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而新冠疫情之下,无接触、线上化、云端化成为金融业务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也使得在线支付、远程支付、非接触式支付的需求爆发式增长。在支付清算领域,云计算极大地提升了支付清算行业的创新活力和支付清算服务的普惠性,也使得国内支付清算行业积极拥抱云计算,将关键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  相似文献   

2.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十四五”规划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给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产业变革的主旋律,金融机构纷纷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加速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数字时代审计工作发展新趋势,电网企业数字化审计工作通过聚焦“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搭建多域融合审计场景、智能风险预警监督网,多视角动态描绘审计画像等方式,深化技术应用;变革管理机制,建立三级溯源数据治理防线、探索数字化审计立体保障新模式,推动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厚文健 《财会学习》2023,(22):35-37
本文从科技驱动下的财务管理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新科技和新应用在财务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首先,阐述了科技驱动下的财务管理创新背景及其重要性。其次,讨论了数字化财务、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和优势。最后,呼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各界人士,共同推进科技驱动下的财务管理创新,加强合作和交流,为构建创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的经济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赵梦 《西南金融》2023,(3):84-95
数字经济借助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优势,以经济双向增长、产业融合与消费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蓄势添能。但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加大、数字技术应用窄而不均、地区收入分配两极化现象突出、数字人才要素支撑力缺失等堵点存在,制约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此,面向“十四五”时期,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发挥“政府+产业”双轮驱动,助力经济“脱虚向实”;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数字技术底座”;坚持共同富裕理念先行,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循序渐进”;厚植数字人才竞争优势,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相似文献   

6.
7.
吴昊 《银行家》2020,(4):119-121
以传统信贷模式发放小额贷款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持,综合成本较高。如何实现小额零售信贷批量化作业,利用最新的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为传统信贷赋能,有效降低银农、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提升普惠金融的广覆盖性、低成本性、高效率性和商业可持续性,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福建农信以金融科技促进数字化转型,开展整村授信,建立普惠金融电子档案-升级为客户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多维度客户视图分析-全面提升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客户价值分析-推出全国农信系统首个在线贷款业务平台,推出“线上+线下”快贷类产品,把实施惠农惠企行动作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回首“十三五”,银行间市场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从产品和交易机制创新、科技领域创新、对外开放创新、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多措并举,构建新格局、谱写新篇章。与此同时,广大市场会员机构同仁,通过加强创新引领、科技支撑、内部治理等手段,全面提升金融市场业务质效,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携手奋进,共同助力市场高质量发展和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本期中,本刊荣幸地邀请到浦发银行行长潘卫东先生,分享该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特色与经验,展望市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可以大幅提升乡村地区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效能,从根本上增强普惠金融助推乡村地区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整体能力。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数字技术迅速发展,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在战略协同层面融合发展形成了数字普惠金融。全球首个数字普惠金融的国际性共同纲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在顶层设计制度层面与乡村地区共同富裕战略高度一致,将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推进乡村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10.
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万美元,从1万美元走向1.5万美元,2020年是中国开始走向高收入阶段的第一年,如何把受疫情影响的经济恢复好,高起点地走入高收入阶段,就变得特别重要.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从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并不容易,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我国能否顺利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改革开放+数字化智能化的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11.
<正>为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人才和政策优势,积极顺应全球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新趋势,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来宁投资发展服务外包等国际高端产业,努力把南京打造成承接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银行天然具有数字基因,善于运用金融科技,构建数字普惠金融价值链,打造金融科技底座,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驱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之路,对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产业数字化在促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企业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产业数字化的持续推进,其在数据共享、中小企业数字化、数字政府治理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产业数字化面临的挑战,并从强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双驱动、培育领军企业、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等方面,明确了产业数字化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4.
郭晶 《西南金融》2022,(10):31-42
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以资源系统化整合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方向、以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为动力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然而,由于城市公共服务“碎片化”严重、发展模式难以摆脱资源依赖,以及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等问题依然存在,致使城市深化高质量发展受限。有鉴于此,“十四五”时期中国应立足网络式治理、互动型“创新空间”打造和产业绿色升级三个维度,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体系,从完善发展框架、健全支持体系、强化内驱动力、优化基础环境四方面,强力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推动数字金融不断发展。新形势下,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推动商业模式变革,深化数字技术应用,赋能业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6.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数字化趋势没有改变,国内的优秀同业正在不断加速推进数字化进程。未来银行能不能活下去,不仅要看传统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更要看银行的数据储备是否丰富、计算能力是否够强、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是否有效。为此,加快数字技术应用,降低银行推广成本、渠道成本、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将传统的“资本”驱动型银行改造成为“资本+技术”驱动型银行,是徐州农商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2022年伊始,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从中我们看到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驱动金融变革的重要引擎。数字化转型目的是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数字金融新格局,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世界已经进入数字化高速融合发展的阶段,数字技术在金融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入数字化与智慧化时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辅助、支撑、赋能发展到融合、原生、泛在。作为目前最受瞩目的数字技术之一,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将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党中央的前瞻判断,为我国推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区块链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最有潜力引发下一轮颠覆式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20.
小微企业关乎民生、就业、税收等方方面面,当前在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进行了很多创新,从实践效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究其原因受限于技术应用的限制,同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承担给小微企业贷款的政策性远远弱于其商业性本质,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数字化使得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有了现实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约束机制建设、加强数字技术基础投入、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推动开放银行建设、强化小微金融产品开发以及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