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献忠 《浙江经济》2014,(20):24-25
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已从14%下行至7%的空间,中速增长成为新常态。然而,从增长要素、动力与增长环境看,未来的增长预期虽然明确,但下行趋势仍然存在,减速下行仍存在空间。为此,参考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外环境、分析未来政策走向,树立合理的底线思维,预防失速、防范风险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阮青 《上海国资》2011,(5):51-51
上海经济已明显处于一个转型期。今年第一季度已有3个经济指标反映出转型期的特征。一是GDP,上海经济总量增长8.5%,全国平均水平为9.7%。而过去很多年,上海的增长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预示着未来的趋势,即上海或已过了高速增长阶段。二是投资指标,今年一季度上海是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基础投资负增长高达20%以上,这说明后世博时期,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出现了下降趋势。三是出口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及国民财富水平的迅速提升都与方兴未艾的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展望未来10~20年,中国将有近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从任何角度讲,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规模都将孕育新的机会,并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长期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宏大主题。一定程度上,未来中国经济能否继续领跑全球,关键就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化主题。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城市化问题不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并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牛年何市     
过去的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增长下行、外部需求明显收缩、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等多方因素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危机"一词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5.
李建伟 《改革》2015,(4):41-57
运用经济增长周期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及其动态均衡增长状态进行的模拟预测表明,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呈周期性下降趋势,平均增速将从高速增长期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下降到6.5%左右的较快增长,经济增速的波动介于5%至8%之间。针对未来10年我国经济增速的阶段性转变与周期性波动走势,短期政策应以平抑中短期波动、稳定经济增长为主,中长期政策应以稳定出口、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与鼓励企业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为主,力争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李岚红 《特区经济》2010,(8):263-264
在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呈现双向因果关系:其中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方向的因果关系呈现持续、刚性的特点,因此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的能源消费从总量上还将维持上涨趋势;而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方向的因果关系则更富弹性,能源消费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无论是不可逾越的工业化进程,还是赶超式的经济增长,都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还会保持高位,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这一对矛盾仍然之分突出。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没有处于十字路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宪容 《新财经》2005,(8):16-16
近一段时间来,人们对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十分关注。不少学院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随着国内投资增长与广义货币增长的放缓以及CPI增长的下降,中国的宏观经济以7月份为拐点,整个经济将进入下行的通道。  相似文献   

8.
进入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显现下行态势。GDP增长率一季度为7.7%,较上年四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二季度为7.5%,较一季度又降低0.2个百分点。在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之后,我认为未来经济增长将趋稳。分析短期经济增长态势,关键要看市场需求变化。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行,主要是消费、出口需求增长放缓。一季度消费实际增长10.8%,同比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增长历来都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近日指出,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内将从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高消耗型的增长模式转向低消耗的增长模式。这样的战略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重大的利好。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开始向房地产、消费等实体经济扩散,全球经济将继续降温。鉴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愈加明显。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被摆在突出位置,并被反复强调。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巨额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如果哪一天储蓄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该文结合当前中国经济所处阶段和克强经济学来分析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可以理解为改革和市场化。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四个经济短波和两个经济长波的波底或低谷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中国经济开始步入增长下降空间,但未来中国的深化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使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增长的下降速度要慢于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供给约束型经济"前提下建立了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函数,实证结果表明,进口和货币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品进口严重受阻,近代工业实际到位的投资呈下降趋势,造成总供给曲线无法右移,总供给的瓶颈效应愈发严重,经济负增长不可避免。同时,由于国际银价上涨导致的白银外流,造成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函数的另一个正相关解释变量——货币供给——发生了萎缩,进一步打击了中国经济。一战时期是中国经济的衰退期,且衰退程度较深,从长期来看,是近代中国50年期间表现最差的一个短周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宏微观悖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GDP计算体系和经济增加值(EVA)分析方法着眼,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微观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的背离,所谓“悖论”之说缘于比照对象不当,但它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增长方式的一些问题:我国经济在总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的收益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反映了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典型特征。在微观层面上,虽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资产收益率都在下降,但这此圻企业的EVA回报率基本趋势明显地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长期增长的微观基础有所加强,尤其是上市公司显示了较为优良的价值创造能力,为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激励机制,是未来中国政府应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海外经济评论》2006,(50):19-21
【摩根士丹利11月28日】进入2006年底,美国和中国经济增长都突然出现了减速。过去5年,两国占全球GDP增量的2/3,因此这两大经济体增长减速的影响不容小觑。我认为,全球经济以及由流动性驱动的金融市场都将面临下行压力。  相似文献   

15.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局面,就中国经济来讲,最突出的一个复杂性就是我们经济下行的压力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并存。我国经济处在下行状态从去年开始我国整个经济是处在下行的状态。如果我们用支出法来看是很清晰的,也就是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应当讲,这三驾马车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确实都遇到了新的情况和  相似文献   

16.
从家庭养老角度看老龄化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平  陆铭 《世界经济》2008,31(1):65-77
本文在迭代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家庭养儿防老的机制,探讨了微观家庭的消费、储蓄、后代教育投资决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模型的分析表明:在养儿防老机制和生育控制情况下,高储蓄往往伴随着高的教育投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后代的教育投资量和投资率也将增加。从宏观层面上看,工资收入比重的增加,人均资本装备率的提高都将增加对后代的教育投入,这同中国目前的高储蓄、高教育投入的现状是吻合的。老龄化程度增加虽然降低了家庭储蓄率,但并不必然导致经济的衰退,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取决于老龄化程度、资本产出弹性、教育部门资本投入产出弹性等参数。本文为老龄化趋势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判断提供了基础,并讨论了维持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一旦改革的预期丧失,一定会出现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社会风险都会暴露出来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放慢,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要想发展快,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加快改革,如果加快改革的话,相信中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可以很快扭转。因为经济下行不是常态,波动才是常态。中国的经济前景无非是3种情况:一种是如果改革形势大好,中国经济增长就会提速,也有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根据过去35年的基本经验,每一次遇到了危机,经济进入了困境,都会有一轮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增长就会迅速升温,这是过去35年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另一种情况是,如果改革处于一种进  相似文献   

18.
一、地区生产总值一季度同比将增长13%,上半年预计增长14%从2010年我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的"高开下行趋稳"态势看,增长运行的下行趋势明显减弱,降幅逐季收窄(见图1)。再从我区先行指数走势看,先行指数下降幅度略有缩窄,表明经济下行趋稳态势愈加明朗(见图2)。  相似文献   

19.
曹宇  周卫峰 《特区经济》2006,(2):285-287
本文研究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省都存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劳均资本不存在收敛性,TFP在1978~1991年期间存在绝对收敛,在1992年之后也不存在收敛性,因此,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技术扩散收敛机制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实中并没有自动发挥作用;劳均资本积累和TFP增长的变动趋势共同解释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相比较而言,前者的作用更为重要,未来若干年内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仍将由各地区劳均资本的变动趋势决定。  相似文献   

20.
魏婕  李勇 《山东经济》2013,(1):24-29
中国经济多年持续的高增长造就了所谓的"中国奇迹",对于这种"奇迹"的真实图景探讨尤为激烈,而这一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对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解释和判断。面对新的情景和发展阶段,未来机制转型是关键。对寻求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基本逻辑思考有助于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找寻到合理的发展战略及增长机制,并最终超越东亚模式和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