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资本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危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形态发展到国际金融资本时代,以虚拟资本为存在方式下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金融资本扩张过程中,通过两个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了世界经济秩序的基础:一是在货币领域,以美元符号化为基础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的建立,解脱了实物对资本的束缚,货币纯粹脱离开贵金属,虚拟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造成了全世界的虚拟经济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资本的依赖;二是在生产领域,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资本在全球内安排产业结构,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资本主义的统治体系中,造成了全世界在实体经济方面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实体经济的依赖。金融自由化成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流动的纽带,使得全世界的经济循环流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循环圈。国际金融危机不过是这一体系出现问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会出现跨市场传染的现象,信息渠道是其传染的主要路径。本文结合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期间美国市场宏观经济事件,深入探讨分析了宏观经济信息发布对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影响,在一定的控制变量下构建了金融危机传染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希望可以为金融危机的应对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银行危机和局部银行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展开阐述了局部银行危机具有负外部性和传染性的两大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局部银行危机的危机管理策略。目前我国单一的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局部银行危机救助手段,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已不适应现实的需求。因此应强调对局部银行危机的事前危机管理,从纠正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错位救助,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市场约束三个方面来构建稳定存款人心理预期的局部银行危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国际金融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当前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含义及其根源,提出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是解决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深刻影响了世界银行业和各国实体经济.而其爆发的根源实际上是银行对风险控制的漠视和对危机防范的大意.中国商业银行业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更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和危机防范.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国际金融动荡不安的特点及原因。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我国经济,尽管没受到直接的冲击,但这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对外经贸的影响是利弊互见。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启示是:重视经济结构调整,警惕和抑制“泡沫经济”;加强资本项目管理,稳步开放资本市场;实行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汇率政策;提高识别能力,注意虚拟资本引出麻烦;健全银行制度和监管体系,提高资产质量。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所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陷入了成本升高、融资困难加剧、外贸出口受阻的困境,中小企业出现的问题有外部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如何找出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对于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其预算约束理论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金融在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人们对于银行风险机理的解释也缺乏微观基础 ,近几年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使得西方经济学者对银行经营的微观行为机理有了重大进展。本文介绍了银行体系内在脆弱性理论和预算约束理论 ,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最后简要探讨了这两个理论对解决我国银行风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0月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已连续9个月呈下降趋势,形势比较严峻。尽管我国经济率先复苏的信号渐趋明朗,国际资金流出现回稳态势,预计未来FDI降幅会继续收窄。但我们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应及时调整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统一外资立法,健全外资并购的法律制度;增强FDI对中国市场环境的信心,改善投资软环境;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性发展的服务业引资环境等。这样,才可能化“危”为“机”,继续发挥外资在我国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国际金融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警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法律时宏观调控与微观规范层面多方面的错误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是最终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美国法律对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规范不力是酿成危机的重要根源,金融信贷管制法律松弛助长"次贷"违规通行无阻是酿成危机的重要隐患.金融监管体系存在法律漏洞是酿成危机的重要因素,法律长期缺乏对金融技术与制度创新保持协调发展的规范是酿成危机的关键性因素.国际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必须依法推进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实现相辅相成,强化金融监管措施,强化对金融创新风险的防控,力求法律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全覆盖,依法防控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本次金融危机再次暴露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大缺陷: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与霸权地位,现行国际金融组织体系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因此,要改造和重塑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打破美元的垄断霸权;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由于缺乏吸引流动性的新兴产业,本次调整有可能是长期的;由于有国际货币金融乘数效应和国际贸易乘数效应,必须全球共同救市。中国近期所做的价格调整是失败的,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也是无效的,投资与出口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为此,需要进行产量调整,并通过恢复利率平价、降低税率平价来维持出口竞争力。人民币是被美元渗透的货币,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国际货币,再加上人民币缺乏微观基础,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不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环球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许多国家开始试图寻找可以替代美元的其他储备货币。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并非每个国家的主权货币都具备成为本位货币的条件。虽然当前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方案有很多,但是面对金融危机时,国际社会做应当做的不是寻找美元的替代品,而是纠正导致金融危机的制度性缺陷。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外央行干预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金融体系都有着内生的流动性创造机制,但在特定条件下会被破坏而导致流动性供给的缺乏,这需要央行进行干预,而国外央行的干预一般有一定的原则和相关措施。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国外央行在沿袭以往的干预经验和工具的同时,也创新性地实施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政策操作理念,尤其是美联储,实行了流动性工具的创新、注资范围的延伸等举措。这些举措对我国央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东欧的经济转轨国家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比其他经济体更严重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造成的影响和冲击与这些国家转型后形成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发展模式有关;各转型经济体因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受到的影响也不同,但面临着性质大体相同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可以看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苏东剧变以后,产业工人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受到削弱,导致虚拟资本过度膨胀,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所引发的工人阶级地位提高和实体经济发展,对20世纪以来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克服,都起到了其他学说无法起到的标本兼治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标本兼治地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贸易的"急剧"下滑,成为理论和实践部门所关注的焦点,其中关于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冲击机理的探讨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课题之一。文章对这一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虽然外需、贸易融资、产品全球价值链以及贸易保护等是危机冲击全球贸易的重要变量,但这些变量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如何建立系统的统一分析框架,在系统内对各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提供理论阐释,并据此进行实证分析,分解各变量对贸易下滑的"贡献度",应是将来研究的重点。这无论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危机导致全球贸易下滑原因,还是采取应对措施促使贸易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金融危向全球演进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大背景下,作为外向度高、市场化强的中国旅游业也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如何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对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旅游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和加大对旅游企业扶持力度4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旅游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