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漓江流域风景区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漓江风景名胜区及漓江源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生物多样性与漓江风景区旅游发展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对漓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生态和谐需要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全方位互动,在这方面,古代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代漓江流域形成了由官方司法规制、乡规民约自我约束以及少数民族习惯法自觉保护组成的多层次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共同建构了漓江流域的生态和谐.目前,关于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及如何克服的问题,却忽略了在某些特定领域,二者之间本质的、内在的一致性.古代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使我们认识到,多层次法律规范之间本质的、内在的一致性是保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前提条件.就今天的生态法治建设来说,如果不能从中汲取营养和参照,将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3.
依据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对辽宁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进行探讨.辽宁是一个工业大省,所辖城市均为工业城市,因而其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必然与工业遗产保护有关.辽宁工业遗产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历史,是城市特色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在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工业遗产,弘扬传统工业文化,是辽宁进行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遗产廊道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不仅强调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更强调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遗产剑门蜀道等重要遗产的保护.建设遗产廊道,既能保护剑门蜀道上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又能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发展高效和前瞻性的区域性生态旅游,同时又能为文化旅游增添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漓江旅游资源禀赋,品牌驰名中外,但长期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沿岸村民利益受到挤压,非法游船、无序开发等保护与开发问题突出,近年旅游收益每况愈下。推行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资源保护性开发、完善沿岸村民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健全漓江开发保护监督体系等对策措施,有利于漓江旅游可持续发展。桂林有中国旅游风向标之称,桂林正值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研究探讨漓江旅游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是解读城市发展过程的一把钥匙。文章基于低碳环保理念,论述了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符合生态学的规律,符合和谐城市的建设理念,它可以作为城市的记忆和再生细胞,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与激情;还通过分析上海世博会园区内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项目,整理了我国当前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的一些现状和困惑,为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经验,从讨了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入手,对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并且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遗产保护是世界性的研究主题和热点,民族地区世界遗产保护更因其资源的稀缺性和脆弱性而备受瞩目。在我国,现实中对民族地区遗产的保护,更多的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而缺少公众自下而上的反馈。文章分析了民族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主体地位,目前遗产保护中主体地位的缺失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据此提出构建民族社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车型"机制。"车型"机制类似于一列火车,其车头代表着政府,在整个机制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社区居民构成火车的车体,在遗产保护中起主体的作用;车尾是社区居民参与遗产保护的保障,代表着旅游企业;其路基代表着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遗产旅游必须在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前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关系入手,通过时二者概念、保护价值、保护格局和保护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抓紧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工作是必要的;工业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为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增加新亮点、新内容、新内涵,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深化、拓展与丰富.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和谐需要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全方位互动,在这方面,古代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代漓江流域形成了由官方司法规制、乡规民约自我约束以及少数民族习惯法自觉保护组成的多层次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共同建构了漓江流域的生态和谐。目前,关于国家法与民间法关系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及如何克服的问题,却忽略了在某些特定领域,二者之间本质的、内在的一致性。古代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法律机制使我们认识到,多层次法律规范之间本质的、内在的一致性是保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前提条件。就今天的生态法治建设来说,如果不能从中汲取营养和参照,将是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已经引起各国的重视.文章从世界自然遗产概念释义人手,介绍美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分析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滇藏茶马古道是一项历史久远、跨越滇藏川区域、遗产资源丰富且整体文化价值极高的线状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廊道理念为古道完整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鉴于茶马古道遗产廊道保护战略的宏观性和整体性,急需从具体实施层面对保护战略进行拆分和细化,划分古道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在古道遗产廊道保护目标和保护原则的指导下,从"点、线、面"三个尺度进行分层,不同层次提出具体保护项目、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使保护战略落到实处,更有效指导古道遗产廊道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3.
大学校园遗产作为一种专类遗产,其保护体系建设 是实现校园遗产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目前, 中国尚未正式出台任何专类遗产保护标准。因此,如何实现与 现行历史保护大系统“嫁接”,完善自身体系构建,是校园遗 产体系化建设的关键问题。而21世纪初,美国校园遗产面临 类似问题,却在国家、高校以及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最终 形成一套“政策-研究-实践”相互融合的保护体系,其成功 经验具有较高借鉴价值。回溯美国校园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 从“价值观念”“保护方法”“管理机制”3个维度剖析其体 系构成。最后,针对国内大学校园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的现实 问题,提出5点启示:1)丰富校园遗产保护的尺度层级;2)提 升历史景观概念的法定地位;3)确定校园遗产评估的价值等 级;4)集成校园遗产保护的技术标准;5)建立校园遗产档案 专职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此同时,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新时期城市规划与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化城市规划、低碳型城市规划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冷南羲 《江南论坛》2021,(10):10-12
大运河沿线遗产资源丰富,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保护的主要内容、传承的重点对象、利用的核心资源.文旅开发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途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如今,人们对馆藏展示、静态呈现等传统遗产保护方式愈觉乏味,对特征模糊、内容贫瘠的文旅项目望而却步.因此,本文从遗产旅游角度切入,旨在分析遗产资源与文旅开发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探询充分利用遗产资源打造精品文旅项目的路径,进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奇特的生态环境和绝美的自然景观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是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的拓展,彰显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通过分析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角度,对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建忠  孙根年 《经济地理》2011,31(11):1937-1942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是为了获得某种高峰体验.作为体验时代的遗产旅游,是遗产保护、利用和遗产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遗产文化内涵的展示不够,体验性严重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遗产文化内涵"活化","可视化",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静态性和历史动态性的结合.以唐文化为特色的乾陵遗产要突出唐文化,展示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盛况;以"党项风情,神秘西夏"的西夏文化为主的西夏陵活化的过程就是丰富和活化西夏王陵遗址旅游产品;以明文化特色的十三陵陵墓建筑要体现明代汉族礼教、皇室文化和堪舆文化,展示明代陵寝建筑和雕塑等有形的历史遗产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工业遗产直观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当前迫切需要保护的重要文化和非物质遗产。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是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最可靠的保证。普及教育是正确引导公众支持工业遗产保护的动力。可以从思维认同、体制建设、主体构成和宣传手段四个方面探究普及工业遗产保护教育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史留下了丰富的农业遗产,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亟待提高认识,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以活态保护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原则,在发展思路上和各类物质或非物质遗产项目的申报相结合,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入手。农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典型模式有生态农业观光园,结合地方农业特色举办节庆活动建设休闲农家乐基地,打造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通过规划,可以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协调各方面在建设中的矛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比较"完善、环境清洁优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但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只注重求大、求新,忽略了城市规划终究是为人服务的根本.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内涵出发,揭示出目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忽略"人"的表现,提出在城市规划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