》2006,17(1):115-143
Several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effective” exchange rate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contemporary indices and recently-developed econometric methods, the empi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differing series are examined for the U.S., the euro area, and several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issues that confront
the applied economist or policymaker in using the measures of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s available are illustrated in several
case studies from current interest: (i) evaluating exchange rate misalignment; (ii) testing the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iii) estimating the price responsiveness of trade flows; and (iv)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ompetitive devaluations.
JEL Classification Numbers: F31, F41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研究》2013,(12)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各地区获取国际贸易利益的差异是解释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新新贸易理论出发,在厂商生产率异质条件下构建了我国省级国际贸易利益决定的分析框架,提出决定我国省级国际贸易利益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区内部贸易比重、市场进入成本、劳动要素供给和厂商固定运营成本。地区内部贸易比重和市场进入成本越低,劳动要素供给越多,该地区获取国际贸易利益就越多;但是厂商固定运营成本对该地区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有双重性,取决于生产率效应和挤出效应的比较。本文还运用20012010年的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无论是总体样本回归还是分东、中、西部的样本回归,地区内部贸易比重、市场进入成本、劳动要素供给均对国际贸易利益存在符合理论预期的显著影响;同时厂商固定运营成本对我国省级层面上国际贸易利益存在正向影响,这表明生产率效应超过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