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6年对黑龙江、安徽、山东、四川、陕西5省农户的调查数据,就农民对"不得调地"政策的态度和村庄的土地调整决策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反对承包期内"不得调地"政策的农户占16.4%,反对"不得调地"政策长久不变的农户占39.3%,意味着二轮承包到期后农民的土地调整意愿极为强烈;2011~2016年,约16%的农户经历过土地调整,其土地调整次数平均为1.36次,明显低于已有相关文献提及的2010年前的水平;受"不得调地"政策负面影响的家庭人口越多,"不得调地"政策的受支持程度越低,说明家庭人口变动是影响农民对"不得调地"政策态度的主要因素;农民对承包期内"不得调地"政策的态度对村庄的土地调整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持反对态度的农民越多,村庄土地调整的概率和频率越高,反之,村庄土地调整的概率和频率越低,意味着村庄内部土地调整的呼声是村庄土地调整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考虑到受"不得调地"政策影响的农村人口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预见,二轮承包到期后要求进行土地调整的压力会很大,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框架内,实现长久"不得调地"的政策目标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索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特别是风险偏好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以期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流程,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Ologit/Logit模型。研究结果:(1)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下的农户,其规模经营意愿存在差异。(2)家庭生命周期会通过风险偏好间接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空巢夫妇家庭的风险偏好程度最低,农户规模经营意愿最弱,成长中核心家庭的风险偏好程度最高,农户规模经营意愿最强。(3)家庭的农业专有资产积累越多、土地产权越安全、灌溉条件越好,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越强。研究结论:为引导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政府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具有的劳动力和资金资本规律;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实现;建立正规的农业避险机制;促进农户农业专有资产的积累、保障和提高土地产权安全、改善土地灌溉设施条件。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索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特别是风险偏好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以期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流程,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Ologit/Logit模型。研究结果:(1)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规模经营意愿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下的农户,其规模经营意愿存在差异。(2)家庭生命周期会通过风险偏好间接影响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空巢夫妇家庭的风险偏好程度最低,农户规模经营意愿最弱,成长中核心家庭的风险偏好程度最高,农户规模经营意愿最强。(3)家庭的农业专有资产积累越多、土地产权越安全、灌溉条件越好,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越强。研究结论:为引导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政府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具有的劳动力和资金资本规律;积极发展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实现;建立正规的农业避险机制;促进农户农业专有资产的积累、保障和提高土地产权安全、改善土地灌溉设施条件。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基于贵州省493户农户调研数据,本文在构建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区域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程度,并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考察了农民的主体性对土地权益实现程度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第一,农民主体性包含认识主体、创造主体、价值主体三个维度,分别通过主观、客观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第二,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客观实现程度高于主观实现程度,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第三,农民发起土地流转交易同时通过客观、主观路径对农民土地权益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水平仅通过主观路径影响农民土地权益实现。  相似文献   

5.
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农地流转期限普遍较短、流转合同不规范、合同违约率高等问题导致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不稳定,严重抑制了家庭农场主对流入土地的长期投入。因此,如何引导农户向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地流转土地,成为推动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湖南省498家农户土地流转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模型中,行为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主观行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②在农户行为态度方面,农户对土地流转预期收益越有信心,或农户对家庭农场上一轮土地流转行为越满意,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的行为态度越能促进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③在主观行为规范方面,当农户感知到来自周围的人特别是亲人对农户续约的支持态度越强烈,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主观行为规范越能促进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④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农户对农户禀赋和环境禀赋两方面的感知会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其中户主工作性质和上一轮流转期限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现代产权理论和土地产权稳定性三维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林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林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机理和三重效应(保证效应、收益效应和交易效应),进而对福建省三大林区进行调研,利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从事实稳定、法律稳定和感知稳定3个维度实证林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林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法律和感知层面的产权稳定性对农户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具有重要激励作用;产权稳定性促进了农户对林业基础设施的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林地经营面积、村庄经济对林业基础设施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产权稳定性对营林面积大的农户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影响大于对小规模营林农户的影响。因此,在林权深化改革工作中未确权的要尽快落实,已确权的要强化产权保护和管理;加大法律法规和林改政策的宣传力度,重视农户对产权的主观感知;鼓励林地流转,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规模化经营;完善配套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态保护的政策目标是否符合农民偏好,进而是否能够提高其效用水平,是农民生态保护参与行为的关键。本文基于重庆十区县34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选择实验法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对不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目标的偏好及其生态保护参与行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态保护的各项主要政策目标纳入保护方案后均能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参与效用,进而促进农民选择参与保护方案,农民具有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农民的生态保护参与行为还显著受到其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环境风险感知、风险偏好程度、耕种规模、人均年收入、非农劳动力比例、是否参加合作社和离最近乡镇距离等个人和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农民对不同政策目标的偏好程度差异较大,偏好程度最高的是改善水体质量,其次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改善土壤肥力,偏好程度较低的是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生物多样性;农民对改善水体质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具有异质性偏好。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民地权稳定性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对农地调整的偏好较高,近三成的农民偏好调整;第二,农地就业保障替代程度越高的农民,其对地权稳定的偏好越强:有外出经历的农民更偏好调整,但是有三个月以上非农工作经历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稳定;第三,农民个人或家庭成员享受养老保险后,其对农地调整的偏好减弱;第四,土地流转对农地调整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转入土地的农民更偏好地权的稳定;第五,性别、干部经历、受教育年限、闲暇状况和年农业劳动时间等个体特征以及粮食收入、人均土地面积大小等家庭特征对地权稳定性偏好也有显著性影响。因此,提高对农地保障功能的替代程度,可以增强农民对地权稳定的偏好。为真正实现地权稳定,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同时推动农地的依法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检验了农民个体特征因素对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干部利益假说在土地调整过程中并不存在;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年龄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并没有使农民放弃其对土地的占有;基于土地的保障功能和"恋土情结",人均土地较少的农民倾向于通过土地调整来获得土地;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在享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后,其土地调整倾向会显著降低。因此,要解决政府稳定土地承包权政策与农民偏好土地调整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一方面要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要建设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民择业心理倾向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全全  赵立 《农村经济》2006,(4):110-113
