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速阶段,城市经济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化对城市经济发展关键要素的替代作用,包括土地要素、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源能源要素.然后阐述了信息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包括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2.
提高向西开放优势产业绩效是促进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全面提升向西开放水平的关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向西开放背景下新疆优势产业的绩效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疆向西开放优势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虽逐年上升,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改善,优势产业之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且部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仍处于非有效状态。市场化程度、科技创新水平、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新疆向西开放优势产业绩效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不同因素对现有和潜在优势产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提高向西开放优势产业绩效是促进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全面提升向西开放水平的关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向西开放背景下新疆优势产业的绩效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疆向西开放优势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虽逐年上升,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改善,优势产业之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且部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仍处于非有效状态。市场化程度、科技创新水平、企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新疆向西开放优势产业绩效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不同因素对现有和潜在优势产业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城市形象设计与塑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炳汝  吕嘉德 《江南论坛》2000,(1):18-18,20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多层次复合系统,城市内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之间是联动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作用与影响,而城市文化历史、人文特征、经济水平、科技教育、政府行为、生态环境等诸要素在公众头脑中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城市形象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运用企业设别CI基本原理,借助企业形象设计CIS的基本方法,对无锡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与定位,城市形象设计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以及由此促进无锡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一初步…  相似文献   

5.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多重计量模型系统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且在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于该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在数字经济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因此,应加快建设均等化数字基础设施、建立区域差异化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动创新要素开放流通,以实现我国创新强国目标。  相似文献   

6.
何添锦 《当代经济》2010,(5):119-121
城市群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从梳理经济发展理论入手,对影响经济发展众要素进行重新解构,提出影响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要素和间接因素,并深入分析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为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指导。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变革具有深刻影响。作为依托数字技术而产生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城市过去的技术结构之中,技术多样化水平通过影响城市整合和重组现有技术与新技术的能力,影响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机会。本文从技术多样化视角出发,基于279个地级市的发明专利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考察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通过进一步区分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验证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多样化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多样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技术多样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越明显;不同类型的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的相关研究,并增加了对技术多样化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业生态和模式决定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创新创业活动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要素需求,这两者背后的影响因素是创新创业资源禀赋的不同.以上市公司、大企业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在投资创新创业时具备行业资源深度链接的作用,为深度分析其在促进创新创业资源优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过程中对多家行业龙...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区域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跨区域的公共事务管理及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的供给等方面。城市区域协作组织滞后是制约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国外城市区域组织的基本模式,中国城市区域协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城市区域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城市人口容量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显著。文章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2012年数据测算青藏高原门户城市西宁市的适度人口容量,结果表明,西宁市现居人口超过适度人口容量。分析影响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的因素,发现西宁的区位要素、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三个因素对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模式一般都是从市场要素动力模式向制度动力模式演变.CEPA的实施,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提供了制度机遇,为此,文章提出以区域合作制度为导向,以区域创新为核心,从制度、产业、技术和空间等方面构建新的动力模式框架,以促进"大珠三角"动力模式从分散的市场要素动力模式转向制度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发展问题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该区域口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系统提出了该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东北东部边境口岸较多、口岸经济发展无序及缺乏全局性规划的具体现状,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口岸经济发展中各边境口岸的层次定位及其腹地问题,将东部边境口岸分为核心、重要、一般三个层次,并对其口岸功能进行定位,以为东北东部边境口岸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君德 《经济地理》2006,26(1):3-5,10
文章对中国政区制度变革进行了简要回顾与反思,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为指导,就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提出了见解。认为减少层次、合理幅度、规范功能是我国政区改革的总方向;中国的政区制度应当回归《宪法》确立的省县主体结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城市政区新模式与新的城市制度体系是近期政区改革的重点;当前要严防出现新一轮的“扩区热”。  相似文献   

14.
孙红玲 《经济地理》2011,31(3):420-425,482
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缺乏特大中心城市强大依托的困扰。文章主张把握中部地区城市群内适当调整行政区划的机遇,在湘江连接长江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四市的大河口地带,先一步组建形成统一的财政经济区,以财政利益一体化推进区域一体化,并最终争取国家批准为长沙大都市省会特大中心城市,以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快湖南开放崛起与富民强省。  相似文献   

15.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学中的阻力面理论为依托,创建了符合旅游规划需要的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模型,构建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之间联系的阻力层次体系,建立了旅游空间联系关系的影响因子系统,提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指导区域、地方及旅游区规划中的作用,并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为例展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地方旅游开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才地理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东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这些特点根植于气候、地貌和海岸线等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的大规模迁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研究是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洞察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海岸带经济环境与经济走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阐述海洋带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揭示了海岸带经济环境的边缘效应、枢纽效应、依托效应、扩延效应和复合效应,以及它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探讨了海岸带的经济走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方面讨论了促进我国海岸带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 work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SNA into the official statistical practice of the former U.S.S.R. began in 1988 when estimates of the GDP using conversion keys were prepared. In 1991 the decision was made to implement the entire SNA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e methodology of compilation of the main accounts was formulated by the Statistical Committcc of the C.I.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OECD. It originally drew on the ESA with introduction of elements of the revised SNA and adaption to specific economic processes in the country. It required solution of a number of conceptual and statistical problems referring to the treatment, allocation and valuation of selected activities. The estimates of the main accounts were made for the former U.S.S.R. by sectors and by industries for 1988–90. This project has provided the basis for further work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SNA in C.I.S.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