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唐凯林 《英才》2004,(9):37-38
在一篇关于林凤资金链质疑以及500万债务的文章刊出之后,记者便拨通过林凤集团南方总部行政总监顾旅昌的电话,当时顾的答复是“我们不接受采访”。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记者先后不下20次地拨打林凤集团董事长张涌的电话,其中张涌接听过几次。每次接通,记者听到的大多是张涌极为豪爽的声音,并承诺见记者一面。漫长的等待之后,记者仍没有见到张涌的影子。于是,记者赴川约见了三通集团董事长艾欣,以及原中兆实业总经  相似文献   

2.
《英才》2004,(9):31-36
有人说德隆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符号。时至今日让许多人想不明白,一个总资产450亿的公司怎么倒起来就像多米诺骨牌。由此,中国企业的资金链问题,被企业界、学术界及媒体不断地拿到桌面上交锋、讨论。2004年7月,一篇名为《民营企业主张涌的资金链》的章,出现在某财经媒体的头版。林凤集团董事长张涌、三通集团董事长艾欣及原中兆实业总经理赵心利之间一笔500万的债务被放大,外界把质疑的目光聚焦在林凤集团的资金链上。事情的蹊跷在于,按常理500万债务对于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排名第19的张涌而言,应是九牛一毛,但何以还得如此艰难。  相似文献   

3.
《经营者》2006,(6):101-101
<正>王石的登山爱好和做企业一样有名,明星企业家们现在干什么?登山、拍电影、写自传……还有就是开博客。王石说:“我有三个博客,在万科的周刊上有一个,新浪网上一个,搜狐上一个。可是我知道我的博客是没有什么名的。我想这恰好是博客的意义——在这样一个网  相似文献   

4.
唐韵 《经营者》2005,(2):40-41
中国企业想征服世界的雄心,屡屡碰壁。中国企业积极并购外商,全球商界既震撼又忧心。全球“热钱”不断进入中国,却排挤中国资金,不看好中国企业往外走,西方世界在打什么主意?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德隆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符号。时至今日让许多人想不明白,一个总资产450亿的公司怎么倒起来就像多米诺骨牌。由此,中国企业的资金链问题,被企业界、学术界及媒体不断地拿到桌面上交锋、讨论。 2004年7月,一篇名为《民营企业主张涌的资金链》的文章,出现在某财经媒体的头版。林凤集团董事长张涌、三通集团董事长艾欣及原中兆实业总经理赵心利之间一笔5∞万的债务被放大,外界把质  相似文献   

6.
朱雪尘 《英才》2003,(1):50-51
安然,这个一夜之间崩塌的帝国在中国却发挥了它的一点“余热”,因收购安然在华资产,张涌和他的林凤集团一夜成名。2002年12月3日下午,美国安然集团旗下的安然国际成都电力公司与中国林凤集团在成都举行了股权转让签约仪式,将其持有的四川嘉陵电力有限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这家民营公司,作价约5000万美元。这开创了我国民企并购原世界500强在华资产的先河,而张涌这位资本运作高手也不得不从幕后走上台前。  相似文献   

7.
唐凯林 《英才》2004,(9):40-41
对于赵心利,记者的看法与艾欣和顾旅昌基本一致,“为人厚道,是个好人”。赵心利说话的声音不是很有力,但能从中听出他的诚恳。赵心利与艾欣相比,更不愿多说什么,2004年7月28日在成都采访赵心利时,他只是告诉记者“事情已经过去了,不愿多说”。采访顾旅昌之后,另一篇关于林凤的文章已经问世。面对种种的疑问,赵心利作为张涌、艾欣之间的关键人物,记者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文化研究者关注的现象是什么?企业文化!因为不研究企业文化,说明你已经落伍。这可是让学者丢人的事情。这几年企业发展中最火的是什么东西?企业文化!因为不抓企业文化,就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你会被淘汰。这是企业家最担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所有的企业无不扩容了自己的营销队伍,这些企业的营销人员奔波于各地,往来与你我,成为流通领域一支新秀。但是,在我国营销业尚处起步不久的现实中,这支新秀中的很多人却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自己要干什么事”。为什么呢?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问答:你是干什么的?卖药的!  相似文献   

