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创新型国家,美国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以《美国竞争法》为框架,制定了一系列科学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则是对创新驱动发展进程的有效反馈形式。重视定量分析是美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鲜明特征,评价机构的非营利性质则尽可能地保证了评价报告的客观性。通过分析美国现行的四类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要建立创新驱动导向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标准从严把关,同时也要重视评价结果的国际比较与国内区域间比较。要关注STEM教育,丰富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形成本土化的数据信息库与和国际接轨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改善创新环境、提升创新竞争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发现评价指标主要基于六个逻辑视角构建:创新要素、创新过程、企业发展状态、动态系统、特定企业类型和素质一绩效协调评价.笔者在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和评述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并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构建方式.同样,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各类评价方法都在该领域得到应用.从企业创新评价方法的发展来看,学者越来越多地采用两种或多种方法的集合进行评价,方法动态化可以作为评价方法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构建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依据四个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评价,解释了中部六省科技创新具有的优势及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各省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素质教育这一视角,文章运用物元可拓模型拓充了传统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中、东、西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高校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创新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这两个方面指标最能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特征。该研究结论为新时代研究生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企业一项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创新能力以及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潜在创新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工业总产值、科研经费投入总额等规模指标和科研资金投入强度、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强度指标为主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模糊综合三级评价法选取典型案例展开分析,验证了该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是各级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办好教育,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提升国民素质的决策依据与基本判断尺度。故有必要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作比较完整的阐释,据此提出指标设计原则并对安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设计相关分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有效的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处理好八种关系:科技创新与科技跟踪、技术创新与意识更新、知识广播与知识专深、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勇于创新和保持传统、谋划科研与市场科研、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以及自我奋斗和集体协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要素投入、创新支撑、创新空间三个硬性要素和市场化程度、创新环境两个柔性要素角度,选取13个具体指标,构建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结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显示,广东、江苏、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综合得分较高,且内部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政府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呈现一致性偏弱特征,同时地方政府在促进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企业竞争力理论为视角,把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看作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因素,选取关键性指标构建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省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评价赋权,系统地检验辽宁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精益管理创新评价研究的不足,从产品设计、物流与采购、生产过程、顾客满意及持续改善等五个维度构建了精益管理创新评价体系。为保障指标权重的合理性,采用组合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考虑到评价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信息,引入了未确知评价模型。以三家制造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给出了促进企业精益管理水平提升的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渠道为王”的时代,新的渠道模式不断涌现。在这样的一种商业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个能够综合反映消费者需求、外在环境、企业战略、渠道内部作用机制等变化对渠道变革产生影响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该模型的作用机理,为营销渠道变革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2.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因素。面对各国科技自主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要改变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努力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本文所提出的对策是:增强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认识;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政府的作用;落实相关科技政策措施;重视科技自主创新人才等。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是高校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和为社会进步做出服务和贡献的主要职能之一,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之一。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素质、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论述了科技创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分为激进式科技创新和渐进式科技创新,渐进式科技创新更具普遍性和常态性,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激进式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成为研究的焦点,而渐进式科技创新未得到应有关注。渐进式科技创新具有短周期性、连续性、累加性、递进性和开放性,风险较低且可控,可以通过促进激进式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促进知识积累、吸收和独占能力提升产业绩效,通过创造差异化获取产业竞争优势。新时代的创新驱动战略,既要重视激进式科技创新,也应重视渐进式科技创新,通过对现有产业技术的改进逐步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坚持产学研合作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企业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这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科教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科技创新环境包括多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是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对科技创新环境的系统结构和我国科技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评价科技创新环境的指标体系,以此对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起到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涵,指出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高度发展而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阶段;知识经济的知识投入不能代替货币和固定资本的投入,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声、是全面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加强新兴前沿交叉领域部署,推动跨学科研究,是增强我国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跨学科研究顺应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趋势,越来越成为当代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承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需要通过跨学科研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体制和思想规范,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推动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政策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发挥着重要的催化和润滑效应,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环境的改善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实现。在深入剖析河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时间序列上对河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的纵向发展演变态势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以全国30个省区的评价结果为基础,开展了河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的横向对比分析,依据河北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果与先进省区存在的差距,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通过FDI渠道和进口贸易渠道实现,并受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利用2009—2017年中国20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FDI知识溢出和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从工业全行业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来看,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进口贸易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产出有负向影响,两种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均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强而增强;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两种渠道的国际知识溢出效应都不理想,而且进口贸易渠道的知识溢出效应随着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加而减弱。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内资企业加大R&D和新产品开发投入,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更好地利用国际知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应加快对外开放的转型升级,加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FDI引入,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好环境,进而有效促进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产出的高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