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对引力模型加以改进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各省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对中国各省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影响明显,东盟GDP影响并不明显,第三方GDP及其关税税率变化显著影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且对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的影响大于中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的影响;②中国省份之间农产品贸易的加强导致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减弱;③中国各省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竞争力水平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④不能把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增长归功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中国加入WTO,两者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作用较为有限,因而不能忽略世界经济增长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增长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粮食主产区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测度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并结合Tobit模型探究影响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540,未达到有效状态;省域之间差别明显,只有辽宁长期处于有效状态,其余省份均为DEA无效。(2)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综合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5.1%,前沿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各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综合效率值均大于1,前沿技术进步在各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增长上发挥的作用高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贡献程度因省份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规模效率的贡献要明显大于纯技术效率。(3)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用电量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自然灾害与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此,提出了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政策建...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改进STIRPAT模型,使用1995—2014年全国各省份数据,从静、动态两方面考察了对外贸易、技术进步、城镇化等因素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发现对外贸易、技术进步、城镇化等因素均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都与碳排放强度正相关,出口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要大于进口,技术进步、金融与碳排放强度负相关,但后者并不显著,城镇化与碳排放强度二者是倒U型非线性关系,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强度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下满足库兹涅茨曲线,而FDI与碳排放强度在静、动态模型下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考察13个粮食主产省份种植业与畜牧业碳排放的经济贡献系数,来判断其排放是否公平;对于严重违背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的省份,则利用LMDI模型和脱钩模型对其展开深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种植业领域总体呈现"高碳-低效益"特征,而畜牧业领域却表现出"低碳-高效益"特征;(2)内蒙古、安徽、江西属于严重违背碳排放公平性的省份,其中效率因素是抑制三地农业碳排放增长的共同因素;而结构、劳动力因素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皖、赣二地;经济因素则是导致三地农业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动因;(3)内蒙古在处理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时未能找到好的契合点,而安徽、江西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正趋于良性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的农产品贸易,共创环境优化和贸易获益的共赢局面,文章基于1995—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5个区域4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农产品贸易和碳排放之间的双边关系。[方法]首先,评估农产品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其中,创新性地采用农产品贸易开放指数(TPI)测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其次,构建纳入碳排放的指标体系,设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项模型,实证检验碳排放对农产品贸易及其效率的影响。[结果]一方面,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开放度越高,碳排放越高;另一方面,沿线国家的碳排放对其与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物流综合绩效的提升、是否加入WTO均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贸易效率。[结论]中国应积极利用沿线国家的碳资源,扩大与沿线区域,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含俄蒙)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对西亚和中东地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新常态对产业结构优化与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采用河北省年度相关数据,应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河北省碳排放、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及降低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不明显。同时发现,依靠导致碳排放强度高的粗放型产业推动经济增长仅仅表现在短期,长期而言不利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进出口在整个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历来也是学术研究的重点。文章首先分析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与特点,研究了吉林省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与拉动率;然后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构建出口扩展型生产函数模型,对吉林省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农业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农产品进出口、农业固定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农业就业人数的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其中吉林省农产品出口额每增加1%,会促进农业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198%,进口每增加1%,促进农业经济增长0.205%,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农业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227%。因此,吉林省要努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优化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黑龙江省为例,首先对其农业碳排放总量进行测度,再研究农业碳排放同经济增长、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96~2013年的统计数据,从4个方面估算了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量,进而采用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ARDL模型)对农业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以及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业碳排放量、GDP增长和科技投入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长期来讲农业碳排放量增长速率远大于GDP增长速率;GDP增长对农业碳排放总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长期影响程度远大于短期;科技投入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滞后效应,其中长期的抑制作用为12.4%,短期为3.9%,当滞后期为两年时,抑制作用尤为显著。[结论]经济增长会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的增加,而科技投入则能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有效地抑制作用,因而黑龙江省可以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来降低农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农村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根据1997--2004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统计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各级教育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其中初中教育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人力资本源泉,高中和高等以上教育也有正向作用,但目前由于比重小且人员外流严重,对农业经济增长没有产生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众多的因素,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等。除开这些因素之外,贸易是否也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本文根据我国1980-2004年的数据资料,在对数据进行检验的基础上,运用OLS方法拟合了一个线性模型,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产品出口在短期内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农产品进口则在长期内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服务绩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本文应用统计描述和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我国31个省份1978—2007年农业信贷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农业信贷和农村经济增长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的长期均衡关系不明显。基于此,本文提出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结构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理论上梳理了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并选取中国30个省域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索洛余值法测度农业科技进步率,构建基准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全国整体还是东部、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具有正向作用,且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2)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财政支农支出通过农业科技进步的中介效应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3)农业科技进步对财政支农支出驱动农业经济增长具有单门槛效应。当农业科技进步跨过门槛值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更强。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从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力度,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重视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协调发展等角度提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四川1998-2013年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数据,首先利用开放条件下的凯恩斯模型测算了农产品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计量结果支持出口导向经济增长假设,农产品出口和农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单向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农业未来的可持续增长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为衡量标准,将异质性人力资本纳入传统生产函数,利用2001—2013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农村初、中、高等人力资本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是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且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效果不同,三种人力资本对全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由强到弱依次是初等人力资本、高等人力资本和中等人力资本;目前中国仍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靠传统要素投入的增加来实现;自然灾害和外贸开放程度不会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城市化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1997—2014年我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机械化、产业升级与农业碳排放相互关系的联立方程组模型,从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层面回归分析农业机械化、产业升级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促进产业升级、减少碳排放;产业升级加快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排放与农业机械化呈负相关关系,农业碳排放与产业升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崔海默 《山西农经》2021,(7):29-30,33
国际商品贸易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大力提倡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与东盟多年农业贸易往来的背景下,分析2010—2019年中国对东盟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额数据,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农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正向影响中国-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额。根据这一影响,提出了增加东盟FDI和农业FDI总量,以加强两个经济体贸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水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水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LNRGOV(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对数值)与LNEXAQ(水产品出口量对数值)之间存在单方面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均方误差分解的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增长与水产品出口为正向的相关关系,但水产品出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农业经济增长对水产品出口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采用Tobit模型探究人力资本、法律制度环境对高端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法律制度环境对地区人力资本与高端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法律制度环境均显著推动高端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提升;法律制度环境正向调节人力资本与高端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经...  相似文献   

20.
农地产权制度是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绩效的“核”动力,也是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立农业强国的基石。本文从农地权利的要素配置效应、激励效应和成本效应三个方面对农地权利配置影响农业绩效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论证,并进一步借助1993—2020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地权利配置对农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正面看,农地权利配置能够同时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对农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从侧面看,不同农地权利时期,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绩效作用强度表现不同,大体随权利配置增强呈现出递增趋势;从要素禀赋看,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在农地权利配置影响农业绩效过程中发挥着显著增强作用。据此,应继续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将重点聚焦于如何激活主体行为,关注农业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发挥农地权利对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和经营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严厉打击破坏农村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违法行为,切实保障要素资源相对充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