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广东的土地流转状况,解释了为何土地流转难以发生的原因,指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已经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为保证农业安全需要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前提是政府必须保障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并且对粮农进行补贴,否则可能导致农业安全面临更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中国经济波动往往根源于农业的不稳定、停滞、甚至是倒退。农业一直面临着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提高不快、土地流转困难、劳动力转移迟缓等问题。其中属土地制度体系的土地流转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可从制度变迁角度刘土地流转问题加以分析。 一种制度安排是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可分为正式成文规则的显性制度安排和  相似文献   

3.
王恒 《改革与开放》2016,(14):22-23
土地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农民最后的生存保障,而且也是维系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土地进行流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良好有序的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一般性的影响因素,诸如农民的流转意愿的大小、社保体系的完善程度、家庭特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成熟程度等,又包括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产生的一些特殊因素,如土地所有制度、不完全市场化、土地减轻货币化压力手段的有效性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各种影响因素.只有充分了解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才能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科学有序展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制度是社会诸种关系最集中的体现。变革土地制度,则是人类社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前土地的流转,已成为影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它牵动和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  相似文献   

5.
张丽艳 《开发研究》2007,3(5):50-53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土地规模经营则是现代农业的前提。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我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给予土地转入大户补贴、重点扶持租赁经营和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的土地流转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吴爽 《理论观察》2011,(1):83-84
土地流转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面临很多困境。如流转范围小,流转方式单一,流转规范化程度低,缺乏市场调控机制等。制约土地规范化流转的因素主要是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农民自身的原因。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应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同时积极创新土地流转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土地制度作为国家民生建设的根基,一直承载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的基本功能。农民与土地二者的关系始终是深化中国农村改革的主线之一。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历经了由“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的变迁过程。“三权分置”对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并行的规定,有利于释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结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间的博弈综合分析土地流转中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研究重点是土地流转主体之间是否进行流转及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建立土地流转的收益模型,分别从地方政府不干预和干预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当地方政府进行干预时,是否改变土地用途也会对流转主体的利益均衡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征用有利于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流转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地方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监督和宣传,以此来明确土地产权制度,并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对土地流转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其对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替代效果越明显,农户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也就越低,因此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及土地流转率也会随之提高。同时,研究发现农业固定资产价值越高对土地流转的抑制越强,农业固定资产价值高表明农户从事农业的沉没成本高,因此不愿意流转出土地。相对于东、西部地区土地流转具有显著差异,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城镇化进度快、非农就业机会更多,因此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流转土地。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建议: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是促进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大农业固定资产补贴力度、加快发展西部地区二三产业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也会为促进土地流创造有例条件。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然选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如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土地市场的培育、土地经营形式的探索、农业政策的调整、政府作用的发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社会化服务的完善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对于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完善的省区建立起适合本省区实际情况的土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秉谱  张宇  杨清 《发展》2009,(3):54-55
一、历史简单回顾 始于1978年的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30年的光荣历程。而这一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间经历人民公社解体、家庭承包经营制、农产品贸易市场化、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区域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试验、农业税费改革及农业税的取消和对农业生产补贴等一系列变迁,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樊端成 《特区经济》2009,(9):168-170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层面的。破解土地流转的难题,必须对观念与制度、城镇产业与种粮补贴机制、土地流转形式和服务全面"升级"。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回流趋势增强,不可避免对农地流转产生影响。文章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回流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与农地转出关系,并采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资料,实证检验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特征变化和回流劳动力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非农就业不稳定的推力作用和与家人团聚的拉力作用,越来越多的外出劳动力选择回流,西部外出劳动力回流率最高,达到47.2%。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普遍高于非回流劳动力的农地转出率,回流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的就业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促进效应,而兼业和务农的选择对农地转出存在抑制效应,这意味着回流农村劳动力并非一定会选择农业生产,也可能选择在更小的地理半径内从事非农就业,并且长期外出从事技术工的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劳动力回流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虽然回流劳动力更倾向非农就业,但回流劳动力规模的扩大,使得兼业和纯务农的比例增加,对农地转出的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研究还发现,个人特征、家庭因素、社会网络也是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和农地转出的重要因素,基层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推动非农就业的政策合力上存在部分抵消,对农地转出产生了抑制作用。文章为农地流转进程缓慢提供了新的解释,推进农地流转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新变化,同时兼顾各层级政策目标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深入研究了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供给总量安全、粮食供给结构安全以及农户总收入水平的影响效果。基于构建的农业DSGE模型,从宏微观结合的多方位视角考察了多种农业补贴政策以及政府一般性服务支持政策对农业生产要素资本积累水平、农户投入行为决策、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及农户总收入的影响效果和传导路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数据的真实反馈分析,全面考察了核心经济变量在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间的真实影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1)农业补贴政策能够有效刺激农户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提高,深层激发和释放了农业生产力;(2)农业补贴政策能够有效保证农户基本经营收入水平,并显著增加农户可支配转移净收入水平,对保障农户基本总收入起重要作用;(3)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托市价格政策会刺激农产品价格呈现上升趋势,并不利于农业种植结构不平衡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that farmland transfers lead to less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which may adversely affect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 Prior research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wned cultivated land and rented plot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farmland transfers between relatives, which are popular in rural China, specifically affect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o compare different contracting strategies in China's farmland rental markets. As farmland rental markets in China are immature, land transfer between relatives establishes bilateral governance, which has the advantage of addressing the opportunistic activities of both parties and can ultimately increase investment by tenants. Based on data from two waves of household surveys, we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impact of bilateral governa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an indicator for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Our findings show that apart from economic factors, kinship is important to the functioning of farm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areas.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农业正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现代农业要求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进行土地流转是实现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农地流转模式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土地问题上的一贯方针。借鉴别国模式,结合我国实践,进行模式创新,可以多方位促进农地流转健康发展。农地信托流转模式既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符合新时期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有利于土地资源资本化,形成多元、长期的农业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农地融资流转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实现资源增值,激发农地潜力。文章通过对农地抵押、农地银行以及农地信托三种融资流转模式的案例分析,发现农地融资流转对农地资本增值、农民增收、资金筹措、农业信贷、新型农民培养、就业、体制协调等产生积极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及一系列的效益约束因子。因此,应通过建立农地融资保证机制来促进农地融资流转的有序进行,保证农地融资流转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重庆市忠县为例,分析了2002—2007年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特征,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驱动力,为严格流转农地用途管制提供建议。研究表明:流转农地的“非粮化”现象突出,农地流转市场发展驱动、土地利用比较利益驱动、地方政府引导行为驱动是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实际流转中,应建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流转农地的用途管制。  相似文献   

18.
农地流转:失范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珍  林鸿  何格 《特区经济》2011,(2):174-175
农地流转有利于优化农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对我国当前农地流转失范的表现作了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农流转失范的原则,为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制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规范农地流转的程序及政府的干预行为、完善农地流转价格机制、农地流转后的用途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治理农地流转失范提出了几点可供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霞 《新疆财经》2014,(3):27-34
我国干旱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在全国来说相对较为缓慢。为研究其原因,本文以新疆北疆地区、东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389户农民的有效问卷数据为依据,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新疆农户农地转入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条件、家庭人口、农业收入、农业优惠政策等;影响转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口、非农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因此,要推进干旱区农地流转。必须从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欠发达农区土地流转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其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并无突出的比较优势,分散化的家庭经营方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凸显不足,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则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农村土地规范化的流转是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举措,河南省开封、南阳等六地市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农地流转存在规模偏小、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河南省农地流转的模式选择及规范农地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