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成  马国校  李佳 《金融研究》2009,(5):186-193
应用进化博弈理论透视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协调行为,以及对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效率进行考量,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处于低效率状态,监管各方在博弈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现象。金融监管合作与否的收益初始状态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监管主体的策略选择。因此,通过建立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加强信息共享和强化监管协调的法律约束手段,从根本上改变监管初始状态,为金融监管各方的协调博弈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竞争还是合作:国际金融监管的博弈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于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监管,学术界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取向:监管竞争和监管合作。本文试图通过一个两国博弈模型来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寻求理论上的支持。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在一次博弈的假设下,两监管方的博弈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在更为符合现实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我们证明了(合作,合作)策略是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在长期中,合作策略将是博弈方最优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本次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提出的新挑战出发,本文探讨了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系,以及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影响。未来,金融监管将日趋国际化,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对创新业务的监管,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而统一监管将成为监管体系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应走综合监管、统一监管之路,以适应混业经营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需要;要加强宏观金融审慎监管,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不断完善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相配套的其他制度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金融监管的制度差异、监管竞争、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协调机制失衡,进而产生金融监管套利行为。金融监管套利容易引发金融系统的负外部性,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加直至爆发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套利的盛行暴露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漏洞,推动了金融监管国内协调统一和国际合作的发展。本文从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失衡的角度,以监管制度的成本收益和供需均衡分析为框架,运用净制度负担的一价定律模型和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博弈模型,探讨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不同状态下的监管套利问题。文章还提出了构建具有层次性、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加强各国协作并保持政策的一致性,拓宽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参与主体范围和市场领域,通过国际合作监管来缓解监管竞争,减少和消除监管套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各国监管改革行动。德国的监管改革是弥补监管漏洞为主的局部修正,包括修改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改革金融市场监管工具、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探索前沿金融工具定值模型、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等六个方面。通过改革,德国加强监管力度,继续强调风险防范的监管目标,并借以强化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德国监管变化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金融作为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在我国金融领域中引发不稳定因素,滋生金融违法行为,从而导致地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我国当前的"一行三会"垂直监管模式,容易出现中央政府监管难以到位的"盲区"或"真空",在地方性、小微金融监管方面,监管主体责权不清,经济政策各异,碎片化倾向明显,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金融体系日益复杂化和业务交叉化,很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本文研究央—地金融监管合作问题、考察央—地金融监管合作模式的内在运行机理,进一步丰富发展金融监管理论。  相似文献   

7.
李东卫 《金融会计》2010,(10):34-38
后危机时代,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和国际监管合作,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突出中央银行地位;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加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我国应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8.
徐云松 《征信》2016,(8):15-24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普遍认为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核心的行为监管缺失是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加强金融行为监管已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共识与改革导向.以行为监管理论内涵分析为切入点,论述了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的辩证关系;并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借鉴了国际上行为监管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我国行为监管体系总体框架,对总体框架中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行为监管机构体系、标准体系、工具体系、行为监管信息平台五大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以期为当前深化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供模式选择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松奇  卢孔标 《银行家》2014,(6):143-144
正反思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是避不开的话题。金融监管在次贷危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孕育、爆发和扩散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何危机前的金融监管未能有效防范危机?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何去何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如何发挥作用?上述问题可从王华庆博士的新著《监管之路:危机后的思考》(以下简称《监管之  相似文献   

10.
消费金融监管是维护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稳定器,对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具有重要保障作用。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消费金融监管力度,逐步健全消费金融监管体系,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消费金融发展环境。但不可否认,当下中国消费金融监管体系发展仍面临监管政策法规不健全、监管方式滞后于市场、监管机制存在诸多矛盾点等现实障碍。美国消费金融在多阶段监管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典型的“多边监管”体系,对中国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当前该国通货膨胀、金融风险加剧、经济衰退等问题为消费金融监管带来巨大挑战,也为中国提供了深刻警示。鉴于此,立足中国发展特色,在总结美国有益经验做法与实际教训后,提出持续健全消费金融监管政策法规、着力优化消费金融监管方式、不断完善消费金融监管机制等突破策略,以建构中国特色消费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