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吴伟 《商业时代》2007,(16):40-41
美国贸易法“301条款”长期以来既是美国开拓海外市场和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最有力工具,又是美国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重要国内法依据之一。虽然世界贸易组织早已确立了较为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但美国始终不放弃“301条款”,继续使用该法律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措施进行调查、谈判。本文认为,“301条款”的单边主义与WTO确定的多边贸易体制是完全相悖的;但“301条款”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又存在着某种暗合,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并配合该机制而运作。  相似文献   

2.
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是美国国际贸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对维护美国国家经济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WTO规则为依据,分析301条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结合中美近三年来有关301条款的劳工权利和人民币汇率特定争端案件的具体内容,分析美国贸易代表驳回调查申请的表面理由和内在原因,提出应对301条款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并对301条款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得出了301条款未来发展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3.
朱心红 《江苏商论》2007,(11):99-100
中国加入WTO后,理论上"301条款"有继续存在和使用的背景和空间;实践中,美国仍然针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权问题、市场准入、贸易壁垒等问题,提起质疑和调查,甚至也不能排除依据"301条款"作出贸易制裁或报复的可能。因此,加强对美国贸易法"301条款"、WTO及其相关规则的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适合中国实际的应对策略,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301条款"是美国开拓海外市场、维护本国商业利益的著名法律。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启动门槛低、处罚力度和影响远超过其他贸易救济制度等优势,实践中取得了美国预期的效果。301条款自身明显的进攻性和单边主义色彩,在美国国内倍受争议,在国际上倍受指责,但美国国会仍不断加强和坚决推行这部法律,被调查国也很少有勇气和力量使用类似法律与它对抗。更令人惊奇的是,当301条款的合法性被诉至WTO争端解决机制后,专家组的裁定竟是301条款不违反WTO规则,承认了该法律在多边的合法性。本文将从301条款的上述特点出发,着重分析该条款的单边色彩及多边制约,同时对美最近对中国提起的清洁能源301调查案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5.
吴伟 《江苏商论》2007,(10):95-96
中国加入WTO后,理论上"301条款"有继续存在和使用的背景和空间;实践中,美国仍然针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人权问题、市场准入、贸易壁垒等问题,提起质疑和调查,甚至也不能排除依据"301条款"作出贸易制裁或报复的可能。因此,加强对美国贸易法"301条款"、WTO及其相关规则的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适合中国实际的应对策略,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服从WTO--世贸组织"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案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法律,世界上鲜有其他法律的知名度堪与该法相匹敌.美国常常使用该法律,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措施进行调查,继而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并且威胁谈判不成就进行报复.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例如欧共体和日本,都深受其苦,对该法律有切肤之痛.所以,当欧共体就该法律在WTO中起诉美国时,有17个国家作为第三方参加了案件的审理.  相似文献   

