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贺军 《英才》2006,(8):20-20
凯雷收购徐工一案,目前已成了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标志性案例,其发展和结果,有着很强的政策风向标的意味。它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公司并购的市场范畴,凸显出海外投资者在中国面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时代》2006,(12):88-89
引发2006年反外资并购浪潮的“凯雷收购徐工案",被认为是一个旗帜性事件,至少为国有企业主动寻求外资,提供了新的样本  相似文献   

3.
刘青松 《英才》2006,(10):42-47
当凯雷收购徐工、舍弗勒收购洛轴、克虏伯收购曲轴接连被叫停,其间所引发的民族情绪暂且不论,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被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在这场国退洋进的盛宴里,作为主角的海外投资者,能吃进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国企毕竟还是少数,那么他们在中国的下一个业务增长点将在哪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科技与企业》2007,(8):26-26
继美国凯雷收购中国徐工机械引发业界与社会广泛质疑而停滞后,又一起外资并购个案近日掀起了大波澜。  相似文献   

5.
在两起收购案中,公众(小股东)均是“非正式”地获知了至关重要的信息。这暴露出转轨期间人们对于产权归属及行为底线等等观念的混乱2005年6月初,在凯雷并购徐工方案已获当地国资部门批准却迟迟未能过关商务部之际,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表示愿意在凯雷的报价基础上追加30%收购徐工。之后,向又发表了近三十篇博客,成为“博客要约收购第一人”。尽管各方对向文波的动机和三一收购的可行  相似文献   

6.
重工     
《中外管理》2006,(6):23-24
全球钢铁价格中国最低;宏观调控剑指电石、化工行业;装备制造业设外资并购三重门;凯雷收购徐工前途未卜。  相似文献   

7.
<正>一度沸沸扬扬的凯雷收购徐工案,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外资并购案例而已。但时至现在,凯雷徐工案例早已超越个案的意义,而成为一个标志、一个转折。并购,特别是外资并购的报道充斥了2006年财经媒体大量重要版面之时,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并非出于某种时髦的理由,而是其背后严肃的经济话题。当早些年引入外资的理由和需求已经渐渐淡化的时候,人们猛然惊醒:中国的外资引进的是不是太多了?如今的中国经济还需不需要外资?而当一个产业集中度达到20%的话,整个行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会不会对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隐患?该如何抵制这些外资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8.
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的系列文章,引发了公众对于外资并购徐工的热烈关注,而且正在引起一场浩浩荡荡的关于外资并购的激烈讨论和理性思考。博客事件揭开经济民族主义之争如果我们把向文波的“徐工不能被外资控股,徐工不能被贱卖”的呼吁看作近年来正在兴起的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样板,而把收购徐工的国际私募基金凯雷看  相似文献   

9.
达能娃哈哈并购案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新《公司法》颁布、股权分置改革实质性完成、若干重要行业的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背景,中国外资并购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要求对外资并购进行审查的呼声也逐步加大,特别是凯雷并购徐工、德国舍弗勒收购洛轴、苏泊尔并购案等事件引发了外资并购和产业安全的争议。在业界对于要不要限制外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9月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事件注定要触碰到民族品牌敏感的神经。回想前段时间的徐工收购案以及娃哈哈和达能间控制与反控制之争,再回溯到在外资收购中惨遭"斩首"的活力28、美加净等,加上南孚、苏泊尔、小护士等代表性民族品牌纷纷被外资收购,无不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关注。从以往多个民  相似文献   

11.
外资收购并非一概恶意收购,政府建立防火墙是必要的,只是无须矫枉过正9月8日,商务部、证监会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此《决定》可着作是政府对今年7月发生的凯雷并购徐工案引发的激烈争论的阶段性回应。联系到其他几件事情:6月商务部发布《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提出中国产业有经济安全之虞;外管局加强对外资投资房地产监管和限制,正在研究审议中的《反垄断法》剑指外资在产业领域里集中度过大等现象。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传递着一个共同的政策信号,即:我国政府将对外资并购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与控制。  相似文献   

