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银川市农村地区农地制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理论界流行的关于中国农地制度的四个命题,即理性经孝Ⅳ谁设、农户微观决策模型假设、农地交易费用假设以及乡村干部具有进行土地行政调整的偏好等命题与银川农村实际状况并不契合。这启示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命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期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2.
对比分析我国各省市耕地储备(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具体做法,在交易对象、原则、管理权限和主要资金来源等方面基本相同,而交易的市场化程度、指标储备和交易的管理细则等差异较大。广东省耕地储备指标交易制度在耕地指标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交易方式与程序管理、交易后耕地的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革新改进,但也存在交易指标使用管理缺失和权益分配管理不清等问题。完善我国耕地指标交易制度,应从建立有偿使用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强化指标交易和使用监管、严格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估和交易后的使用维护管理、引入社会资金和合理调整利益分配等方面着手,以实现耕地资源的最优利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成果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可以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赢效果。在用分等成果探讨了耕地占补平衡中等级折算的标准样地法后以南阳市为例,从农用地等指数、定级指数、作物产量等方面入手,用产量指数法分析论证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耕地级别占补当量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原理,构建了耕地占补当量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及修正系数表,给出具体应用方法,为耕地的占用与补充之间换算关系提供参考,在转化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加强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尚不够完善.为了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制度接轨,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加快构建一个适合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市场运行制度迫在眉睫.本文对比我国与国际间碳排放交易制度在会计计量模式、机制和计量属性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分析出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原因,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碳...  相似文献   

5.
正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补救措施,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很多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相当匮乏,补充耕地指标难以为继。如何在落实耕保任务、保障地方合理用地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各地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将以福建省部分县市为例,分析耕地占补平衡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5年广东省10市50县211乡(镇)511村的654份农地流转有效问卷,利用SPSS软件综合处理分析数据,对三类农户耕种农地面积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综合交易效率影响农地的流转,而交易效率往往涉及到政策制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禀赋三个层面,它们相互用后最终形成农地流综合交易效率并影响农户选择耕种农地面积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演化的视角,引入观念和权力,构建“变异—选择—遗传”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分析和解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垦国有农地制度的建立、存续与变迁。研究结果表明:(1)在集权化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执政者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贯彻其土地观念,建立了农垦国有农地制度。(2)国家权力与制度结构对农垦国有农地制度进行了强化,并制约了整个社会层面新观念的形成,从而维持了农垦国有农地制度的存续与稳定。(3)农垦国有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是新观念替代旧观念的过程。新观念由学习产生,并得到了执政者的支持。执政者在既有的制度基础上改进了农垦国有农地制度,实现了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中国土地储备制度产生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 :确定土地储备制度在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历史演进中的地位 ,对其产生的必然依据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研究方法 :社会物理学的社会燃烧理论。研究结果 :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二次革命。研究结论 :社会燃烧理论可引入到制度变迁领域 ,是研究土地储备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建立农地制度拓扑模型,从农民认知视角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农民认知对农地制度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农村改革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对农地制度的认知状态明显好转,推动了我国农地制度逐步变迁.变迁的方向是制度边界不断减小.为了加快农地制度的有效变迁、提高农地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包括明晰农地产权的内涵、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沿海滩涂征用与补偿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了在沿海滩涂征用与补偿中产权制度的变化,认为在沿海滩涂征用过程中,由于产权的冲突引起的制度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变迁方式的不合理、利益集团的影响是造成征用与补偿制度产生非均衡的原因,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指出使制度由非均衡到均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宅基地制度改革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基于对两轮宅改部分试点的调研,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比较分析,依据本轮改革进展分类型(开拓进取型、茫然摸索型、持续深化型)考察创新动力,为试点重估宅改预期收益,找寻改革动力。分析表明,与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开拓进取型试点形成鲜明对比,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茫然摸索型试点自身产业用地需求不足造成宅改预期收益偏低,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后者应借鉴持续深化型试点经验,着眼长远、主动而为,向乡村振兴要宅改红利。试点应从聚力县域产业发展、灵活探索“三权分置”、强调规划引领、拓展宅基地使用功能、搭建要素交易平台等方面,积极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为破解农地所有权分散与农业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以及为了实现保留家庭经营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法国围绕农地经营权优化配置与保护不断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一方面在农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置的框架下完善经营权权能、对所有权权能进行规制及对经营权人赋权,包括赋予经营权继承与转让权能、对农地流转的租期和租金进行严格规制、对所有权转让进行规制、赋予经营权人续租权利等;另一方面,长期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结构控制政策,以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为导向优化农地经营权流动与配置。法国农地制度改革历程与经验为中国提供的借鉴在于:要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在改革中的统领规范作用、以经营权优化配置与保护为重点深化农地制度改革、构建保障家庭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的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促进经营权向年轻农民流转。  相似文献   