7.
美国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且其贸易体制高度立法化,在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中,很有必要对其经常援引的"特别301条款"和"337条款"有所了解。本文比较了这两项条款的内容、立案程序和危害性并进而得出与"特别301条款"相比,"337条款"的应诉难度更大,危害性更严重。最后分析了美国对华越来越多地由利用"特别301条款"转向"337条款"的原因,希望我国出口企业在今后应对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8.
美国“337条款”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遭受的贸易限制日渐增多,美国企业频繁地提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条款”调查,截止到2005年5月,在USUS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经启动的111个调查案件中有42个涉及中国内地和香港。一、美国“337条款”及其特点(一)美国“337条款”主要内容所谓美国“337条款”,最初规定于《1930年关税法》的第337条,是美国贸易救济法的一种,它旨在防止外国厂商以不公平竞争或不公平贸易行为,向美国出口或在美国销售外国产品。之后的《美国1974年贸易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1984年关税与贸易法》、《1988年综合贸易与…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美国频频采取"单方面制裁措施",对我国出口商品不断提起反倾销诉讼.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加强对WTO中有关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分析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等美国单方面制裁措施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关系,对研究如何充分灵活地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尽快建立起我国反倾销应诉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自2017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简称USTR)宣布对中国展开"301调查"至今,中美贸易争端历经缓和又走向极端,反反复复,摩擦持续升温。此次调查成为2010年之后美国依据"301条款"对中国展开的第六次调查,势必会对中美贸易产生重大影响。虽然"301条款"被国际社会诟病,但美国依然热衷于此,是"美国优先"以及逐渐凸显的单边主义思想所致。因此,为了保护我国国民利益,同时维护现有的良好国际经济秩序,对美国"301调查"制裁措施我国不能妥协也不能让步。中美贸易冲突不断升级,中国在采取反制措施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国内的人民币汇率等金融领域,企业更要有所准备,做好全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诉美国“301条款”关税措施案源起于美国根据其国内法出具的301调查结果而对中国采取的单边征税措施。专家组在报告中鼓励平行于WTO争端解决机制开展的双边谈判,认定美国违反了最惠国待遇义务且不能援引“公共道德”例外免责。作为中国诉美国关税系列案的第一案,本案对理解与适用GATT第20条的例外规定、DSU第12.7条和第23条的规定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在单边主义大行其道、WTO上诉机构瘫痪的背景下,面对美国滥用其301条款发起的种种挑战,中国如何运用国际法规则、尽善尽美地维护自身权益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WTO体制下,贸易报复是争端解决的最后保障,但WTO争端机制旨在解决成员之间的争端,因此,要赋予私人请求本国政府对另一国家进行贸易报复的权利,仍然需要国内立法.目前,各主要大国都通过国内立法赋予本国国民权利,以请求本国政府对另一国家进行贸易报复,为争端解决的国内程序和国际程序的衔接提供了基础,使得本国国民可以通过国内程序启动WTO的争端解决程序.与美欧相比,我国关于贸易报复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均不甚丰富,确实需要借鉴较为完备的美欧立法,完善我国的有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Japan's recent trade policy is sometimes characterised as ‘aggressive legalism’ in the sense that it aggressively utilises the multilateral trade rules embodied in the Marrakes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in dealing with disputes with its trade partners. This policy may appear to be a marked departure from Japan's past practice of favouring bilateral, non‐legal settlement of trade disputes. Upon closer examination, however, while Japan has been moderately active in using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process for resolving its trade disputes, it behaves more like a country that resorts to surgical strikes on selected targets (usually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a powerful cov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Compared to Japan, Korea's attitude in the WTO is more aggressive. While 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METI) is not content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is seeking to expand its aggressiveness in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it faces an uphill battle.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trade officials in Japan may be the lack of a national system for lodging WTO complaints, open to any citizens or firms, like Section 301 of the US Trade Act of 1974 or the European Trade Barriers Regulation. Nonetheless,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Japan is far more aggressive than in the past in utilising the rules of the GATT/WTO to advance its national interests. It will never revert to the infamous practice of bilateralism and grey area measures.  相似文献   

14.
宋洁 《价格月刊》2020,(5):29-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然而,我国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人口红利快速衰减、经济增长下降明显、贸易竞争力提升比较慢、对外贸易高端人才支撑不足等国内因素的挑战,加之国际贸易新规则频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失速、WTO改革陷入停滞等国际因素的挑战。应积极构建高标准自贸网络打破美国封锁、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高质量为目标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加强国际贸易领域人才培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新的《贸易法》开始实施,新外贸法对1994年《外贸法》与我国加入世贸经组织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不相符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世贸组织规则,对我国享受世贸组织成员权利的实施机制和程序作了规定;同时也根据1994年《外贸法》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情况和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要求对其作了修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扩大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范围;取消了对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代之以备案登记。这是我国外贸资格管理方式的又一变革。本文着重分析了国民待遇原则和国家垄断对外贸易的国际规则对我国外贸资格管理方式的影响,并就在现阶段如何规范外贸经营管理方式,使之更加符合国际规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入WTO后,推动了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但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农业政策。近年来,贸易保护频频引发国际纠纷,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更是愈演愈烈,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合WTO各主要成员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讨论了我国政府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实施合理有效的政策而起到的平衡作用,以及为加快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平稳发展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后危机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忠元 《商业研究》2011,(4):148-152
面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后的市场萎缩和经济低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突出地表现在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逾越WTO法则、霸权与强权性贸易干预以及国际投资限制等。贸易保护对WTO自由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贸易的恢复和世界经济的复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在积极反制国外贸易保护的同时,我国应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着力点转变和过剩产能消化,注重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发展和区域合作框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将国际贸易推向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泥沼,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大量不合理的贸易限制与贸易救济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首当其冲,遭受了众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成为首要目标国和最大受害者。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强度增大;涉及到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领域;除"双反"措施之外的技术性、绿色壁垒开始增多;摩擦议题也升级到经济体制层面;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摩擦日益增多。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困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大顽疾。面对这种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在平常心面对的同时,需要反求诸己、深化改革,礼尚往来、法律抗衡,坐而论道,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新壁垒——反规避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反规避措施是进口国为了防止和打击生产商或出口商规避反倾销税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反倾销措施。加入WTO后,我国遭受反规避调查数量激增,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启动了反规避调查。反规避调查的实施,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和利用外资的效果,因此政府和企业都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应对反规避调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