本研究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样503名农民,对农民的就业心理作了初步分析,并建立了有关农民择业心理倾向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风险的规避性以及对土地的态度是影响农民择业的主要因素。在具体的职业选择上,影响农民对“非农”性质职业的偏好的因素是有差异的,且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农民择业心理倾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访谈和问卷调查为工具,以503名农民为样本,对农民的就业心理做了初步分析,并建立了有关农民择业心理倾向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风险的规避性以及对土地的态度是影响农民择业的主要因素。在具体的职业选择上,影响农民对非农性质职业的偏好的因素是有差异的,且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对那些“倾商”的农民而言,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风险的规避性和对土地的态度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对于选择务工的农民而言,除文化程度、风险的规避性和对土地的态度外,年龄和身体状况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学者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和产权经济、制度经济的探索,我国农村土地应实行私有化,赋予农民完整的土地产权,以打破“三农”问题的僵化局面,使农民以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地位进入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寻求实现土地经济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实现土地的潜在的巨大收益,以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陕西两个村庄苹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绝对收入、社会比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解析村庄间农民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样本村农民的绝对收入及农民间绝对收入的社会比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农民的社会比较方式具有上行比较特征,并导致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同化效应;农民以绝对收入进行的社会比较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村庄因素对农民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村庄间农民主观幸福感差异来源于村庄间特征效应的差异,其中绝对收入对村庄间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度贡献度最大,社会比较次之;系数效应能有效缩小村庄间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兼业农民的非农就业行为及其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安徽省兼业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方法,就个人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非农劳动特征因素和农业政策因素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家庭社会政治地位、劳动比较报酬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以产权安全理论为指导,探究农地确权及相应的政策执行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的影响效应,以期提高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绩效。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和Logit模型。研究结果:新一轮农地确权政策实施后农户新证书持有状态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无显著影响;确权实施或执行过程中是否公示、确权满意度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有显著影响;农户对相关农地产权政策的认知对农户产权安全感知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建议在农地治理中加强农地确权颁证的规范管理,扩大政策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农地政策认知水平,进而提升农户的农地产权安全感知,达到激励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的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16.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却未能对产权主体的界定进行系统的考虑,而主要体现为对集体化生产方式的改革,由此导致产权主体多重化.因此,本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就必须界定农村土地产权主体,重塑和确立农民家庭作为独产的、人格化的产权主体的地位,构农民家庭土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家庭结构对农民流转土地意愿的影响,并揭示其内部机理的形成,以期为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家庭人口特征、土地使用特征、户主个体特征及家庭决策特征4类外源潜变量会显著影响农地流转意愿;(2)可观测变量对外源潜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其中,家庭总人口、实际经营及流转土地面积、户主年龄、家庭内部矛盾解决方式分别对这4类外源潜变量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好,即家庭总人口越多、实际经营及流转土地面积越小、户主年龄越大、依赖于内部解决矛盾的家庭更愿意流转农地。研究结论:家庭结构主要通过主动依赖、扶养压力、收入偏好、农地保障、决策信息5种机理对流转意愿产生影响,未来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应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户借贷行为和偏好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利用大样本微观数据,运用泊松模型,对农户的借贷行为和偏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户显著地偏好年利率低、担保抵押少、决策时间短、满足程度高和期限灵活的贷款,而对出借者是否具有农业知识抱无所谓态度;农户不会因为倾向其他特征水平而承受高水平的年利率;农户对年利率水平的偏好不是对称的,农户显著地偏好年利率低的贷款,但高水平的年利率对农户的借款偏好并不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虽然户主的性别、户主受教育的最高年限对农户借款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家庭纯收入、所经营的土地面积以及医疗卫生与教育总支出对农户借款偏好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湖南省428位农民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二阶段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健康状况越差、农民的文化程度越低、家庭月收入越高、家庭月支出剩余越少、儿子数量越少、农民对"养儿防老"和"土地保障"的态度越不赞同、期望的养老方式是新农保、对新农保缴费标准越满意及身边的参保人越多,农民越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必然导致农民阶层的分化,不同阶层的农民退地决策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理论界对宅基地退出决策研究长期忽略的问题。方法 文章构建分析框架,结合的重庆调查,应用初步与改进B-Probit估计模型, 定量分析农民阶层分异的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 (1)农民阶层异化明显,且不同阶层的农民退地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农民退地决策是由退地前后成本、收益与风险共同决定。(2)村庄贫弱阶层农民中,自变量家庭主要成员是否定居城镇、是否打算改善居住环境、是否需要改善现有社保水平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自变量年龄、房屋结构、是否具有宅基地祖产观念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负向影响。(3)非农兼业阶层农民中,是否有多处宅基地、子女教育是否存在问题、退地复垦政策是否稳定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因变量房屋造价、房屋是否新建、宅基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宅基地是否家庭主要财产、退地补偿发放是否不及时、退地补偿金额是否偏低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负向影响。(4)脱离农地阶层农民中,因变量房屋造价、房屋是否新建、宅基地是否位于城镇规划范围、退地补偿发放是否不及时对因变量该阶层农民退地决策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结论 针对各农民阶层退地效益偏好不同,实行差异化的退地复垦补偿对策,以稳妥地推进宅基地退出复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