10.
若问中小企业主当前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十有八九是缺资金,而融资难早已是困扰中小企业多年的“挠头”问题。中国企业如此,外国企业也一样:钱,谁都缺。融资好比找对象,只有找到称心如意的对象,结婚后“钱”才会“生钱”,其实市场最不缺的就是钱,但企业却说“为什么我找不到好的伙伴?”只能说对象没找对。在找对象前要先评估  相似文献   

11.
可贵的执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 《企业天地》2003,(6):18-19
中国企业最缺的是什么?是开拓精神?是好的思路?不。是执行力!什么是执行力?就是在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上下一致、全力以赴地做事。为此,我们提出罗精神,意在使我们更深入地反思,同时更准确地切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句古话叫“讳疾忌医”,就是说有些病人明知道自己有病,但不愿意人家去说更不愿意去看医生。这句话也适用在某些企业的身上,某些企业明知道自己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客户也提出了意见,但就是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面对并想办法去解决,总想着能拖就拖或靠着人情关系去化解,最终使客户对他的产品失去信心而选择其他的企业。  相似文献   

13.
三年前的一个冬日,我们辖区一个县的审计局长给我打电话说:“你来一下吧!我们派车接你。”我不知何事,就坐他们的车去了。去了之后,县里的几个局长一起跟我谈:“现在这审计难你应该是知道的,但处理起来更难就不知你知道不知道了,反正我们这儿是挺难的。你想吧,一个县城能有多大呢?相互间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光这脸面都抹不开。这不,我们今年审计了几个单位,已经拖好长时间了,就是落实不了决定,缴不了罚款。今天,我们偷偷地把你请来,就是想让你当回“钦差”,促一促他们,让他们尽快把决定办了”。我说:“这合适吗?可别出什么问题。再说,我还…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有什么通病?那就是做不大、做不长,搞管理则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远就瞎,一大就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战略规划,干什么事情都是一窝蜂,不讲规律、不讲计划、不讲步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管理”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时日来,中国管理界就“中国式管理”的争吵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各自站在认同与否定的两个阵营里抒发个人的见解;这对于混浊的中国企业管理界并非一件坏事!但我们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一、如何看待“中国式管理”这个问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是否应该继承,难道就因为某些落后的东西就全盘否定?西方的管理思想是通过几百年的工业化时代在不断地适应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中流传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有多少年我想大家都知道,曾仕强先生站在企业咨询管理的角度提出“中国式管理”…  相似文献   

16.
你想知道谁是中国“文化力研究之你”、“文化力研究第一人”吗?贾春峰教授语出惊人。  相似文献   

17.
<正>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今天又有多少企业敢说他的企业核心战略就是新产品战略?多少企业敢理直气壮说他是在真正做产品?又有多少企业将产品研发视为畏途坎道而患下“新产品恐惧症”?又有多少企业头脑发热,意气用事而染上“新产品动症”——大肆开发,盲目开发,因此胎死腹中,半途夭折又有几何?最为可怕的是一些企业对产品开发的冷漠症——“产品好好的,‘开’什么‘发’?”,“市场经济,是做市场,又不是做产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商人购买德国机场”是2007年最具商业价值、最有轰动效应的经济事件,事件“操盘手”林德国际物流公司董事长庞玉良也以火箭般的速度,成为世界关注的新闻人物。应该说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并购国外的企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斥10亿元巨资购买发达国家的土地——德国帕希姆机场,这在中国还是头一遭。 就在外界欲对庞玉良从业背景、收购动机、资金来源等细节颇感兴趣一探究竟时,他却在中标后的近一年时间里销声匿迹了。 庞玉良在干什么?他的并购顺利吗?他的物流理想践行得如何? 时隔一年,庞玉良回来了。  相似文献   

19.
<正> 改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除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以外,企业也不能当“局外人”,而要从自我做起,为改善外部经营环境做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贡献是别人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跨国公司里从来就不需要策划人?因为他们有产品经理。什么是产品经理?他在整个市场营销体系中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产品经理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