12.
凯雷收购徐工案最近有了新进展.凯雷大幅度降低了持股比例.徐工保住了半壁江山。所以现在我的心情还是比较快乐的.徐工最终还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英才》2006,(11):12-12
凯雷最近与徐工修改了并购条件,由收购徐工85%的股份,改为收购50%的股份,希求以此换得国人理解:凯雷谋求的是与徐工共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并购方案能否最终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尚有悬念。虽然《世界是平的》一书最近十分流行,然而,人们对于并购者与被并购者共赢的怀疑,在凯雷收购徐工事件中,上升为“国家安全”的考虑。套用李宗盛“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这一逻辑,人们认为“共享是容易的,共赢是困难的”。因为共享是结果的分配,而共赢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利益的博弈。动态是危险的,过程是漫长的。  相似文献   

14.
外资收购者对本土品牌的收购就像一把高悬在民族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民族品牌生存发展之路上投下了一片危险的阴影…… 2008年9月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事件注定要触碰到民族品牌敏感的神经.回想前段时间的徐工收购案以及娃哈哈和达能间控制与反控制之争,再回溯到在外资收购中惨遭"斩首"的活力28、美加净等,加上南孚、苏泊尔、小护士等代表性民族品牌纷纷被外资收购,无不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也许算不上中国历史上最活跃的并购年份,但2005年的几宗交易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辩,绝对可以载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凯雷收购江苏徐工,跨年度的华平收购哈药,以及大大小小的外资参股内地知名企业案例,搅动起一场姓“中”还是姓“外”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我国利用外资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国际跨国公司开始在重化工产业、基础材料产业、消费品生产和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并购.中国现在已成为仅次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的亚太第三大并购市场。特别是2006年凯雷收购徐工案、高盛收购双汇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外资并购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上海今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徐工集团的高管和徐州市国资部门的官员或许会百思不得其解。毫无疑问,和他们一样困惑的还有国际著名的投资集团凯雷,以及以挑战面目出现的三一重工,他们的作文题目都是:《徐工.我想握住你的手》。近期本无悬念的凯雷收购徐工案,因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博客言论引起轩然大波:指责徐工国有股被贱卖以及凯雷收购可能危及国家战略产业安全,并表示要全盘接受凯雷的收购条件且额外加价30%收购徐工集团。更有消息称,该收购可能遭遇政策狙击。  相似文献   

18.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和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兼并活动进入到活跃的阶段,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控制权市场价值体现与过去相比将会逐渐发生实质性变化,基于价值发现和产业整合的并购将逐渐增多.<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外资可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中长期战略性并购,投资于已完成股改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的A股股份.据有关统计,到2003年国内22个产业领域已有七成被外资绝对控制,2005年八成以上大型超市被跨国公司收入麾下.从最近的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案例中显示,它们的收购目标主要集中在中国各行业的领先企业,如米塔尔并购华菱管线、凯雷收购徐工机械、大摩、IFC投资海螺水泥、高盛收购双汇发展等.  相似文献   

19.
2006年6月,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博客上发表了针对国际著名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美国凯雷集团收购徐工科技的系列文章,对媒体报道的3.7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向文波提出,并购方案中实际支付方式为2.55亿美元收购徐工82%的股权,外加对赌方案,如果徐工达到预期经营目标,凯雷分两次向徐工注入1.2亿美元。向文波认为徐工科技实际的并购价格应为2.55亿美元,徐工科技被贱卖了。向文波的观点引起了各界严重关注,凯雷和徐工签定的并购协议能否顺利执行,谁都无法预料。从这一案例中发现,企业并购活动中,支付方式的选择对于并购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中国企业家》2007,(7):20-20
凯雷让步放弃控股徐工;三九集团资产重组;华润万家收购家世界超市;万科完成对浙江南部的收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