13.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总结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决定条件和影响因素,并展望进一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呈现出一个较清晰的路径,即改革始终沿着市场取向、明晰产权、稳定地权的方向演进;(2)农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源于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结合,即弹性的中央政策制定、渐进式的地方实施以及具有学习效应的农户认知三者的有机互动,并体现出制度变迁的"共生演化"特征及其蕴含的"适应性效率";(3)新制度经济学是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和农地制度变迁的有效工具,然而由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本质上的静态性以及国家理论的缺乏,难以对现实世界的各类制度变迁给出一般化的解释。研究结论:基于经典的新制度经济学,进一步整合行为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演化博弈论等理论工具,超越"强制性—诱致性变迁"二分法,构建一个真正动态的制度变迁模型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对耕地占用税与耕地数量变化进行动态模拟。研究方法:BP神经网络,演绎法。研究结果:改变耕地占用税对耕地数量变化存在互反作用,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增减同向,与耕地占用税决算数增减逆向;耕地数量变化幅度与耕地占用税预算数及决算数变化幅度正相关。研究结论:依靠耕地占用税制度安排抑制耕地数量减少需要区分政府的目的与行为,设置合理的耕地占用税预算数与决算数。  相似文献   

15.
任何经济组织 ,不论是微观经济组织还是宏观经济组织 ,都是一种或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外在表现形式 ;经济组织的内核是其内在的、规定其本质的制度安排。把经济组织和制度安排看成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一基础性的论点 ,对目前中国农村现实问题的研究 ,却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路 ,一种通过制度变迁实现农民组织化的新思路。这一思路 ,就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 ,将合作社和乡镇企业都看成农民的经济组织 ,对两种微观经济组织的内在制度变迁进行相互比较和参祥 ,进而寻找农民组织化的有效途径。(一 )我们提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诺思的国家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并指出政府的两个利益主体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有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主要是这两大利益主体博弈的产物,而农户作为利益相关者却不能参与其中,这种不完整的利益博弈机制必然导致金融制度安排的残缺。  相似文献   

17.
周振 《南方农村》2014,(4):17-21
本文选取1999-2008年我国省际数据,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建设占用耕地对二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二三产业的发展却是建设占用耕地扩张的主要原因。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继续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的保护措施,实施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补偿政策,推动地方政绩考核去GDP化的几点建议,以此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整治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Logit与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理论上,农地整治能提高耕地生产性收益与非生产性收益,降低劳动成本,但可能会增加土地和农机的使用成本,使得农地整治对农户耕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2)实践中,农地整治对农户耕地转入行为决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非农就业状况对农户耕地转出行为决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研究结论:现阶段,为活跃农村耕地流转市场,应加快推进农地整治、提高农地整治质量、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稳定耕地流转价格,以增加耕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此外,应增加城市非农就业机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发证工作,以增加耕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所有权认知的动态变化及其内在机理,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农地制度创新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认知与法制教育无关,与外部力量的干预高度关联。研究结论:农民土地所有权认知不是现行法律文本意义上的宣传教育的结果,而是农民作为认知主体自主建构土地产权象征意义的过程。新一轮农地制度创新要赋予农民永久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和对抗外部干预的救济权,以保证农地使用权的长期稳定,促使农民在长期稳定使用权的基础上建构起象征意义的土地所有权认知。  相似文献   

20.
汤志林 《农村经济》2006,(10):68-69
本文介绍了我国监管制度困境下的农地征用问题,并从农地发展权为主的产权视角,剖析了对农地征用三大主体监管的制度困境的产权原因。探索监管制度困境的出路——当务之急我国应该创设农地发展权,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优化农地征用监管制度,从而遏制我国农地资产大量流失,保护好国家农地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