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霞 《农村经济》2006,(11):121-124
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若干因素。研究发现,经济收入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影响不是主要的,而个人及家庭因素的影响较显著。年龄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并在婚龄前后达到最大值;初中教育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作用超过其它教育水平;配偶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作用可以是替代的,也可以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在湖北省调查的4442个城乡女性劳动力样本,分析城市和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流动性的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研究女性人力资本变量和家庭禀赋变量对她们是否外出、外出就业流动次数以及回流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禀赋和人力资本对于城乡女性就业流动性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家庭禀赋变量在农村女性劳动力是否外出就业的选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人力资本对城市女性就业流动次数和回流选择的影响更为明显。总体来看,女性是否选择外出就业主要受家庭禀赋变量影响,而一旦女性选择外出就业后,人力资本变量将对其就业流动次数起主要作用。在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中依然存有对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这种歧视削弱了女性的人力资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背景下,农地流转呈现放缓的趋势。本文结合农村劳动力回流新趋势,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就业距离与农地流转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就近就业还是外出就业,只要两种就业模式可以及时补充家庭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就会抑制农地转出,相对而言,就近就业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大,但这种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并不会显著促进农地的转入。农村劳动力回流增强了就近就业对家庭农业劳动力的补充作用,进而延缓了农地转出;而回流劳动力并不能满足家庭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劳动力需求,对农地转入的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农户前期的资本投入(购买农业机械)对农地转出具有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家庭、外出规模较小的家庭,其所形成的内部分工对农地转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市场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关系研究:1983—200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现象,市场化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本文定量分析了1983—2009年市场化进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市场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显著正相关,劳动力负担的消费支出与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分别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推力、拉力因素,正规教育程度不能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选择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文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当前就业意向性选择为切入点,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的不同偏好因素进行分析,对其相关特征变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山区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上优于农村女性劳动力,两者平均年龄仍较高,男性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就业,但总体收入仍不理想。务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与务工、自主创业或经商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相比,在年龄、耕地、收入等变量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差异。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和所在村劳动力人口数等变量对其不同的就业意向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和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农民理性行为分析框架下,吸取Carrington模型的分析思路,从理论分析中得到启发,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农村劳动力流动性以及农民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集聚效果应该成为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随后,笔者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作了经验检验,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从农民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城乡收入差异并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在转移过程中,农民的转移就业呈现出大规模集聚的趋势,同时,这种由地区就业集聚所形成的社会、信息网络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帮扶效应则显著地影响着农民的就业行为。由此,笔者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是促进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基于山东等四省619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定量分析了农村进城就业人员的职业流动和城市变换、家属随同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受城市就业机会与自身人力资本的制约,农村进城就业人员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的城市比较稳定,农村进城就业人员在配偶随同情况比本世纪初有所改善,但在小孩随同情况改善很小,配偶和小孩逐步随同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举家迁移的过渡模式。长远来看,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创造城市就业机会和放宽城市教育政策等对于农村进城就业人员举家迁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2000户农户跟踪调查数据系统分析1995—2007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变迁表明,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显著增加,男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自营工商业对就业贡献相对较小。由于我国非农就业水平总体已经达到较高程度,但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严重偏低,要在工资快速增长的环境下保持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让更多未来农村劳动力接受更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带来的外生冲击,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村级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渐进DID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有助于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实施后,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比例平均提高了3个百分点。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农村电子商务主要通过优化乡村就业环境、依托创业带动就业和推动企业带动就业3个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本文结论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大力推行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方法]文章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剖析其就业影响因素与就业方式,并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出建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竞争力弱,且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完善是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经历、年龄、求职成本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更倾向于通过亲人或朋友介绍。[结论]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管理机制、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种以跨地区转移为主的就业格局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露出一些问题,受东部地区出口受挫的影响,民工失业增加,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平衡的就业格局存在很大的风险,而这种就业格局源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质,深入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发挥的主动作用,并探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有序、良性流动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对前人关于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研究基础上,结合2013年沈阳农业大学劳动力转移问卷调查,对农村已婚妇女外出就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着重研究了家庭迁移对农村已婚妇女就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关键力量,而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本文利用5个省份25个县100个样本村2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控制了农村劳动力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西部地区289个自然村有外出务工家庭和无外出务工家庭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以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利用迁移理论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制度等多个层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因素影响劳动力外出可能性的16个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劳动力外出决策模型,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34000户样本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农民外出决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农民个体来讲,劳动力外出行为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选择的结果;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家庭相对剥夺感和市场流动性差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新经济迁移理论在中国是实用的;对于家庭所在社区来讲,一个基础条件好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区有利于推动农民外出,但过高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会降低本地劳动力外出的可能性;从制度层面讲,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关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方法分析教育、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并采用2016年对甘肃省14个贫困村的入户调查数据,建立Logit模型对精炼贝叶斯均衡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对农村劳动力来说,以收益最大化决定自己的教育和劳动力流动行为,农村劳动力选择前期接受更多教育并发生劳动力流动能获得更多收益。本研究所蕴含的启示是,对于当今的扶贫开发工作,应充分激发农户自身脱贫的积极性,通过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以增强外出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增加农户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稳定脱贫。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压力大。要突破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瓶颈,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本文以欠发达地区湖南邵阳市为例,探讨了邵阳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及特征、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及劳动力市场社会服务体系等,并从政策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云南省农村贫困地区微观数据分析了影响山区农村青年外出就业的因素。经验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①在农村青年外出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年龄分层和性别分层的异质性特征;②对于20岁以下的青年来说,教育与外出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而受教育程度对20岁以上青年的外出就业选择具有促进和互补效应;③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因素对20岁以上青年的外出就业选择具有显著影响。走出村庄不仅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收益,更是农村青年走向富裕、融入市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转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嵌套Logit模型,考察和分析了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城郊农民非农就业意愿及成功实现就业转移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个人因素对非农就业倾向及转移成功率有重要影响;年龄是影响非农就业倾向最重要的因素,非农就业倾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是影响具有非农就业意愿者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转移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对农民实现非农就业转移成功率的影响最为重要;劳动者家庭人口数及供养的非劳动人口数量对非农就业倾向及成功率影响不显著。因此,加强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健全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是被动型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及顺利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1年浙江、湖北和陕西三省"中国农村家庭土地经营状况调查"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土地市场契约稳定性与土地市场交易量两个维度对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进行全面衡量,并进一步分析土地市场发育及其质量差异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市场在地权稳定性等质量维度和土地市场交易量等数量维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成熟的土地市场发育与稳定的市场租赁契约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短期的土地租赁契约对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影响不显著,长期的土地租赁契约能够显著地促进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只有旨在促进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合同的政策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流动,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