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显, 并且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乡人口迁移较为频繁, 逐渐形成了人口半城镇化现象, 分析人口半城镇化是如何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我国人口半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半城镇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并区分了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得出结论: 在短期, 人口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 但在长期, 人口半城镇化却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即人口半城镇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 “U 型” 关系, 本文用系统GMM 模型实证检验了 “U 型” 关系。 最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逐步解决半城镇人口的购房落户问题; (2)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信息平台; (3) 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资源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模型,运用2001~2011年山西、内蒙古、陕西和宁夏等4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发现:随机效应表明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和资源型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引起的技术溢出效应均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固定效应模型表明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空间集聚比资源型产业多样化空间集聚更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型产业集聚、技术溢出与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需要提升资源富集地区的区域竞争优势和专业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异质型人力资本概念提出过程中的缺陷基础上,指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报酬递增的涵义本质上是适应分工、专业化趋势,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实现。从丰富人力资本理论角度来看,如果需要一个表征人力资本结构或人力资本主导形态随经济报酬递增动态过程而演进、变迁的概念,那么异质型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化,它反映了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契合机制,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新经济地理学,以对外贸易、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根据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对外贸易对产业集聚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产业集聚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更为迅速,从而促使集聚地区和外围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国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均衡发展、吸引产业集聚,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实现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城镇化、产业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3 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基于该3个变量的数理模型,并建立了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 模型)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产业结构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U 型”关系,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倒U 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主要是由自身引起的,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要大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Engle-Granger协整关系分析法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法对我国1985~2006年国内外技术创新与收入差距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国内的技术创新与收入差距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且在滞后期为l时,国内自主创新是收入不平等的Granger原因.来自国际技术溢出的国外技术创新中的专利申请、贸易与收入差距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在滞后期为1时也是收入不平等的Granger原因.短期技术创新加大了本国收入不平等程度;而FDI溢出的技术创新对收入不平等影响并不明显;同时收入差距对我国技术创新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5~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从整体、分维度和分区域角度实证检验了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整体和分维度检验中发现,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位置提高,正向促进作用愈加显著。但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5个维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有明显差异。分区域检验发现,随着金融集聚水平提高,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普遍存在先降后升的现象;随着分位点位置提高,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在落后型地区呈逐步减弱趋势,而在明星型地区和平庸型地区其正向促进作用愈发加强。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互动协调的理论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老工业基地典型城市为例,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发现: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较强的动态反馈关系;产业集聚度提高和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促使耦合协调类型的跃迁;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提升的同时,区域创新水平也越高;区域城市间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分析视角,在使用二阶段熵值法测度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和Gini系数法测度省内地区收入差距的基础上,结合CFPS、卫星灯光数据以及相关宏观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互联网发展对于省内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对于省内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工作类型涉及农业、女性个体占比较多的省份会更早地进入拐点;在政府干预程度小的省份中呈现显著的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变化趋势,而政府干预程度大的省份则呈现显著的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的综合发展改善了创新能力和市场化水平,并且形成两条中介效应渠道——知识溢出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发展对省内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减小的积极作用,应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互联网传统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用新科技和大数据为农业及相关产业赋能;大力支持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285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 在使用 OLS模型考察要素集聚与城市技术进步的 线性关系基础上, 运用门槛模型进一步探究要素集聚程度与城市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关系。OLS 模型回归结 果表明, 劳动力集聚对城市技术进步产生拥挤效应, 物质资本集聚及人力资本集聚均带来规模效应, 但物 质资本集聚尚处在规模扩张的低层次阶段。 不同生产要素集聚的影响差异, 揭示了城市技术进步的增长路 径需从传统要素集聚向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转变, 为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经验支撑。 门槛模型回归 结果显示, 要素集聚与技术进步间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 以就业密度为门槛变量存在单一门槛效应, 随着 就业密度所在区间规模的提高产生更严重的拥挤效应。 以人均物质资本为门槛变量存在双重门槛效应, 低 水平的物质资本集聚对技术进步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中高水平的物质资本集聚带来显著规模效应。 门槛模 型强化了普通面板模型的结论, 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差异, 物资资本集聚水平高的发 达城市已率先进入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两者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周维明 《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1):136-138
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基本都是相对指标,本文从规模报酬递减规律、人力资本发展、地区发展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存在.但从收入的绝对数看,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因此,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就是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贵州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对碳排放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然后根据可量化因素:人均收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水平和环境规章强度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而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量和人均收入存在正向关系;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工业化水平提高是导致贵州省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因素;环境规章强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均碳排放。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江西省为例,对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anel Data模型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收入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低收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高收入地区,因此应加快中、低收入地区城市化进程。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 (非长江经济带) 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 以揭示我国区域间三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 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 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 中、 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 西南地区增速明显, 但东西差距拉大。 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 “N” 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 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 从驱动因素看, 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 GDP影响, 非长江 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三产业增长影响。 为此, 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 区域联动式、 集聚式、 协同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运用中国30 个地区的面板数据, 对我国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同时, 政府财政支出、 固定资产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影响因素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主导下的企业合约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企业家是企业合约的主导因素,企业家主导下的企业合约模式研究先后经过物质资本合约模式,人力资本合约模式,交易费用合约模式和异质人力资本合约模式等四种主导模式,从物质资本理论,经人力资本理论,向异质型人力资本理论演进与发展。而异质型人力资本合约模式,建立在人力资本合约模式与交易费用合约模式既有成果基础上,并且很好地发展了这两种模式,具有较强的当代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技术扩散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国际技术扩散的路径,指出适配型人力资本存量是技术吸收能力的核心因素,并阐明技术扩散具有显著的"传染:特征.技术扩散的"传染:特征引致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然而,技能型人力资本投资的空间分布与产业空间集聚错位,严重限制了我国吸收国际技术外溢的能力.调整技能型人力资本投资的空间结构将有助于提高技术扩散速度,促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样本,构建城镇化及其与就业、收入差距、投资、贸易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据此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各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作用机理看,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依次提高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全国数据,考察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变化关系,发现1990~2014年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倒U型变化,其拐点在2005年。根据1996~2013年省域面板数据特征,使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分阶段检验,结果表明,1996~2004年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在2005~2013年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样利用1996~2013年省域面板数据,估算每个省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一般为东部沿海省份。可见,城镇化是否产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是有阶段性和地区差异性的。就目前及未来而言,可以把城镇化作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手段。但其真正发挥这个作用,还依赖于有关政策的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阶段较滞后的地区而言,应积极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效果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